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學年度防災演練
作者: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 劉嘉偉
近日無獨有偶,在國際與臺灣接連發生鯨豚擱淺事件。汪洋的另一端,一隻胃裡面填滿了40公斤塑膠袋的柯氏喙鯨,因為塑膠袋讓它無法進食,在飢餓與脫水的狀態下死亡。研究人員解剖之後,發現鯨魚的胃裡有包括16個米袋和各式的購物袋。鏡頭轉回臺灣,近日有三起鯨豚擱淺事件,在海洋保育署與中華鯨豚協會共同進行鯨豚屍體的清理後,發現其中一隻雌性柯氏喙鯨,體內除了懷有一隻165公分的胎兒,同時也充滿著大量的塑膠垃圾。
在海龜鼻子插著吸管的驚人影片之後,美麗的海洋生物,再一次對嚴重的塑膠污染敲起警鐘。
根據估計,直至2010年,已有高達1,270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現今全球每年有約800萬噸塑膠製品流入大海,換算這個驚人的數字,等於是每分鐘都有一輛卡車的塑膠垃圾被倒入海洋。如此多的垃圾,無怪乎會對海洋生物帶來嚴重的危害。聯合國已將塑膠垃圾視為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危機,面對這場危機,很多部門都開始動起來,有團體倡議源頭減量、也有倡議回收與重複利用、同時也有政府或企業在討論替代物質。
以臺灣為例,環保署目前已經針對海灘上最常見的廢棄物—吸管、塑膠袋、免洗餐具與手搖杯等,提出具體的減塑時程。其中,率先起跑的吸管限用草案,也在今年3月舉辦北中南公聽會,預計從7月開始,就會先從公部門、醫院、百貨公司與連鎖速食店等場所,實施內用不提供吸管。這是一個好的方向,從政策端去導引民眾改變習慣。
只是,在吸管限用的草案中,綠色和平仍發現令人憂心之處。目前草案裡只限定塑膠吸管,卻排除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換句話說,內用仍可以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吸管!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可分解塑膠需在特定的環境與條件中才能妥善分解,以臺灣現有的回收體制和設施,並無法保證百分之百回收。若不能保證回收,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仍有流到海洋,成為海廢或傷害海洋生物的風險。
去年歐盟議會通過的一次用塑膠禁用方案,如吸管、攪拌棒、塑膠軸棉花棒與餐具等,在材質方面明確禁止氧化分解塑膠(oxo-degradable plastic)與生物基與生物可分解塑膠,可見過去作為一次用塑膠替代品的氧化分解塑膠、生物基與生物可分解塑膠都不應成為替代選項。
面對塑膠危機,綠色和平始終提倡3個R作為主要的解決方案:第一R是減量(Reduction),第二個R是重複利用(Reuse),第三個R是重新思考(Re-Think)。大量的塑膠垃圾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生產,已超出回收系統和環境負載的能力,治本的方法還是從源頭減少塑膠的使用,而不是以替代的物質去取代。
我們必須強調,生物可分解塑膠,跟一般的塑膠一樣,都可能會對環境與海洋生物帶來巨大的衝擊。改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其實是製造另一個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面對這場減塑戰役,民眾、企業、政府都應當一起思考如何改變生活習慣,從源頭減量,才是根本的永續之道。
守護全球海洋免受傷害,還需要您我繼續關心,綠色和平將持續守住這個藍色星球,於全球各地繼續遊說政府及企業加強海洋保護相關政策,包括2020年將在聯合國會議討論的全球海洋守護區等國際協議。此外,我們的船隊長期在海上調查並揭露海洋破壞的真相,包括過度捕撈、非法作業,以及生態破壞、塑膠污染等等,讓更多全球守護者加入關心,並以具體證據向各國領導人及企業表達守護海洋的迫切性。
資料來源: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4301/v
一隻滿肚都是塑膠垃圾的擱淺鯨魚,是由綠色和平菲律賓辦公室所設計的大型裝置藝術,希望喚起大眾對海洋塑膠垃圾危機的注意。 © Greenpeace
塑膠微粒 (microbeads) 體積微小 © Fred Dott / Greenpeace
海龜難以辨別水母與塑膠袋,時常誤食塑膠 © Saeed Rashid
臺灣超市中的近 80% 商品都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 © Greenpeace
微塑膠 (Microplastic),被廣泛稱為「塑膠微粒」,但不僅限於「顆粒」形式,而是指直徑或長度少於 5 毫米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它們可以是「原始」,指本身被製造成該體積,例如其他塑膠製品的顆粒原材料;或是「次生」,指因暴露於風、浪和紫外光下而分解或變形的塑膠碎片。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稱 IUCN) 的調查報告,微塑膠造成的污染遠超過我們想像。危害海洋的塑膠問題中,家用及工業排放的微塑膠佔 15%-31%,比大型塑膠製品降解分裂後造成的污染更甚。
依 IUCN 統計,35% 的微塑膠污染來自合成纖維,也就是說,我們光是洗衣服,就會讓塑膠纖維釋放到自然環境中。單就歐洲和中亞的數據推估,清洗衣服釋出的微塑膠纖維,等同每人每週往海洋丟棄 54 個塑膠袋。
在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 2018 年的海域微塑膠分佈調查中,發現基隆海域的塑膠總量最多,微塑膠最高達近 79 萬個,而這些「微塑膠」容易和浮游生物聚集,當海洋生物將浮游生物吃下肚,微塑膠就會因此進入生物食物鏈,人類若將這些海洋生物料理成美味的海鮮,就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讓微塑膠進入體內、危害健康。
在 2019 年,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與多個團隊合作之下,在海洋面積佔全球前五大的馬尾藻海(Sargasso Sea)採集樣本並分析,發現單一個樣本中,就含有 1,298 塊微塑膠,濃度比太平洋垃圾帶還高!
了解更多關於綠色和平在馬尾藻海的調查:塑膠微粒紛飛,海龜的黃金藻林歷險記
在 2016 年實地調查時也發現,英吉利海峽拖網船的漁獲樣本中有 36.5% 的魚體內含塑膠,而 121 種來自地中海中部的魚類中,則發現 18.2% 的旗魚、大西洋黑鮪和長鰭鮪的樣本中含有塑膠碎片。
綠色和平在馬尾藻海研究團隊的調查指出,這些海洋中的塑膠污染主要來自一次性的塑膠瓶和塑膠包裝,包含像是瓶裝水、瓶裝飲料、零食袋、食物的塑膠包裝等。
綠色和平在全球多個辦公室都要求當地零售通路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臺灣辦公室也針對超市、超商、量販店提出減塑的訴求,包含全聯、家樂福、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等九個龍頭零售企業,希望企業負起對環境的責任,改善塑膠污染問題。
臺灣的超市中平均近 80% 的商品被塑膠包裝,綠色和平與廣大的支持者呼籲九大零售企業減塑,提供消費者無塑的購物空間。
面對嚴重的海洋塑膠危機,我們希望看到臺灣零售企業實踐減塑!現在就加入「超市減塑」連署,讓臺灣邁向無塑!
過度砍伐已破壞原始森林的生態,拉近人類與病毒的距離。
非洲森林遭受人類入侵,改為工業式農業用途,黑猩猩生態因而備受威脅。
巴西亞馬遜廣大林地因非法砍伐、非法採礦、毀滅性焚燒、設置大片養牛場等原因,受到人類入侵、毀壞生態棲地。
北極挪威的斯瓦爾巴特冰川因氣候變遷逐漸融化。
溫暖的氣候有利於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生長、散播與重組。
氣候變遷和傳染病有何關聯?我們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頻繁入侵、改變自然生態的一代,也因此前所未有地與新病毒展開接觸。同時,氣候危機也可能釋放出人類未知的古老病毒。近期肺炎病毒大規模傳染,也許就如美國知名作家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所說:「 ….全球有77億人口,我們飢餓貪婪地消耗資源,成為銀河系中心的一個黑洞,一切如引力般吸向我們,包括病毒。」
最近幾十年來,導致流行病快速散播的環境因素很多,例如:氣候變遷改變了這些病毒宿主動物的棲息地、人類入侵了越來越多的原始生態系統、人類遷移的頻率、速度提高以及人口過剩,而這些議題正與綠色和平專案息息相關。
人口過剩、人類對資源消耗極增,開始侵占自然環境,造成生態失去平衡。 © blvdone / shutterstock.com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於2007年在關於21世紀衛生的報告中警告,病毒流行的風險正在增加,人與微生物之間微妙的平衡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氣候和生態系統的變化,冠狀病毒如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尤其是更嚴重的愛滋病毒(HIV)和伊波拉病毒的出現都證明了這一點。
病毒學家Ilaria Capua解釋,這些新病毒的傳播是大自然對人類攻擊的必然反應,自2016年以來,他領導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新興病原學研究所(Emerging Pathogens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他提醒:「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三種冠狀病毒代表了重大的警鐘。這些現象也與生態系統的變化有關:如果環境被破壞,病毒也會面對新的宿主。」換句話說,破壞自然終究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如果您干預生態系統、破壞她,她將找到新的平衡。這通常會對人類造成無法控制的後果。」
如果您密切觀察,地球多大,病毒「溢出」的風險就有多大。就廣泛的冠狀病毒而言,研究重點是中國的叢林和當地蝙蝠種群。但以最近的大流行來說,該病毒可能是由其他野生動物傳播的:棕櫚貓頭鷹、單峰駱駝和靈長類動物,起源地與中東的沙漠或非洲的熱帶叢林有關,就像新的病症可能從亞馬遜河和澳洲的森林中浮現一樣。由於跨物種傳播,即使是致命的伊波拉病毒也已經傳到了人類,儘管新冠病毒的來源仍然不確定,科學家們越來越懷疑蝙蝠:牠們和我們一樣是哺乳動物,只是牠們會飛。
如果把時間因素考慮進去,潛在風險的規模可能更大。事實上,冰山及冰川的融化可能釋放出非常古老且危險的病毒。2020年1月,中國與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報告指出,他們從1.5萬年前的冰層中追踪到多達33種病毒,這些病毒樣本來自青藏高原,其中28種是未知病毒。在阿拉斯加發現了西班牙病毒的痕跡,而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永凍土中又重新發現了天花的DNA碎片。永凍土正是儲存細菌和病毒的最佳環境,要等到全球變暖才會將他們從冰凍中解放出來。2016年夏天,西伯利亞發生炭疽病殺死了一個少年和一千隻馴鹿,並感染了數十人。
氣候變遷和傳染病是有關聯的,《2019年刺胳針倒數計時:追蹤健康與氣候變遷進展報告》(Lancet Countdown Report 2019)可以提出證明。這份報告將氣候變遷與傳染病擴散連結起來:在一個溫暖的星球上,季節和地理條件都有利於許多疾病的散佈,不論是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都可以找到理想的條件生長、擴散並且重組。
如果病毒是由野生動物引發的跨物種傳播,再加上大城市人口集中和全球化的擴散,那麼氣候危機可能會讓情況更為險峻。也就是說,久遠以前被冰封在南北極或喜馬拉雅冰川中的病毒,我們以為已經永遠根除了,但當它們因為地球暖化再度出現時,已經成為我們根本不認識的病毒。
如果再不對新病毒傳播的原因採取行動,我們將繼續生活在嚴重的潛在風險中。Ilaria Capua解釋了原因:「人類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就好像生活在水族館裡一樣。我們的健康狀況有20%取決於遺傳預設傾向,80%則是環境因素。」大衛·逵曼回憶:「我們無法擺脫這種兩難的困境,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這個自然界只存在於這個星球上。我們人口太多了,有77億人,飢餓貪婪地消耗資源,成為銀河系中心的一個黑洞,一切如引力般被我們吸取過來,包括病毒。」
入侵紅火蟻 ( 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 Solenopsis invicta ) 原分布於南美洲巴拉那河 ( Parana ) 流域 (包括:巴西、巴拉圭與阿根廷),在二十世紀初因檢防疫上的疏失而入侵了美國南方,這原本不起眼的外來火蟻,卻造成美國在農業與環境衛生上非常重要的問題與經濟上的損失。目前在美國南方已有12個州超過 1 億公畝的土地被入侵火蟻所佔據,對於美國南部這些受侵害地區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每年估計約數十億美元以上。
近來因商業活動與農業運輸全球化的影響,而使火蟻的問題不再只是美國或是美洲國家需要重視的問題。雖然入侵火蟻早已惡名昭彰,在美國其他未被入侵的州及全世界各國皆極力防範入侵火蟻的侵入,但因交通便利且世界貿易全球化的趨勢快速發展,而使防堵火蟻向外擴散的策略終究百密一疏,波多黎各也在 1975 ~ 1984 年間遭入侵,1998年發現入侵南加州,更於2001年入侵紅火蟻成功的跨越太平洋,於紐西蘭與澳洲建立了新的族群,且已造成部份區域農業與環境上的危害。
亞洲地區一直未有發現入侵火蟻的報告發表,台灣舊紀錄中有3種火蟻屬(Solenopsis )種類被紀錄,但未曾發現有入侵火蟻。但2003年9~10月於桃園與嘉義地區發現疑似火蟻入侵農地案例,經採樣鑑定後確定是危害美國、澳洲與紐西蘭的入侵紅火蟻已於台灣地區發現,且陸續獲知有農民與民眾被螞蟻叮咬而送醫的案例。
(以上資料由衛生署提供)
(資料來源:http://lifelong.yzu.edu.tw/net/ocac/new-3.html )
作者: 綠色和平 氣候與能源專案小組
夏季電費總是讓荷包大失血?為您整理包含電冰箱、冷氣等各類家電的居家 5 大類 30 招省錢/省電方法,讓您消暑的同時又能守住荷包!從今天開始實行零成本的日常節電妙招,為臺灣減輕電力負擔,也為地球省下有限資源。
冰箱是家中一年四季、全天運轉的家電,要想省電,重點檢查項目絕不能少了冰箱。事實上從冰箱的選購、擺放位置、儲藏收納到使用習慣,每個環節都有簡單又立竿見影的省電技巧可以好好運用!
冰箱周圍溫度太高會增加耗電量,應避免放在陽光直射處
冰箱四周要保留 10 公分以上通風散熱空間,散熱不佳會影響運轉效率
食物儲藏太滿會影響冰箱內的冷氣流通,耗電會增加 4 - 5%,平時採購就要適量,不要囤物,也要定期清潔冰箱、進行冰箱斷捨離
熱食放涼後再放入電冰箱,直接放入會提高冰箱內溫度、增加耗電量
冰箱不宜頻繁開關、開啟太久,否則壓縮機需要多運轉來維持溫度,因此冰箱內的食物平時就要分門別類擺好,取用時才能速戰速決
選購符合家庭人數的冰箱尺寸,太大、太小都不好
汰換冰箱時善用節能家電補助,選購有節電標章、能源效率 1 級的產品
如果冰箱是家中常駐的耗電小怪,那冷氣就是期間限定的耗電大魔王了!如何吹冷氣吹的省電又省錢,兩招就夠!
室溫超過 30 度以上,才開冷氣!
每兩週清洗一次濾網,提高降溫效率
開冷氣時設定在 26 - 28 度間,溫度每提高 1 度可省電 6%
開冷氣時搭配電風扇,加速空間的冷氣循環、提升舒適感
睡前設定舒眠模式,可以定時 4 小時關機或提高溫度
冷氣啟動時最耗電,切勿為了省電頻繁開關
按照空間大小、日曬程度選擇相應的冷氣噸數
換購冷氣時,CSPF 值越高表示越省電
冷氣安裝位置應通風良好、避免日光直射,離地面至少 75 公分以上(冷熱空氣對流效果才佳)
氣候變遷讓全球暖化越來越顯著,夏天提早到、高溫季延長,難道除了開冷氣降溫別無他法嗎?其實只要做到以下幾個小撇步,就能隔絕熱源,讓室內基本溫度下降,自然而然達到省電效果!
氣候緊急已成現實,綠色和平致力推動政府修法、要求企業轉用再生能源,加速減碳腳步!
屋頂設置小花園、灑水設備,隔熱、美觀又降溫
建築物外牆種植樹木或爬藤植物,能阻擋陽光直射、遮蔭隔熱
窗戶使用隔熱玻璃、貼隔熱紙
選用淺色窗簾,減少吸熱
室外遮陽效果其實比室內更好,可在窗外安裝遮陽板、百葉窗
房屋興建或未來大幅整修時,將牆體加厚或使用隔熱建材,可降低熱傳導
燈光照明雖然是家中較沒有存在感的用電項目,但實際上約佔家庭用電量的 10 %,只要有心,依然有節能空間!
全面更換 LED 燈具,較傳統燈具省 50% 電
定期擦拭燈具,提高光源效率
早睡早起,把不用錢不耗電的日光效益發揮到最大
隨手關燈、隨手關燈、隨手關燈!
電鍋煮飯前先浸泡 30 分鐘,可以縮短烹煮速度減少耗電
各式家電不待機,工研院計算待機電力約占家庭用電的 7.4%
衣物累積一定數量後,一次用洗衣機清洗更省電
耗能又沒效率的老舊家電,該換就換
看了這麼多居家省電妙招,想必各位都已經盤算好怎樣從自家開始做起省電省錢大作戰,當你我從生活中的大小事中,開始培養起「隨手關燈」、「節能減碳」的習慣時,我們改變的不僅僅是電費單上的數字,同時也是減輕地球的負擔。
但你可能不知道臺灣民生用電僅佔全臺用電量 18%,反而工商業用電佔了整整 73%!這是多大的差距啊! 當我們放眼全球,來自企業的減碳、能源轉型,往往比我們自家的冷氣、冰箱能夠更快速地看見減碳的成效。綠色和平希望臺灣用電大戶能確切落實企業社會責任,踏出能源轉型的第一步,同時訂下中、長期設置目標,布局最適當的能源選擇,共同為為臺灣減輕電力負擔,也為你我僅有一顆的地球,省下有限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