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教育防制教育推動策略行動研究
壹、前言
近年來為了提升教師們教學反思,教育行動研究儼然成為一門必修學問,教學氣氛要適性化指的是教師要考量每一個學生的起點行為,把每個學生都帶上來,經由師生互動的密切與關心,減少學生偏差行為,發揮學生多元智慧與身心潛能。社區環境會對學生檳榔防制教育產生交互影響,希望藉由行動介入的過程激發學生對檳榔危害身體的體認,根據醫學統計,嚼食檳榔與口腔癌有密切關係。例如:臺灣的口腔癌患者80%以上有嚼食檳榔的習慣。由此可見,嚼檳榔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影響很大。其次,亂吐檳榔汁與殘渣,不僅會影響市容,且有礙觀瞻,有些檳榔業者,常用盡各種花招來招攬客人,尤其是『檳榔西施』到處可見,對於兒童們的身心健康與社會的善良風俗,都有不良的影響。如能及早教育我們的學生如何了解嚼食檳榔對身體的危害及了解如何選擇生涯之規劃,將有助於未來長大後的行為實踐。
身為教育工作者,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所需的準備工作很多,一份詳細的教案與課前充分的準備,通常可以讓教師得心應手。因此,秉持著教育工作者的想法,對國小推動檳榔防制教育,一群本校教師加入這個行列,認真的學習之後若發現問題,就互相討論,並與護理師討論檳榔對身體的影響,在整個研究中除了帶領學生探討學區檳榔攤之分佈,更深入讓學生了解,對從事販賣者及吃檳榔者兩者之間心態之差異,並逐步發展課程。
貳、行動策略
一、以社區本位行動,帶領學生調查學區中販賣檳榔的數量。
二、了解學區家長嚼食檳榔的人口數。
三、探討家長因經濟需求販售檳榔的心境與檳榔防制教育的衝突點。
四、發展檳榔防制教育課程,讓學生了解檳榔對身體的危害、職業選擇的方式。
五、成果展示與資料彙整
參、行動模式
本課程以行動研究模式,配合學校社區發展設計課程,其設計理念如下:
一、採用質性與量化資料,瞭解育英社區特性,先透過情境分析、質性訪談和問卷量化資料,進行分析社區資源、社區情境、家長背景等因素。
二、建立課程方案:根據課程架構,設計課程目標、教學活動設計、教材、資源及評量方式等。並由課程架構中的重要概念結合六年級上學期相關領域及議題教學,設計課程,藉此提供學生完整的學習經驗。
三、提供學生參與課程規劃的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角,所以在課程設計前由學生訪查學區的檳榔攤,並透過「焦點團體會談」方式,了解高年級學生想法、意見和興趣,共同建構課程。
四、團隊合作:整個活動設計成員包含教務主任、訓導主任、教師團隊、護理師,透過課程及整合行政資源及教師專業能力,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與效能。
五、善用動態課程:教學活動設計結合社區人文特色、學生經驗,將靜態教材內容,轉化為動態教學活動,透過活動歷程達到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