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工程於智慧醫療的發展及資源


翁紹仁 蔡耀德 劉士嘉 陳誌皜 陳芊穎 | 2021-07-10

隨著臺灣人口的快速老化、死亡壓縮以及少子化的影響,加上獨步全球的全民健康保險總額支付制度,使得醫療院所競爭壓力日益擴大,應從醫院系統及病患需求角度出發,結合台灣最尖端的科技及堅強的醫療技術,共同開發符合病患需求的產品或服務。並強調先進精實醫療品質設計概念,以提升醫療品質管理改善思考研發應用,增進台灣醫療產業朝向國際發展的能力。是故如何降低醫療成本、提昇醫療品質、增加醫療服務量及保持營運效率對醫療院所影響甚鉅。

以工業工程的角度來看,過去醫療院所大多致力於精實醫療以及醫療品質的改善,近年來在科技上的進步以及人機上的協同合作促使了智慧醫療的發展,且有別於過往精準醫療的發展,其主軸包含最佳化醫療資源分配以及提升作業上的效率等,進而輔助管理上的決策。如:

  1. 醫療資源分配與流程改善:在有限的醫療資源尋求最佳的資源分配,以達醫療整體最大的作業效率,讓病患等候時間最小化(或稱等候服務品質)。

  2. 精實醫療管理技術:協助醫院內各科部減少流程中勞力時間及經費的耗費,能輔助管理者更事半功倍的進行管理決策。

  3. 智慧醫療影像辨識系統與前端感測器、穿戴裝置、醫療設備、後端資料處理之應用研究: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及醫療品質,臺灣的科技發展與世界同步,醫療技術更是揚名國際,以智慧醫療作業痛點做深度探索,瞭解醫院的醫療作業及需求,將有助於未來在智慧醫療科技產品開發上更能迎合實務,可縮短產品和系統開發時間及成本,進而提升台灣智慧醫療科技發展以及產品落地。

目前智慧醫療的發展大部分仍處在各自為政的狀況,若能加強「產官學研醫」多方互動媒合,促使新藍海的智慧醫療誕生,必能使台灣的智慧醫療發展更加強大與快速,如東海大學醫療系統聯盟便是此一平台的催生者。

自2007年起,科技部與捷克政府輪流舉辦台捷科技日,討論雙方合作的可能性,過去幾年的主題有資訊安全、工業4.0、智慧城市和綠能,近年則增加了醫療科技領域。台捷雙方在會談後達成多項共識,包括徵求台捷國際合作鏈結法人雙邊協議擴充加值型計畫,以及與捷克科學院(Czech Academy of Sciences)簽署議定書,推動人員互訪。近年,由科技部與國研院主導,共同就台灣醫療科技及系統的產業發展,台捷雙方分別安排數個醫療科技主題分享,包含:

  1. 創新醫療系統技術於醫院流程管理。

  2. CatAR擴增實境技術,讓眼科手術有依循。

  3. 數位影像簽章,讓人在平板電腦簽名同時錄影,做到「不可否認性」。

  4. 即時輔助揪大腸癌元兇,讓人工智慧初步圈選各器官的大略位置,醫師只要花很少的時間修改和調整影像。

為了提早做好全方位的布局,相關單位,包含業界及學界等,應與國內醫院、法人團隊(包含工研院及資策會等法人單位)及醫療產品相關廠商有著許多密切專案合作,創造出多方產業跨域整合效果。同時也應借重工業工程在供應鏈管理上的優勢,在歐美醫療產業鏈結合作上努力,以及與歐盟國家的醫療與健康產業合作交流,例如在今年公告之台捷國際合作鏈結法人雙邊協議擴充加值型計畫,即準備研發人工智慧輔助健康照護機器人。此次國際合作案是屬於智慧醫療領域,將人體感測監控模組應用於醫療康復運輸機器人中,這項產品在捷克方面已開發數年,其機電控制系統目前大致完備,但訊號處理、人工智慧之高階技術能力還略有不足,需仰賴台灣合作夥伴來協助,這也是工業工程領域所擅長的部份及未來的展望。

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到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意識抬頭,醫療或照護機器人產業及預防醫學等將會迎來新的成長契機。為加速實踐智慧醫療以及智慧醫院落地,應積極與國內許多醫學中心或者較具規模的醫療體系,如榮總、長庚、醫學大學體系或私立醫療機構等合作,藉由邀請各方高階主管參與及分享,就其過往數十年的醫療經歷與體驗,分別在護理作業、醫療程序及醫療系統等面向,提供智慧醫療與AI技術在各大醫院實施的現況困境及未來課題,以瞭解其需求與缺口,並擬定解決策略方案,使得醫療服務系統最佳化,推動多方相互交流合作,並建構臺灣優質醫療服務,帶領臺灣智慧醫療邁向全方位跨領域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