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予工業工程時代意義-數位轉型,工工先行

中國工業工程學會范書愷 理事長   |   2023-03-10

  後疫情時代中國工業工程學會面臨時代轉型的艱鉅任務,將致力於Creating New IndustrializationAdvancing Social Civilization為時代新目標。主軸在於進行自1963年以來全國工業工程學系教學課程模組更新,主導具影響力、跨領域之產業學術研究,打造區域性產學合作與技術服務團隊,引領新興議題與回應社會需求等服務項目。

        自1963年以來,全國工業工程相關學系一直致力於為學生提供最佳的教育體驗,以幫助他們在工程與管理領域中取得成就。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快速變化,全國工業工程學系意識到教學課程需要不斷更新和調整,以使學生具有最新的知識與技能,以滿足未來就業市場的需求。為此,本學會意識到這項任務的迫切性,以下是一些教學課程模組的更新可能的方向,整理如表(一)所示:

范書愷 理事長 

表(一): 工業工程學系教學模組更新指導方向

       於傳統工業工程領域涉及的製造和服務業中,工業工程領域的主要目標是優化生產流程和系統,以提高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這涉及到各種工程學科,如生產設計、生產計劃、供應鏈管理、資訊技術、人力資源管理等。在這些領域,工業工程師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創新,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動態和技術發展。除了製造和服務業,工業工程領域還跨足了其他領域,如醫療保健、能源、環境保護、金融等。在這些領域,工業工程師的任務是應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設計和改進各種系統和流程,以實現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減少浪費和成本,並確保產品和服務符合行業標準和需求。

       在現代邁入智慧化社會中,工業工程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已經逐漸對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在醫療保健領域,工業工程師可以設計和改進醫院的流程和系統,以減少等待時間和浪費,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醫療質量。在能源和環境保護領域,工業工程師可以設計和優化能源生產和分配系統,以共同實現能源/資源效率生產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在金融領域,工業工程師可以設計和優化金融風險管理系統,以減少群體風險和社會損失。簡而言之,現代工業工程產業學術研究的本質就是跨領域、結合眾多學科、重視資源利用、以社群回饋為本、關注環境永續、地方創生之協同式研究項目。

       自2019年以來,全球遭受新冠疫情的肆虐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後疫情時代的工業工程領域應可扮演協助企業翻轉的角色。然而,逆境中存在學術界替企業打造區域性產學合作與技術服務團隊的機會,成為了後疫情時代工業工程領域發展企業服務的一大趨勢。首先,區域性產學合作是指由當地產業界和學術界聯手打造的合作機制。在後疫情時代,為了應對疫情對產業帶來的影響,這樣的合作機制可以幫助產業界更快地調整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高整體產業的競爭力。同時,學術界可以通過這樣的合作機制,深入了解當地產業的需求,為當地的產業發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持。其次,技術服務團隊是指由一群技術專家組成的團隊,提供對當地產業進行技術升級、優化等方面的技術服務,例如: 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企業智慧化、綠色轉型等不同層級需求,以應對動態市場中「黑天鵝」、「灰犀牛」所帶來的產業衝擊。

       科技研究需要三層同心圓協同建構,其包含: 「核心價值」、「基礎研究」、「創造經濟/社會需求」。核心價值領域乃教授群們根據自己的專長領域進行「好奇探索之基礎研究」,這部分無論國科會、大專院校持續長期支持。「前瞻策略跨領域研究」乃配合「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規劃之專案計畫內容,藉由本學會成立「區域產學合作與技術服務團隊」之強項配合國家政策發展,例如: 智慧製造、智慧生活、智慧商務、智慧醫療、智慧聯網等科研方向持續努力。至於「創造多元經濟價值、回應社會需求」則是本學會於後疫情時代可發揮所長之處,處於VUCA (Volatilit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Ambiguity)、典範移轉渾沌的時代,國際經濟社會情勢瞬息萬變,後疫情時代的新商務規範(New Normal)、遠距協同(Remote Collaboration)、無接觸式智慧醫療(Touchless Healthcare)、數位孿生(Digital Twin)、點對點微供應鏈管理(End-2-End Micro SCM)、雙重轉型(Twin Transition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等研究議題皆無法事前定義,引領此類新興議題、直接回應社會需求就是本學會發揮所長之契機。


范書愷

中國工業工程學會 理事長

民國1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