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vs.韌性—淺談供應鏈韌性的知與行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陳志騰 教授 | 2023-03-10
供應鏈發展—昔與今
近年來,任性的世界局勢,讓企業、產業乃至於國家都必須正視其體質的韌性。世界的任性,一則來自人為,再者乃為天造;不論是天造的新冠疫情、氣候變遷或是人為的美中貿易戰、烏俄戰爭,都對世界的運作產生巨大的衝擊。供應鏈的發展隨著近三十年來全球化與科技演進,從成本、品質到速度的追求均有長足進步;例如:高科技產業要求的1002達交水準早已成產業基本門檻。然2001年的911恐攻事件,開始在平靜的全球化發展中埋下一顆不安的種子;因此,供應鏈安全議題與做法陸續開展,雖激起漣漪但影響層面與範圍卻有限,例如:安全認證優質企業(AEO)的推動。然世界真正的動盪,或許仍源自於強國間對於風險、利益、權力與領導地位的對弈;諺云「歷史從不重演,但會押韻。」。2018年美中貿易戰的開端,延續了歷史的韻腳,讓追求效率的供應長鏈,轉向安全防禦的區域短鏈;讓全球化企業的供應鏈,朝向地理韌性進行思考與布局,並認知到供應鏈重整已是趨勢且為必要。然而供應鏈重整乃為重大決策,所需投入的資源極為龐大且耗時,非一朝一夕可畢其功。此時,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發,將過往只出現在模擬中的風險情境,從有距離感的想像,變成讓全球民眾都深刻感受的親身體驗;封城的工廠停工、封港的運輸中斷、關鍵物資短缺、人員移動管制等等營運的窘迫,讓供應鏈的重構與韌性的提升,成為各企業存亡的迫切關鍵議題。
陳志騰 副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博士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 監事
◆工業技術研究院【韌性供應鏈整合與協作機制建議】產學案 計畫主持人
韌性知多少—系統性
辨識風險是風險管理的首要關鍵。許多嚴重的後果,或僅起源一個微不足道的忽視。任何風險事件,都可以是檢視供應鏈管理能力的試金石;脆弱的供應鏈會受到風險事件的影響與危害,而具韌性的供應鏈則能夠靈活控管風險,對應危機展現調適及恢復力並避免供應鏈受干擾,以維持供應鏈的順暢運作。因此,面對現今高衝擊風險事件頻傳的經營環境,企業看待韌性議題的態度,以及能否系統性地進行供應鏈的反思與檢視,成為是否能不浪費這場危機的關鍵。換言之,若企業能檢視衡量企業的供應鏈韌性;藉以發現過去努力所蓄積的被動韌性(危機的因應與衝擊的化解),以及找出未來努力方向的主動韌性(自我更新以開創新局),並且籌謀劃策、汰弱維強,方能繼往開來、邁向永續。
筆者與研究團隊曾於2022年參與工研院產學計畫,計畫項目為發展供應鏈韌性之評量架構 。該計畫蒐集國內外文獻與法人智庫之報告,據以發展適合國內企業的韌性供應鏈衡量架構;同時在不同之韌性階段(Phase)與流程功能(Function)組合下,蒐羅文獻並彙整可行的策略指引,提出韌性供應鏈3P5F衡量架構,以供企業進行檢視衡量,該架構之特點有:
特點一:由世界經濟論壇(WEF)所提之國家層級韌性架構之韌性階段(3P)為制高點,落實到企業層級;結合企業運作之主要流程功能(5F),發展出企業層級之韌性供應鏈衡量架構。
特點二:由文獻彙整績效屬性與韌性階段(3P)之對應關係,並由績效屬性引導構思不同之情境組合下之可行的策略指引。
韌性如何行—優先性
每個企業規模、資源不盡相同,但永續經營的目標則是共同的。因此,上述的韌性衡量架構須具一致性,並可提供主要策略指引方向。然各企業過往努力的成效與未來發展的重心不盡相同,為避免決策過於集中武斷並能善用寶貴的資源;故若能協助企業在集體決策的方向上,提供一套決定企業提升韌性行動策略優先性的程序,相信對於個別企業的發展將有相當的助益,也是筆者與研究團隊今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綜上所述,若企業能運用韌性評量的過程,並以找出可落實至流程功能之策略指引為目標;同時,不只是以評量體檢為目的,而須能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兼顧長期永續發展與眼下企業存活的決策挑戰下,擬訂各企業強化韌性的優先序;此乃是不得不為的必然,更是企業韌性能耐與經營團隊能力提升,知行合一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