幸福路上合作社
風土感的積累-在地知識-文化轉譯
生活感的萃取-跟著節氣過日子-色身香味觸法問心過生活
在地連結
在地安老
跨代共學
跨域合作
風土感的積累-在地知識-文化轉譯
生活感的萃取-跟著節氣過日子-色身香味觸法問心過生活
在地連結
在地安老
跨代共學
跨域合作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有段話:「決定一個社區如何在極端氣候來襲時存活下來,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它的連結組織——有在地的小生意和公共空間,讓鄰居能夠彼此熟識,並且確保在熱浪或暴風雨來襲期間,小孩和老年人不會遭到遺忘。」
社區裡那個小而堅強的公共空間可以怎麼出現?
可不可以就從我努力工作的新莊社大開始呢?
一位社大的好朋友說,年紀越大越不敢晚上出門上課,正面臨空巢期的社大人,剛要適應退休生活的社大人,習慣為家人為工作忙進忙出的社大人,不愛熱鬧也一個人慣習了的社大人......白日漫漫~總不能鎮日追劇、滑手機、逛街、消費購物、喝下午茶吧!!!
還有,身邊的孩子呢?學齡的孩子生活只能被學校、安親班、各類才藝或升學補習班給填充塞滿嗎?我們可以為孩子量身訂做有別於學科學習,但更整全的核心素養學習內容嗎?
我們還可以怎麼想像在城市裡過日子?如果我沒有太多閒錢環島旅行,也沒有餘裕世界走透透,難道我就只能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嗎?來到這世上走這一遭,能不能留下些或深或淺的與人共好的生命印記?
當我認真想,社大接下來的二十年的光景 ,當我開始想 ,甚麼是我一個人能過的,也樂意過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可以做的事,有機會變成十個人一起做嗎?能不能邀請到一百人也願意投入呢?於是,開始行動!
幸福路上合作社 ,是我在2019年歲末提出的「明日社大•共好生活」提案:
小尺度的生活與學習中心,
小尺度的社區大學公共空間,關注自己的福祉,也樂於與社會連結,
小尺度的感受自己與世界的互動....我想實驗小尺度的社大工作,
連結我所遇見且相信的美好的人事物,
共食、共學、共享複合式的家空間,社區老人小孩支持據點。
我夢想著這樣的據點也能在新莊泰山某個角落著床,
這是成立幸福路上合作社的初心,你可否願意加入幸福路上合作社,
一起摸索幸福路上怎麼走!
握手,同行。
發起人|曾美慧 2021.01.07修訂
共同需求、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同決策、共同分配、一人一票共同決定。
1. 「共學」是幸福路上合作社經營主要項目之一,希望未來能開發其他工作項目,例如,社區共餐(社區廚房)、好好生活市集(議題性市集)、社區青銀/老幼支持系統…等。
2. 未來社區自營空間,就像「社區的客廳」,成為社區小小支持網絡,讓人多一條人際鏈結的安全防護索。
3. 經由「幸福路上合作社」鏈結不同興趣和關懷的小社群,每一個小社群各自/相互奧援,以「需求」(重要之物)為本的共學→讓論辨、探究、實作、體驗…各種學習模式能成為人們的生活日常。
4. 試著捕捉新莊泰山的在地經驗,以日常生活轉譯在地知識,擴大「社大學習」能量。
5. 嘗試透過「合作社」的基本概念:共同出錢出力、共同經營、共同承擔。盡量不以專案支應特色課程或實驗課程,想辦法轉型為自給自足的學習活動。
6. 不是休閒娛樂的樂齡中心;而是小尺度的展現社大精神的公共空間,關注自己的福祉,也樂於社會連結與擔負社會責任。
7. 一個人做不來的夢想,集合十個人、五十個人、一百個人共同成就的幸福路上合作社。
8. 幸福路上合作社的,是社大學習2.0的實驗,也是在地安老的一種方式。
9. 避免學習高價化或免費的予取予求。讓「學習」平價化,維持住「社大品牌」的內在靈魂→自發、互動、共好→自我認同、認同在地→培養公民力。
10. 透過幸福路上合作社「彈性課程」的實驗,讓社大在地特色課程、新進有潛力不容易在市場存活的課程有機會小試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