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8年「八七水災」,臺灣中南部中小學受害極為嚴重。災後除由臺灣省政府撥付專款重建受損校舍之外,亦將華僑及各界捐款,以集中興建方式增建小型國民學校三十三所。其中以華僑捐款所建之學校計有二十四所,以「僑」字冠於校名之首。第一批共興建12所學校,其大致分布於省道縱貫線(台一線、台三線)附近,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興建光榮」為名。 因此本校於民國49年9月奉准成立「臺中縣霧峰鄉僑榮國民學校」。民國57年,九年義務教育實施,本校更名為「臺中縣霧峰鄉僑榮國民小學」。民國100年,臺中縣市合併,本校再度更名為「臺中市霧峰區僑榮國民小學」。
而當年由首任校長鄭美俐女士,帶著9位老師以及從霧峰國小撥過來的300多位學生來到這片原本為樹薯園的僑榮校舍時,當時的校園除了七間校舍外,其他則是一無所有,正所謂篳路藍縷,所有的一草一木皆由當時的師生親手種下,50多年過去了,校門口南側的幾棵大葉桉(尤加利樹)及後操場的大葉桃花心木,仍然聳立在校園中,為僑榮的歷史做見證。
民國80年代,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僑榮也蓬勃發展,來到最顛峰的48班,每個學年8-9班,全校學生人數有二千多人,教職員工數七十多人。民國87年吉峰國小正式設立,吉峰村學生全部移至吉峰國小上課,本校由48班減至33班,並適逢少子化開始,班級數逐年遞減,至民國106年編制為17班。
僑榮因八七水災而誕生,卻於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遇上了九二一大地震而導致校舍嚴重毀損。而在當時的林麗音校長及處室主任們多方奔走下,先是在當年的10月4日先暫時於吉峰國小復課(採二部制上課),當時的吉峰校園同時有著僑榮、吉峰及桐林三校也算是震災時的特殊景象。而後本校於10月25日遷入吉峰國小對面的簡易教室,開始了約兩年半的簡易教室生活後,兩年間學生們上下學都從搭乘遊覽車往返原校區及簡易校區,也算是一種特別的經驗。
雖然師生們暫時獲得了安置,但學校重建的過程中卻歷經了一番波折,因此最後仍然決定於原校區進行校園重建。而在多方努力下,終於在民國89年8月20日確認由慈濟基金 會認養本校的重建工程,最後終於在民國91年6月10日重回僑榮校園,並在數日後為當年度畢業生在晚間舉辦了一場簡單卻隆重的畢業典禮,也同時宣告著我們真的回來了。
重建後的僑榮,到處充滿著重生後的活力,不管是在校內校外均有著旺盛的成長力,藉著師生的團結努力下,陸續獲選91年度教育部初級資訊種子學校、92年度教育部中級資訊種子學校、93年度資訊融入教學典範學校(當年度台中縣僅有三所小學入選)、95年度資訊融入教學夥伴中心學校、97年度資訊融入資訊融入教學夥伴學校 Advance-School、 98年人權教育種子優等獎、99年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中區中心學校、99學年度服務學習示範學校、100年度媒體素養教育特色中心學校、101年度教育部愛學網校園分台(101年~迄今)、101~102年度服務學校示範學校。新生後的僑榮,不論在「資訊」、「媒體素養教育」及「服務學習」等各方面,均在臺中市有非常好的成果表現。
新生的僑榮:希望的榮光,期待未來繼續發光發熱,為國家繼續培育出更多未來的主人翁。
創校時校門口
921震災前校門口
簡易教室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