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民國中親職教育專區

親子教養好文分享

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

作者:洪蘭

台灣的學生很不快樂,曾有位高中的輔導老師把塞利格曼(M.Seligman)的憂鬱量表給全校學生做,結果發現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在憂鬱症邊緣。

其實憂鬱症比起其他的精神疾病算是較有希望治療的。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William James說:「人可以因為心態的轉變而使生命轉變,改變心態就改變了生命」。很多人因為聽了某場演講、看了某本書而豁然開朗,從此人不一樣,就是這個意思。

心態的轉變並不難,但需要智慧、引導與啟發。英國的格林爵士說:「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而是培養人格和情操,教導正確的價值觀和讓學生交到好朋友」。現代知識的進步太快了,昨天的定理今天會被推翻,反而是基本的核心價值:忠誠、正直、公平、正義是恆久不變的做人道理。

《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遜(R. L. Stevenson)說:「朋友是你給你自己最好的禮物」,人只要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就不會去自殺。人生路很長,沒有朋友相伴,這人生是寂寞的。好朋友就像天上的星星,有時看不見,但是你知道他在那裡。很多父母反對孩子參加社團,認為浪費時間,其實社團是交到志趣相投朋友最好的地方,在校園中若有朋友相互支持,較不易被霸凌。

憂鬱症的特徵之一是沮喪,對困境無能為力時,自信心會崩潰。「有夢最美」固然很好,但是要誠實檢視自己的能力,當目標定得太高時,美夢變成噩夢,會賠上自己性命。

很多父母以「恨鐵不成鋼」來為自己打罵孩子作藉口,那是錯的。他如果是塊鐵,硬要他成鋼,不是逼死孩子嗎?我曾有同學拿他父母照片給我們看,問我們親子像不像,因為他懷疑他不是父母親生的,他說沒有人會打親生兒打得這麼凶。打罵是短期見效,長期來說是反作用,你不尊重他,他怎麼會尊重自己呢?

「我是為你好」大概是年輕人最不愛聽的話了,有時讓孩子去碰壁吃苦是必要的。瑞典的孩子在零下三十度之內都在外面玩,瑞典人說:「只有不合適的衣服,沒有不合適的天氣」。成就感不是禮物,沒有人可以給,孩子必須從克服挫折中去贏到它。

球類運動是訓練孩子忍受挫折很好的方法。打球有贏有輸,勝敗是兵家常事,孩子習慣了今天輸,明天又贏之後,他對輸贏成敗不會看得那麼重,反正永遠有明天,有明天就有希望,就有機會翻盤。小學時的體育課很重要,這種「可以失敗、不可以被打敗」的人生觀要從小要建立,因為它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是內隱的學習,跟隨著孩子一生。

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線要放得長,風來時才飛得起來,線太短,風箏只能跟在你身邊,但是手一定要捏得緊,因為一鬆手,飛去的風箏永遠找不回來。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步登天,美夢要成真,除了有能力,還要有毅力,要能挺得住挫折,百分之七十的學生不快樂是個警訊,不能再有孩子跳樓了。

與國中生們互動的第一原則,會是如何制訂一個「有支持、有條理的教養原則」。第二個重點,叫做「找到理解孩子的方式」。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國中孩子的特性再如何標新立異,渴望愛、支持與獲得一份可靠的建議,應該會是歷久不衰的需求,掌握住這樣的原則,回到自己在親職教養上的初衷,或許,許多事情就能從矛盾掙扎中,有一條清晰的出路了。


如何培養孩子誠實

作者:蔣莉蓁

一、如何培養一個誠實的孩子

1、創建坦率空間

歡迎你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讓家庭和晚餐時間成為孩子可以表達真實聲音的地方和時間。鼓勵孩子談論他的生活。

2、尋求真實理解

當你發現孩子說謊,試著了解他背後的故事,嘗試了解什麼造成孩子的恐懼,因此導致他不願意說出真相。

3、要求孩子負責

不要讓孩子用天真可愛的理由去扭曲事情的真實,或是撒嬌的請求原諒,要求你的孩子為他做的事情負責任。

4、討論誠實意義

和你的孩子討論誠實。試著用他能理解的詞語和概念,請他思考誠實代表的意義,也就是信任以及人際關係。

5、成為誠實榜樣

孩子都會很佩服父母,並且希望像他們一樣,因此,承認你說過的話和行為,讓孩子看到你承認錯誤,並且能夠改過。

6、注意不要虛假

孩子可以發現家長說一套做一套,你的善意謊言有可能會教導孩子扭轉事實。因此,力求說實話,即使這可能會讓你陷入困境。

7、教導而不指責

啟發和鼓勵你的孩子誠實,嚴厲的處罰和責罵他騙子可能可以讓你暫時感覺很好,但並不能改變他的行為。

二、如何處理孩子說謊話

1、找出說謊原因

孩子說謊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害怕、不知所措、壓力都有可能是原因。因此。當你發現孩子說謊時,應該要先了解孩子為什麼說謊。

2、解決孩子顧慮

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之後,針對孩子擔心、顧慮的事情去解決。讓他知道,這些事情並不會真的讓你生氣,你是明理的。

3、釐清事情真相

幫助孩子釐清事情的真相,說謊無法帶給他好處,以及可能會發生的後果,務必讓孩子清楚了解事情的嚴重性。

4、訂定明確規則

訂下清楚的規則,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哪些行為是被鼓勵的,這樣可以讓孩子比較懂得如何處理遇到的事情。


自律養成五點關鍵作法

修改自:《未來Family》第46期

1. 幫小孩找到動機,啟動孩子自律

一個人有目標,也就有了動機,自然會為了達成目標而管理自己。從屏東到紐約發展的英雄聯盟設計師江孟芝,5歲就知道自己要當藝術家。高中時不惜家庭革命,決定念男校、上美術班。大學到研究所時期半工半讀,最窮的時候戶頭只剩35美元。但她沒有停留在自怨自艾,而是選擇專注讓自己成長、靠自己解決問題,以及欣賞各式各樣的人。

2. 孩子需要有自己做主安排的空間

德國教育很小就教孩子自主,給予很大的空間。德國媳婦吳品瑜的大女兒Rebecca在這樣的養成下,能夠自主自律,高中畢業後自己規劃了間隔年(Gap Year),到台北師大學中文、到斯里蘭卡擔任醫療志工、到瓜地馬拉學西班牙文等,探索自己將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後來她選擇分子生物研究,希望未來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並有機會到世界各地工作。

3. 大人以身作則,是最好的自律教材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曾為文指出,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他們會透過觀察、模仿,再經過神經迴路的回饋(feedback),逐漸修正原有的動作。「孩子一有不對的行為出現,大人可以馬上糾正,使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在還沒有固定成習慣時就被阻止掉。孩子雖小,卻可以透過這種方法教他規矩,學會自我控制。」

4. 一次一件事,環境的塑造很重要

小孩碰到困難,爸媽就教方法。有三個小孩的張瓊文談到,大女兒剛入小學時,對寫功課十分抗拒,加上書寫困難,經常要花好幾個小時。於是,媽媽每天陪著她逐項檢視,回家後先攤開聯絡簿,決定先後順序,規劃個別科目要花多少時間,接著把要寫的部分在簿本上圈出來,最晚睡前一定要完成功課。經過長期反覆練習,張瓊文的女兒從原本丟三落四,到就寢時間還無法完成功課,到現在可以自動自發,甚至自己會彈性調整休息及寫功課的時間。

5. 透過體驗後果,學會自控及負責

親職教育講師澤爸(魏瑋志)分享,如果小孩忘了帶鉛筆盒、水壺或餐袋,爸媽千萬不要幫忙送去學校,而要讓他去承擔後果。比如去跟同學借或找其他替代品,感受痛苦的經歷後,才能學會為自己負責。「我不定時會看到女兒的鞋子上放東西,因為她曾經忘了帶東西,自己走過經歷幾遍後,想出這樣的辦法,現在幾乎都不會漏東西,」澤爸說,大人想的是放門口,女兒想的是放鞋子上。

孩子的私密影像遭散布,我該如何處理?

2022-09-19 轉貼自iWin


萱萱媽最近發現就讀國中的萱萱心情低落,​一問之下得知,原來萱萱和同班男友分手,​但男友卻將兩人交往時拍的私密影像散布在社群平台!​

​萱萱媽很心疼女兒,又氣又急卻不知怎麼辦…​

​小編想對身為家長的你說~這時孩子非常需要你!​

你可以陪伴孩子這麼做:​

1、首先,不憤怒責罵孩子,避免孩子害怕被責罵而不敢說出實情,這很重要喔!​

2、不刪除帳號、對話、影像等證據。​​

3、截圖、錄影蒐證,報警求助。​

4、試著理解孩子想法、開啟對話。​

5、向相關平台尋求協助↓↓​

​相關平台 求助口訣:​

兒少私密影像找iWIN!成人私密影像找私ME!事情發生了,請先試著冷靜不慌張,我們陪你一起面對!

兒少私密影像外流找iWIN:

https://i.win.org.tw/

成人私密影像外流找私ME:

https://tw-ncii.win.org.tw/


孩子吵著要手機、「以死相逼」怎麼辦?

陳志恆

「何時可以給孩子手機?」是許多父母困擾已久的問題,甚至會有孩子「以死相逼」想擁有手機。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強調,妥協給出手機,肯定無法解決問題,改善親子互動關係,才是治本之道。

關於「何時可以給孩子手機,而且是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機?」這個問題,我的立場比較保守,在孩子法定成年前,都不該單獨擁有手機。而法定成年後,家長也要懂得放手,別管太多。換句話說,孩子在法定成年前,可以使用手機,但需要向家長申請,並在家長監管下使用。

當然,孩子每天可以擁有一段自由使用手機的時間,不論是用來娛樂或社交都好,但需與孩子充分討論時間限制並執行規範;而手機的主人是父母,絕對不是孩子。

給孩子專屬手機前的心理準備

只是,現在大多數的孩子,在國中時就有一隻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機,而且有上網功能、網路吃到飽的比比皆是。要熬到孩子成年才給,似乎有些不近人情。而且孩子會吵,甚至發生親子衝突,很多家長為此感到掙扎。孩子們的理由一籮筐:

「我常要用手機寫作業、查資料,有自己的手機比較方便呀!」

「同學都有,我為什麼不能有?」

「我跟同學之間要靠手機聯繫,一定要有自己的!」

「沒有手機,我和同學就沒有共同的話題了!」

你覺得頗有道理,但就是有些擔心。該怎麼辦呢?如果你正準備幫孩子辦一隻自己保管使用的手機,請先做好心理準備:「給出去之後,就很難收回來了!」而且,由於手機已經是孩子「自己的」,所以,你將會很難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與用途。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關鍵衡量指標

然而,多數家長很難熬到孩子成年後,才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因此,這個難題的衡量標準是,孩子是否具備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了?

健康上網的習慣是要從小練習的,在後面的篇章中,我會詳細提到如何從小培養孩子上網的自我控制能力。一方面,讓孩子在每天「上線——下線」的練習中,學會為自己踩煞車,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父母可以就此評估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可以開放網路使用到何種程度。

若孩子時常無法在規範的時限內下線,或者假借查資料等名義,偷玩手遊、社群媒體或看影片,那麼,離孩子自行持有與保管手機,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當然,如果孩子到了青少年期,過去幾年的上網紀錄良好,大多都能遵守規範,上得去也下得來;同時,不因上網而排擠其他重要任務,如課業學習或人際關係,也許可以考慮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

然而在這之前,仍需要與孩子充分討論、約法三章。例如:有限的網路使用流量、平日使用網路的時間限制,以及手機中的軟體安裝等,父母仍握有部分的主導權。

溫和而堅定地拒絕

讓大多數家長感到困擾的是,明明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還不斷對著父母吵鬧不休。這時,父母有兩個常見的回應方式:第一,受不了孩子一再吵鬧,只能答應,但也要孩子允諾不可以使用過量;第二,與孩子交換條件,例如,課業成績達到什麼程度,就以手機做為禮物。

不管是前者或後者,最後的下場常是—孩子更加沉淪在手機網路中了,而父母一點辦法都沒有。為什麼?因為孩子還未具備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呀!如果你不希望落得這樣的下場,請明確地拒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