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攜手推動台灣產業AI化


【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蔡明順校務長 | 2021-09-10

  1. 緣起:

2017 年3 月,由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與中研院院士、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孔祥重,及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昇瑋為首的一個十多人團隊,成功地協助台灣超過十家製造業,以人工智慧解決迫切的製程問題,同時也發現了培育人工智慧人才,對於產業的重要與急迫性。於是,在2017年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上,由廖院長宣布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並於2018 年1月正式開學。除台北總校,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已開拓兩個分校,台中分校及南部分校。台中分校獲得中亞聯大、東海大學及逢甲大學支持協辦;南部分校獲得奇美實業支持在台南仁德設立南部校區。

我們的目標,是讓「找不到人才」不再成為產官學研界發展人工智慧的障礙。同時也要建立「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的文化,打破被技術殖民的慣性,建立社會信心。透過最好的師資,以及與產學界密切合作,有效率且紮實地訓練各領域、各階層所需的人工智慧先鋒人才(如圖一所示),讓他們成為國內產官學研創界,各領域推動及發展人工智慧的種子。

圖一、培育台灣產業AI化的先鋒人才

2. 把問題帶來學校,把答案帶回公司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一直以能夠定義問題並且動手解決為目標,幫助企業「把問題帶來學校,把答案帶回公司」,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教研團隊透過自身經驗證明,只要產業內的問題能被清楚定義與標準化出來,且有相對應的資料存在,大部分情況下可在四個月內發展出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雛型。

因此,我們非常急迫,要為台灣快速訓練大量可以為台灣產業定義及解決問題的人工智慧人才。這些人才,最好是本身已在某個領域專精的專業人才,如:工業工程、化工、機械、建築、電子、金融、醫學專家,透過短期集訓的方式,讓他們學會以人工智慧來解決自身領域的問題,才能快速解決台灣產業內的人工智慧人才荒,同時為產業升級帶來新的動力。

3. 以培養技術領袖與跨域應用的AI經理人為目標

快速學習、深度協作、跨域創新,學員們抱著電腦熱烈地討論地場景,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是常態,也是我們創設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初衷,我們設計了兩種班級,面向不同的學員對象,一個是針對工程師的技術領袖班,一個是中高階主管的經理人班。從 2018 年 1 月台北總校第一期開學至今,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在全台三個分校已有 7500位的校友及在校生,橫跨15大產業,1700多家企業,都是社會中高階經理人與技術菁英,是目前台灣最大的AI社群。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六大推動工作,包含顧問諮詢、技術推廣、新創輔導、產學鏈結、社群交流、職涯發展,校友發展相關的新創企業有35家,也成立了四個社團法人,校友組織之間有綿密的連結,幾乎每周都有研討活動、讀書會、線上分享演講。

圖二、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六大推動工作

4.兼具教育者與溝通平台角色

我們除了為台灣培育具正確認知及高深技術的領袖人才外,也秉持著人工智慧民主化的理念,透過校友們的專業能力與熱忱,投入台灣的產官學研創各界,無論是政府機關、營利與非營利組織、或大、中、小型企業,將人工智慧技術導入各個場域及應用,讓產業更具競爭力,讓政府更具效率,讓科學更有突破,讓社會更美好。從2018到2021年三年期間,促進台灣在產業 AI 化及 AI 產業化的生態系統發展 (如圖三所示):

圖三、產業AI化與生態系統推動地圖

  • 迅速培育各產業內 AI 人才,累績超過500個各種產業的使用案例與Proof of Concept實證

  • 提升企業產能,已為企業帶來超過上百億直接產值

  • 促進國內人工智慧醫療發展,促使九大醫學中心共同合作,培養1200位跨域智慧醫療人才,產出137個人工智慧醫療專題

  • 經濟部專班成立,為國營事業導入變革技術

  • 針對台灣北中南重要產業聚落開設課程,成為地方產業聚落發展動力

  • 強化智慧製造與智慧醫療實力,在既有產業優勢上注入創新能量,打造下一波產業競爭力

5. 參考文獻

陳昇瑋、溫怡玲,2019,人工智慧在台灣: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天下雜誌,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