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號 主編輯的話
五月號 主編輯的話
在上期雜誌中,我們才提到美國前總統川普再度掀起全球貿易戰,對多國商品加徵關稅,引發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布局。面對這波變局,台商也加快在中國以外地區建立生產基地的腳步。本期的專題報導,聚焦於孟主編所親自撰寫關於他在三月出訪越南胡志明市附近的平陽工業區,實地參訪在當地以深耕超過20年的台商宜興國際鋁業公司的過程與感想。該公司自2000年申請近5萬平方米土地建廠起,逐步發展出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成為區域製造重鎮。期間也曾經歷2014年513事件,整個廠區遭到嚴重焚毀,重建歷程可謂艱辛,展現出台商堅韌不拔的精神。然而,隨著企業規模日益擴大,如何有效培養管理跨國組織的人才、處理接班問題,也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課題。特別是中階主管的養成與培訓,已是當前台商不可忽視且極待投入的重要議題。
孟憲明 總經理
技嘉科技製造事業群總經理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工業工程博士
張永佳 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教授兼高等教育開放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工業工程博士
吳悠涵畢業於逢甲大學工業工程學系,自2024年7月1日起在技嘉科技擔任生產管理職務,主要負責生產排程規劃。她為了能夠重溫大學時期所學的排程理論,並進一步強化實務應用的能力,決定開始準備了工業工程師的證照考試。在準備的過程中,她選擇了三個與實務密切相關的科目:生產管理、品質管理,以及工作研究。這三門科目不僅與她目前的工作內容高度相關,也讓她能以更系統性的方式思考生產作業中的各種問題與解法。她也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安排讀書計畫、掌握考試重點,以及應試時的策略與心得,提供給有志報考的同學作為參考。順利通過證照考試後,吳悠涵表示,這不僅是對自己專業能力的一種肯定,更讓她在面對工作挑戰時多了一份自信,也對未來職涯的發展充滿期待。
繼上期撰寫了「麥當勞的AI技術應用: 從供應鏈管理到全渠道客戶體驗」一文後,陳宏毅總裁在這期的專欄文章中,將麥當勞於2020年所提出的全球成長藍圖,以策略的視角切入再深入剖析,跟讀者分享他的看法。麥當勞多年來能夠持續做為全世界速食產業的龍頭,所依靠的就是這樣精準的策略擬定與恰如其份地執行。陳總裁先帶著讀者看懂這張麥當勞的成長藍圖,再進而分析它如何全球與在地市場中靈活落地。在這篇文章中,陳總裁蒐集了日本、韓國、美國三地麥當勞近三年的營運狀況與財務表現,解析了這三地的實際操作差異與成功關鍵,並提出對其他品牌極具啟發性的策略建議。這是一篇兼具視野與實戰智慧的文章,推薦給所有想了解品牌數位轉型與全球在地化運營策略的讀者。
在這期雜誌中,我們特別推薦一篇別開生面的職場實錄: 「工工人的傳產奇幻旅程」。這不只是傳統產業轉型的案例分享,而是一段融合工業工程、資訊管理與組織變革的深度反思。作者陳建宏以自身從SAP顧問轉戰傳產IT總監的親身經歷,細膩剖析了一家隱形冠軍企業如何在風險高壓、製程極複雜的環境中穩健成長。他不僅揭示了數位轉型背後的硬底子功夫與文化衝突,更從流程優化、會議治理到AI導入,一步步展現「工工人」在現場實作中的整合價值。文中充滿實務洞見與溫暖筆觸,讀來像是在聽一位經歷過實戰的將官傾訴用兵心法。這是篇給正在轉型或尋求職涯突破的你,不可錯過的真誠分享。
人因工程向來被視為工業工程領域中最具溫度的一環。本期雜誌特別收錄對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羅際鋐教授的專訪,從他的研究室場景出發,帶領讀者深入設計思考、人因工程、認知設計、醫療輔具創新、社會實踐到教育推廣等面向,全面展現一位設計教育者如何從「理解人」的角度出發,連結科技、社會與創意,打造貼心且有感的設計體驗。羅教授將設計思考與人因工程融合,透過腦波儀、眼動儀、肌電圖等科學工具,精準分析使用者反應,進而優化產品與服務流程。文中案例如智慧復健手套與自助結帳機的改版,具體展現設計如何解決真實問題,提升使用者尊嚴與效率。同時,他亦強調跨領域合作與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引導學生走入真實場域,理解真實需求,培養同理心與實踐力,賦予設計更深層的社會價值。
本期的校園巡禮來到了美國的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的工業與運籌工程系(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and Operations Engineering, IOE),該系是全美歷史最悠久的工業工程系之一。此篇文章由目前正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的廖哲儀同學撰寫,他的碩士就是在密西根大學的IOE念的。他在文章中跟讀者介紹了密西根大學工業與運籌工程系的頂尖研究實力與跨領域學術特色,並生動描繪了安娜堡校園生活的多元面貌,從松鼠社到藝術活動、自然歷史博物館,讓學術與生活並重的魅力具體呈現。除此之外,他也分享了在IOE求學的學生所能夠參與由工程學院與Ross商學院所共構的跨院計畫,該計畫串連學術與業界的作法,也蠻值得台灣參考的。
孟憲明、張永佳於出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