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校雙語校園之規劃及行政支持作為:
(一)學校整體互動雙語環境建置(如:全校教師溝通、在課堂嘗試使用課室英文、校長及行政人員使用英語溝通時機、及校內雙語課程推動機制)。
1、建置師生校園生活雙語情境—早上進校門口一句問候語對話、進班禮儀問候、樓梯設置雙語標語對照、採用雙語課表、各公佈欄佈置每二週的生活情境雙語、各教室課室英語用句提醒使用等。
2、除申請的部份領域外,各班級與各領域教學,推廣使用課室英語,增加學生接受英語口語機會,並鼓勵學生以雙語回答教師提問。
3、學生晨會小主席與各行政人員報告時以雙語進行問候;放學時導護老師以雙語口令指揮學生放學排隊及再見道別。
4、學校雙語課程包含110學年度起於2-4年級實施的綜合領域與生活課程雙語教學,112學年度增加5年級實施體育課程雙語教學;因應國教署申請辦法修改,自113學年度起改實施3、4年級綜合領域及5年級體育領域雙語課程;另外校訂課程—媒體閱讀,以英語繪本進行雙語閱讀課程。
5、學生新媒體藝術社團撰寫劇本,拍攝各項學生的生活用語情境影片,讓全校學生能在熟悉情境中自然使用英語對話,促進雙語學習機會。
6、校長帶頭投入雙語情境對話,每天在校門口以生活英語與學生進行互動,每位學生進校時有機會先有一句雙語對話。
7、逐步推動行政處室與學生進行雙語情境互動對話。
(二)學校行政資源投入及配合(如:行政資源運用在雙語教學環境、支持雙語課程、及雙語計畫之人力投入)。
1、110學年度起因申辦部分領域雙語教學計畫及共聘外師到校服務,積極改善學校雙語佈置環境:
(1)全校師長介紹看板,採用雙語來呈現職稱,提供學生雙語環境來認識師長。
(2)班級教室看板更換為雙語版。
(3)校長室旁設置生活對話用語展示區。
(4)增設生活情境用語對話專區佈告欄。
2、跨領域教學融入課室英語:除了計畫中的綜合活動領域,非本計畫領域之其他教師,受到學校推動雙語教學的氣氛感染,亦能自發性運用課室英語融入教學,增加學生的雙語學習環境,有利形成普遍性全校學習雙語氛圍。
3、教務處行政同仁承擔執行整個推動計畫中行政層面的業務,並親自參加種子教師說、觀、議課,能更了解教師在進行雙語教學時的困難問題,據以提供各項協助。
二、實施期程:113年8月1日至114年7月31日止。
三、部分領域課程雙語教學之規劃:
領域 參加年級
體育課程 五
綜合活動 三、四
生活課程 一、二 (實施期程自110學年度~112學年度止)
四、教師專業社群建置及運作與學校辦理增能輔導活動規劃
1、教師雙語教學社群運作模式:
(1)延續社群發展:以110學年雙語教學教師社群基礎,持續深入發展;依照兩個領域分別實施教師社群運作。
(2)專業增能研習:藉由邀請外聘專家學者或專業英語教師,針對老師教學實際需求辦理專業成長研習課程。
(3)教案共備工作坊:撰寫符合學科領域課程綱要,並符合學生英語程度的教案,搭建學生雙語學習的鷹架,提升教師教學效益。
(4)教材教具研發:透過教師專業社群,設計雙語課程之教材、教具或學習單。
(5)種子教師觀議課分享:參與雙語種子教師觀議課後,返校進行觀課後省思與分享。
(6)經驗分享與傳承:安排參訪雙語教學推動績優學校,觀摩與學習他校發展與實施經驗。
(7)校內公開課:參與社群老師的公開課程,進行公開課說、觀、議課,互相鼓勵提醒以增進雙語教學經驗。
(8)報告成果交流:透過教學課程及活動影片,完成靜態及動態的書面及影片成果,與他校進行交流。
2、專家輔導諮詢
(1)定期辦理:邀請輔導團隊教授、領域輔導團專家教師擔任學校推動雙語輔導諮詢委員,每兩個月進行輔導諮詢與到校輔導。
(2)整體計畫輔導:分別針對環境建置營造、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及教師社群運作,進行輔導諮詢,幫助學校達成計畫目標。
(3)行政層面推動諮詢:協助了解學校行政面推動與各項經費執行問題,提供解決建議或方案。
(4)觀課建議:由輔導委員入校進行觀議課,提供建議與優缺點,提供授課老師調整雙語教學的內容。
(5)教案審查:協助本校雙語教師研發之教學活動設計審查,以符合雙語教學之核心目標。
(6)教學資源引進:適時提供各項雙語教學資源與各項教材,作為教師設計課程之參考資料等。
(7)家長與學生問卷之回饋:協助學校收集整理雙語課程教學之家長與學生問卷後,各項結果數據分析與問題答覆。
五、參與本計畫之教師及學生語言能力之輔導規劃及作為
1、教師國/校內進修之規劃:
(1)本案計畫之海外短期進修:112學年度吳佩倫老師已參訓表演藝術,113學年度張雅惠老師、魏薏珊老師已參訓綜合領域雙語研習。
(2)「中小學雙語教學在職教師增能學分班」:目前已順利修完學分有陳欣汝、洪羽萱 、賴怡丹 、魏薏珊 、葉婉翎、何姿葶 、鍾麗文等7位老師,魏紫芳老師、吳佩倫老師進修中。
(3)國內大學、語言學習機構等進修:吳佩倫、賴怡丹、魏薏珊、鍾麗文、何姿葶、魏紫芳等6位老師參加進修,並積極參與CEFR B2等級或以上之英語能力分級測驗,提升自我英語能力。
2、學生語言奠基輔導內容和作法:
弱勢篩選
配合學習扶助檢測機制,篩選2-4年級學生,英語能力弱勢之學生,評估適合奠基課程之學生
分組分班
針對英語學習弱勢學生,依據檢測結果進行分級分組,每組設立一班,不超過8人。
課後奠基
每班安排一位老師進行授課,利用平日課後時間進行英語奠基輔導扶助課程,每週二天,每天二節課,預計開設三班,一學年預計40週,共約300節課。
寒暑輔導
利用寒暑假期間,開設奠基輔導扶助課程,預計開設二班,每天四節課,約25天,共約200節課。
課程規劃
利用英語繪本、歌謠及遊戲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練習自然發音及字母讀寫、口語表達等。
多元學習課程
利用週休二日或寒暑假期間,安排學生參與雙語體驗活動課程,連結學生生活經驗,以利推動雙語生活溝通應用。
六、預期效益
(一)課程發展
教案設計
透過雙語教師專業社群共同備課,依照108新課綱總綱與領綱架構,分別研發一、二年級生活領域(110學年度-112學年度);三、四年級綜合領域、五年級體育領域課程雙語教案預計每學期產出3-4件,充實並建置本校雙語教學教案資料庫。
教案審查
設計研發之雙語教案,安排諮詢輔導委員協助審查並修正,期能符合學科教學與雙語教學目標。
教材設計
教師社群共同研發討論設計各單元使用之教材、教具、學習單、體驗活動計畫等,可作為年級雙語教學使用工具。
結合校訂課程
依照本校校訂課程-媒體閱讀主軸之年級課程主題單元,在國際閱讀課中實施英語繪本教學,另外增加融入生活課程、綜合領域中的雙語閱讀節數,強化雙語教學面向及雙語使用機會。
(二)教學實務
雙語教教學
預期由導師進行生活課程或綜合活動領域雙語課程教學,聚焦在學科內容教學為主,英語作為溝通工具,提供學生大量視覺(情境)與聽覺(教師口語)的雙語訊息,增加學生接收雙語環境(刺激),促進學生口說英語的意願與動機(反應)。
生活情境應用
以學生校園生活中的情境,實際進行雙語對話(校長及老師每天早上的問候與對話),提供學生口說的機會;並漸進式推動學生校園生活用語。
公開授課規畫
由授課各年級,每學期一場雙語公開授課,共計六場次;閱讀推動教師每學年一場雙語閱讀課程公開課。
(三)學生學習效益
1、營造學生生活情境中學習英語,並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適度運用,提升學生雙語溝通的自信(Communicative Confidence)。
2、透過生活經驗中持續累積的英語使用機會,增進學生接收來自全球化的知識訊息,進而擴展能看見世界的視野。
3、學會尊重與理解不同的國家與民族文化,提升國際參與的能力並培養國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