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與M的深度對談 -
工業工程雜誌創刊人《 王國明校長 》
✎ 孟憲明總經理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 2021-04-19
W與M的深度對談 -
工業工程雜誌創刊人《 王國明校長 》
✎ 孟憲明總經理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 2021-04-19
王國明校長:W 孟總經理:M
M:今天很高興代表學會來訪問王校長,校長本身是工業工程的資產,也因為是訪談的先前準備才得知校長是台灣第一位工業工程博士。校長是上海出生,因為我在網路上查不太到資料,所以我比較好奇,校長國小、國中、高中這段期間網路上沒有太多的資料。
W:其實這很簡單,我國小是在台北市的西松國小,當時初中還有聯考的時候,我考上建中,那時建中其實很有趣,在第一年考進來的混合班,在升初二的時候,把每一班的前5名分在一起,叫做資優班,而我也很幸運的是就讀資優班,然後初中畢業直升到高中,然後一直讀到畢業,最後考上東海大學工工系。
M:資料顯示校長在美國堪薩斯的求學時候很順利,碩博士就是4、5年完成。
W:其實這段可以補充一下,其實我在堪薩斯待的時間沒有很長,先是在那邊待了1年半,然後碩士到了南加大,而那段時間比較特別,因為我找的指導教授,跟貝兒明教授,他是Dynamic program(動態規劃)的發明者,這方面的大師,然後跟著他的研究團隊在南加大做醫護管理的研究生物醫學,我的指導教授跟他一起做研究,而我的博士論文是在南加大完成,可是我後來又回到堪薩斯。而很巧的是我在拿到畢業學位後,接著就回台灣任教。至於出國前是服役1年後,原本打算出國,後來因為簽證的關係耽誤了,所以接著就先去馬偕醫院,擔任了馬偕醫院的副院長張錦文先生助理,也就是醫院工業工程師。
王國明校長
現任:
◆元智大學終生名譽講座教授
◆中國生產力中心常務董事兼總顧問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東海大學工工系榮譽講座教授
學歷: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工業工程博士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工業工程碩士
經歷:
◆元智大學遠東工管講座教授
◆南開科技大學校長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
M:對於這個工業工程雜誌,當初創刊的背景以及雜誌的目的,請校長說明一下 。
W:擔任理事長的時候,覺得工業工程的應用不受企業重視,想讓更多企業了解工業工程的重要性,希望藉由雜誌上來分享藉由工業工程學會中商議, 發現在會議中,大家都十分熱烈的討論與支持,於是有了這本雜誌的出刊。
M:談一下校長這麼豐富的職涯經歷
W:我這一生其實都是跟工業工程有關,從民國53年進入東海工業工程系,退伍後接著到馬偕醫院,我在馬偕待了半年之後就離開,我是東海工工第二屆,我其實很早就在醫院做相關的工業工程管理,要如何把工業工程應用至醫院,相關的管理十分重要,但也非常的困難,裡面皆是醫生。在美國是開放式的系統, 因此相當容易執行,但台灣不是。其實醫院是很適合工業工程的應用,因為醫院有相當多的資源需要最有效的規劃與應用。
我一直參與國家品質獎的評審,將各種管理知識應用至醫療系統,後來我也跟許多醫院合作,將發展出來的知識也回饋至學校教學。
▲ 王國明校長(右)與孟憲明總經理(左)對談
M:技嘉科技也是國家品質獎第15屆的得獎企業,我經歷過這一段的申請過程。
W:東海與醫療是最早應用至醫院管理,醫管跟作業研究(OR)的關係十分密切, 東海畢業生在醫院的應用,我算是第一位,但我只待了6個月,接著由黃家親接上我的工作,我的博士論文其實就是在做系統整合。
M:校長當時在美國畢業後,沒考慮在美國工作嗎 ?
W:為什麼畢業後就回到台灣呢 ? 因為我當時還沒畢業,但清華工工缺老師,所以毛校長在我還沒畢業就給我工作,民國66年就當上系主任,當時工業工程學會十分不開放,很多人都無法進去,之後我們也是透過當時的執政黨-國民黨協調內政部社會司幫助我們,促成中國工業工程學會的開放及會員的招募,所以從那時才開始開放,我們真正開始推動工業工程學會。
M:校長在行政院也任職過,我們在台灣企業看到的組織運作和政府不同,看不到政府的整個機構運作,能否請您說明 ?
W:我在行政院的資訊處,政府資訊化小組我是成員之一,我扮演處長,我們把行政院追蹤管制系統建立起來,我記得很有趣的是在整個行政系統,我了解整個行政系統,所以當初我在接觸系統時,我需要了解我需要多少個全國系統,總共有十個系統,我們是請專家與政府官員在整個會議還有資策會一起討論出來的。
毛校長要求我用工業工程的技術,幫清華作一個全面的行政管理計畫,包括電腦化合理化,帶著團隊將清華大學合理化做完全部的SOP再電腦化,有工業工程老師和博士生,歷時三年將資源分配預算控制做了初步的計畫,訂出清華中長期的計畫,不但做,還將校務系統電腦化,提高效率 。
M:依現在的操作,一定會做一個典範?
W:要評審整個中長期計畫、年度計畫、績效考核、電腦系統化,毛校長邀請我擔任主任秘書,規劃整合清華大學的資訊管理系統、推動清華大學的校務經營管理系統工作,這是應用工業工程在大學經營的開始。
我指導的二個碩士班學生正在做大學的資源分配研究管理,由於有學理的依據,才能讓清華的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M:在籌備的時候,元智大學的校園規劃,包括動線、資源是否已計畫完備?
W:一開始沒有,後來才漸漸做起來,鑒於在清華及行政院的經歷,以及工工的培養,才讓資歷尚淺的我擔任元智大學校長的重任,當時第一個問題是招生, 能夠說服大家來就讀元智是一個很重要的使命,找了很多領域的學者,產業、政府、學界的前輩,一定要能夠讓各個尖端領域的人來來代表並參與校務規劃 ,集合各領域人才來編列計畫並落實,而且再將計畫進行審核並做得更好,把大家的理想在元智大學實現。
▲(左)林主任 (中)王校長 (右)孟總經理
M:王校長能夠將可執行的計畫擬定出來並且說服大家是可行的,因為王校長已有許多經驗,因此元智大學的發展計劃是專案導向的?
W:元智的發展計劃中有許多創新,也花了許多時間找到許多的好教授,向他們介紹本大學的理念及核心價值是甚麼?推動學校的績效獎金、績效與薪水掛勾,績效獎金制度讓元智的老師有目標可循,大學老師的制度該如何訂?第一年做完請老師們給予意見,廣納接受老師們的意見,讓老師們能夠接受改善,一年一年進步,怎麼去找好的老師,一個是辦學理念, 二是薪水績效制度,尋找有一定程度資深的老師雖然不太容易,但是還是需借助人脈,得以借調元智,一開始只有五個系,科系較少時教授好、薪水高,花了很多工夫,一開始就找了好的老師,學校的發展及規畫一定需要好的老師以及前瞻的計畫,英文必修、一定要求托福達到門檻及電腦必修,是元智每個學生畢業前一定要達成的目標。
M:專業實習,讓學生與業界的連結,包括課程編排、職前訓練、業界導師都是讓產學合作能夠落實的重要因素?
W:在元智要配合他們的課程,產業跟學校配合每周的時段,兩個人要求要做15個月實習,很難到讓學校和產業有一個共同的認知。Rochester理工大學在美東岸,我在那邊客座的時候看到的,它是到大三以後, 一定要有一年在產業服務,所以畢業後就業率非常高 。
▲ 王國明校長側錄
M:我也是在匹茲堡讀書時,課堂上有許多在職念書的學生,了解理論和實務的轉換與關聯?
W:談到與國際間的合作,元智做得很好,找的都是一流的大學,第一個考慮合作的學校是Stanford大學, 深入了解到工業工程各相關的系,工業工程、作業研究和工程經濟系統研究所(EES),最後合作的是EES,如何合作的 ? 成立一個碩士學程,課程與Stanford的EES完全一樣;他們的老師暑假來開課,並將元智的學生送到Stanford,出國念書的經費由學校出。 另外在中國也有合作,第一個是北京清華大學。
M:建校初期是運用了校長的人脈找師資,找經費,後續的校長任期內有哪些可分享的事情 ?
W:元智建校的前十年,因為電腦化,資訊社會在元智 ,一開始資訊在台灣並不受重視 ,我們的會議紀錄都用EMAIL,包括資訊教學也是個很早的特色,到了第三任校長的時候已經是頂尖的大學了,校長卸任前徐旭東找我吃飯,希望能繼續留在遠東集團,給我幾個選擇,有四個是集團內的總經理,還有一個是元智大學執行董事。
M:看您做了六年的元智大學董事
W:校長卸任時,正好清華大學成立科技管理學院,過去接任了第一任的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在之後才接任了南開技術學院校長,在任內升格為科技大學,只有變成科大競爭力才會提升和具有挑戰的事情,如果不是因為經驗和人脈,是無法四年內將南開升格成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是一個邏輯思維問題解決的方法態度,這麼多年的經驗和歷練,跨領域的系統整合,在解決複雜問題的時候受益頗多,與老師的相處較融洽,都很尊重, 辦學要有一個創新的理念必須要永續+創新 。
M:辦學當老師要有無私利他的理念,舉了人生的經歷,您是工業工程最早的開拓者,五十多年來,在工工教育的驅勢那幾個階段,在現階段及未來工工的反該如何進化?
W:在中國生產力中心的推薦下東海成立了工業工程系,東海工工是最早的了解台灣的產業需求,可是師資相當缺乏;一開始僅有二位專任,到了我,大四來了第一位系主任,早期的工工並不完整,包括課程和師資OR生管排程品質管制,因為美國國防的需求導致工業工程的進步,工工第二階段重點是電腦化,將電腦化加入生產的過程內還有OR的應用、人因工程;在下個階段在2000後重點是自動化,製造層面慢慢進入自動化。目前及未來,則進入智慧化。
在服務業的應用一直沒有一個完整的較具體的工業工程的應用,如何影射到服務業的應用,將工業工程的邏輯帶入服務業,提倡工業工程到服務業,我們工工來走服務科學可以開創一個新的應用,元智是最早走服務科學的學程。
M:到底未來工業工程的課程該如何開設 ?
W:一定要走在公共領域的前端找出趨勢並創建課程教導學生。
要因應產業的需求改變我們的課程 ,元智已經有經驗,再把它分享出來給大家。另外高齡化的問題,如何解決老年照顧服務的問題,每一個都需要具備高齡社會的課程知識,希望可以放入大學通識課程。
▲ 王國明校長(右)與孟憲明總經理(左)對談
M:怎麼認識人生的下半場,這在通識教育是很重要的,大家不要去畏懼生死學的事情?
W:應該開一個全校性的課程,這個課題需要人因,老年人要使用的設備物品服務 ,除了工業心理學還需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更需對老人的需求有所了解,這是一種超前部署,這麼大的市場,這麼大的挑戰,建議每個學校工業工程系都應有一兩個應用領域。
M:工工特質到底是教育給的, 還是個人特質, 想請教校長的看法?
W:對未來工工工程是 做事前, 要先學會做人, 工作前要先有心理準備, 做人格測驗,這件事情不太好說,慢慢的是藉由工業工程的訓練,人的影響最重要 ,盡量做一個整合者。
M:我們如何建立自己的優勢
W:甚麼都學甚麼都會,這件事情其實是錯的,真正能整合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其實我們的能力是去了解整件事情的解決的辦法。
M:我想我們差校長20年,但是我們都是工業工程的信徒,但是工業工程的入學分數在卻一直往下,如果再選一次科系,我還會在選IE,能不能給一些有興趣讀工業工程學生的話
W:很可惜,我也是。
我覺得工業工程的確,但是我們人生不管哪個領域碰到的都是一個問題,都要想辦法解決,但我們有時候其實不會知道怎麼解決,所以我們可以找協助的人一起共同解決,學工業工程的好處是去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是跨領域的問題,甚至不知道該找誰去合作,學IE的好處是訓練自己作跨領域整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M:工業工程對校長在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是甚麼 ?
W:從第一個IE教育工作,後來進入到大學的管理,非常順利,也代表了IE能夠應用在醫院、學校或是一個更大的系統,但是最重要的事實如何與他人相處,做有效的跨領域整合。
M:生活上呢?
W:由於對工工的素養,我會很自然的將生活上的所有事情,都先規劃,做有效執行,所以在時間上、目標上、品質上都能有效的掌握。
我也是覺得工業工程對我生活上也有影響,今天謝謝王校長的分享,彷彿是讀了台灣工業工程的發展史。
▲ 工作人員(左一,左二,右一) 林主任(左三) 王校長(右三) 孟總經理(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