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製造之品管運作
智慧製造之品管運作
一.前言
德國於2011年之後發展工業4.0,引領德國工業走向智慧製造。美國早在2010年,就推動「再工業化」戰略,及智慧製造的計劃。由於美國與德國幾乎同時發展「智慧製造」,使得「智慧製造」在全球受到極大重視。 傳統上的品管運作方式,似乎難於在智慧製造的系統中施行。確實如此,要做到智慧製造,則品質工程師要把原先的品管運作,內建到機器設備中。品質工程師需要跟相關功能的工程師合作,完成機器設備中品管運作系統之建置,再經由數據驅動,讓機器設備自動執行與控制。
二.何謂智慧製造
智慧製造強調產品在製造生命週期中能夠應用數據-驅動製造之智慧系統,故需要建置及應用尖端的、高性能的運作系統,如連結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s)、服務聯網(internet of service, IoS)、訊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機器人之智慧整合控制系統,形成智慧化、全自動化的生產系統(楊錦洲, 2020;Yang et al. 2019),見圖一。智慧製造可以約略描繪如下:
▲ 圖一:智能製造的簡易圖
擁有高度的自治性及自主性,原物料、零組件、加工件都會在生產線上依設定的路徑移動。
製程參數與條件均已最佳化設定,當物件移動到各製程時,則利用M2M (machine to machine)系統運作,機台會依設定的參數自動生產。
各製程之機台及設備之生產參數與條件都會良好控制,確保各製程的產出都是良品。
各製程之產出品質及製程參數都會自動量測或感測,所有這些data會傳輸到雲端運算,再以大數據運算以了解製程狀態。
當量測之品質有變異時,會透過大數據分析,立即找出造成變異的關鍵因素,並加以調整。
生管部門及客戶均可掌控各料號的生產狀況、進度及交期。客戶也能透過IoS來變更訂單之數量與交期。
生產線上的原物料、零組件之使用狀況會透過IoS連線到供應商,供應商可即時的補料,做到原物料與零組件的即時供應。
生產機台及設備能夠即時的監控零組件的耗損狀態,且設有零組件損壞的預警系統,避免機台、設備無預警的損壞。
三.智慧製造的品管運作
在智慧製造的條件下,傳統的品管運作是不可行的。因為在智慧製造的生產過程中,不可能在製程上,進行抽樣、量測,當品質不符時,再來尋找關鍵因素,及停機改善。原則上, 「各製程的關鍵因素,其最佳參數均已設定,機台也能自動精準控制。在生產過程中,會自動量測及蒐集數據,當品質規格有所變異,會透過大數據分析,找到影響因素,然後機台會自動調整其參數,且加以控制,以確保生產出的物件符合所設定的規格。」 生產線上的前後製程之間的inputs與outputs相互影響,極為複雜(見圖二)。所以要分析關鍵因素及設定參數,已不可能依賴老師傅了。除了善用公司的know-how、專業經驗之外,只有利用大數據分析,但其基本條件是要在生產設備上裝上自動量測器或感測器,及時蒐集生產時的變動參數。再藉由物聯網,儲存到雲端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及AI,以找到關鍵因素及設定參數。這是品管工程師的責任,但又無法獨立完成,需要跟相關功能的工程師通力合作才行。
整個製程的關鍵因素及最佳參數設定之後,還必須機器設備能夠精確的自我控制。在生產過程中若有品質變異,更要透過雲端運算及大數據分析,挖掘造成變異的關鍵因素,並會有參數調整之決策訊息傳送至機台的控制系統,機台就會自動調整。
▲ 圖二:製程跟製程之間的緊密關係之分析圖
四.結語
「智慧製造」已是製造業必走之路,卻是一條艱辛、長遠的路。在發展的過程中,大家把重心放在生產設備的自動化、智慧化、數位化,以及使用機器人、AI、IoT、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等科技工具。而忽略了,智慧製造的過程中無法以目前的品管方式來運作,而必須把品管運作建置在機器設備中。這是品管工程師的主要責任,所以,品管工程師必須要先自我轉型才是。
五.參考文獻:
1. 楊錦洲 (2020). 智能製造單元2:智能製造之闡述,品質月刊,Vol. 56,No.8.
2. Yang, Hai, Kumara, Soundar, Bukkapatnam, Satish T. S., & Tsung, Fugee, 2019,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A review, IISE Transactions, 51(11), 119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