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工業工程與管理在永續發展的影響力
擴大工業工程與管理在永續發展的影響力
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希望吸引產、官、學、研之力量,整合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共融三面向之跨領域知能,期待找出人類可以永續發展的路徑(Pathway)。這兩年面對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的遽變,歐盟更在2020年率先提出「歐盟氣候法」,會員國都必須遵守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期望通過減少排放、投資綠色技術和保護自然環境,實現整個歐盟國家的淨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美國拜登總統也於就職後下令重返巴黎協定(2021年2月19日生效),並於5月20日公告執行氣候相關之財務風險的行政命令。而此目標也獲得其他國家的支持與響應,也對產業發展發生重大影響,如:APPLE宣告2030年整體供應鏈達到「碳中和」,許多國家也陸續宣布未來將會終止汽、柴油車輛,以發展電動車輛等。
簡禎富理事長帶領中國工業工程學會加入「永續發展目標聯盟」,於簽署時提及,許多工業工程與管理的學者早已投入並參與永續發展之相關議題研究,這也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的學者專家,在面對此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攸關國家與企業的未來發展,絕對可以善用工業工程與管理的本質學能,並結合新興科技,如;工業3.5/工業4.0,以擴大工業工程與管理在「淨零排放」及永續發展的影響力。
觀察淨零排放的目標,考量臺灣本土問題,如:缺水,缺電,與空汙等,鏈結國際發展趨勢以找出解決方案。在此提出工業工程與管理可以發揮合理化,最佳化與系統化等各項技術,探索下列議題(不限):
節能減碳與能源效率分析:低碳設備建置與評估,低碳基礎環境建置,能、資源管理系統。
促進綠色投資,脫碳電力評估:能源結構調整與評估,節能設備與系統建置,綠色交通運輸轉型系統,補貼政策,碳費/碳稅/碳關稅/碳邊境稅。
永續消費與生產系統:永續供應鏈管理,永續生產與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共享經濟等創新價值商業模式,氣候變遷相關的風險評估與分析,與永續消費行為設計與評估。
面對當前人類永續發展的挑戰,由於問題非常複雜,涉及經濟,環境與社會等不同面向,亟需跨域整合的專家以找出解方。長期以來,工業工程與管理的學者專家們,兼具工程領域知識與管理策略之跨域思維,發展許多問題解決與效率提升的工具與方法,未來若可以思考以共同設計(co-design),共同發展(co-development),及共同產出(co-delivery),建立跨領域團隊,將可驅動產業創新改變,轉型為循環型社會,建置符合永續發展的生態系統(ECO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