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之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研究所之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我的名字叫邱兆國,1999年出生,2021年6月畢業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原國立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交大)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同年9月就讀交大資訊學院開設的多媒體工程研究所,以下我將分享我在求學過程自工業工程領域轉換到資訊工程領域的心路歷程。
為何大學選擇工業工程
我在高中時期對未來沒有太多的想像,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興趣,所以在選填大學志願時,就以比較實際的方向去考量:哪個科系畢業以後能夠賺的錢多,或是比較有發展性,就先填哪個科系,我就照著醫牙、電資等相關科系填下來,而半導體產業在台灣蓬勃發展,這個產業所需具備的能力和知識,例如生產製造、品質管理等,在工業工程學系可以習得,因此工業工程也在我的候選名單內,最後放榜時也順利錄取了交大工工。
開始接觸程式設計
程式設計是交大工工一年級的必修課程,在修習這門課時,我了解到程式設計是可以應用在各領域的利器,它不僅能夠設計演算法處理複雜的運算,也能夠將龐大的資料視覺化,讓使用者一目了然且易於管理,程式設計的這些優點讓我踏上了跨領域學習的道路。
申請交大資訊工程跨域學程
交大自2016年首創跨域學程,提供大學部學生以畢業學分不增加(或僅有少量增加)的前提下修習其他科系所開設的科目以培養第二專長,並加註於畢業證書上。我認為要能夠善用在各領域中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具備良好的程式設計能力是必要的,因此,我在大二下學期的時候申請了交大的資訊工程跨域學程,以精進我的程式設計能力。
我在此投入了許多時間,雖然學習的過程跌跌撞撞,也曾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可以把它學好,但是網路上的資源那麼豐富,我相信只要我持續不斷地學習,沒有什麼事是辦不到的,某天終於開竅了,學習的狀況漸入佳境,也在此獲得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我對程式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決定未來研究所想要繼續朝著資訊領域的方向去攻讀。
研究所甄試及考試
台灣研究所的碩士申請一般分為甄試以及考試兩種,甄試大約在每年的10月報名、11月放榜,它需要提供大學部在校成績以及自傳、讀書計畫、申請動機、推薦函等備審資料,有些學校的系所還需要進行第二階段的面試;而考試報名時間大約落在每年的2月、放榜時間為3月。
若在校成績優異,推甄必然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跟考試比起來,甄試的放榜時間較早,在研究所入學前有更多時間可以做規劃以及充實自我,而截至大二下學期結束,我在系上的總排名有前十名的水準(總人數約五十人),這在甄試上是相對有利的,不過我認為這樣的表現不夠出色,因為我就讀的工工系並不是與資訊工程相關的科系,而且資訊工程相較於其他科系也算是熱門科系之一,因此要在 眾多報名甄試的同學之中脫穎而出,勢必得端出更亮眼的成績及經歷才行。
為了避免推甄失利,我在大二下學期結束即報名了補習班,準備研究所的考試,資工所的考試一共有六科,分別為線性代數、離散數學、資料結構、演算法、計算機組織、作業系統,相較於其他系所,準備考試需要的時間更多,因此我寒暑假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補習班度過。
▲ 與交大工工同學在校門口
▲ 建北制服日(浩然圖書館前階梯)
提升排名、豐富履歷
到了大三,工工系和資工系各式各樣的專業課程接踵而來,在課程中必須利用課堂所學實作期末專案,這些專案大多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程式設計能力,而透過資工系跨域學程在程式設計上的磨練,讓我在實作這些專案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這不僅讓我在系上的排名得以提升,這些專案也可以豐富我在甄試時所需要準備的書面資料。
念書之餘,我也參加了一些課外活動,像是工工系系學會,我在大三期間擔任了副會長,行程滿檔的活動考驗了我分配人力以及掌控進度的能力,這些都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透過會長和我出色的領導能力以及系學會所有成員的幫忙,在課業繁忙的這一年,每個大大小小的活動都得以圓滿落幕;另外我也有加入系上的排球隊,除了可以調劑身心、培養團隊默契之外,每年都會有一些全國性的比賽可以報名,能夠與來自不同大學的球隊互相切磋學習,也是滿不錯的體驗。
大三下學期,系上的導師因為知道我都會去修資工系的課,所以他請我擔任他的研究助理,為他的系統撰寫一個圖形化的使用者介面,以符合業界需求。由於製作這個介面所需要使用的工具是我從未接觸過的,所以開發這個介面對我來說是一大考驗,但是我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會利用網路搜尋參考資料或是在社群上發問,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間接培養了我大量閱讀的能力,也在無形之中讓我懂得自主學習,這些都是將來在做研究或是在職場上皆不可或缺的能力。
最後,為了證明自己的英文能力,我在大三那年的5月去考了TOEIC證照,雖然成績沒有到很頂尖,不過放在書面資料上至少不是一個扣分項。
甄試申請過程
截至大三下學期結束,我在系上的總排名是第三名,甚至在大三下學期拿到了第一名,並獲得了系上頒給的書卷獎(當學期系上排名前5%才可以獲得的獎項),這樣的表現在申請研究所甄試是非常吃香的,所以我從學期結束後的暑假就開始全力準備研究所甄試的書面資料,我主要想申請的項目是交大的資訊聯招(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多媒體工程研究所、網路工程研究所聯合招生) ,因為每年的申請人數都很多,且資訊聯招不用面試,書面資料給評審委員的第一印象一定非常重要,所以我在書面資料的排版、內容以及顏色、字型設計上都下了很多功夫。
我申請了台清交共五個系所,大部分都是跟資訊領域相關,而剩下的一個是交大工工,要是最後資訊領域的都沒上,我也不排斥繼續念工業工程,最後放榜時,交大的多媒體工程研究所和工工所都是正取,其他的系所第一階段(書審)都有通過,第二階段不是沒去面試(因為主要想申請的項目已經放榜)就是落榜,看來交大還是很看好自己的學生的,話雖這麼說,能有這樣的結果也都是透過按部就班的努力得來的。
研究所開學前
大學部和研究所在學分費的計算上有所不同,大學部是學分吃到飽,而研究所是修多少算多少,所以當研究所放榜後,我在大四下學期修了四門共12學分的研究所課程,將來在研究所的時候可以拿來抵免學分,這樣不僅可以節省學分費的開銷,研究所時期也會有更多時間拿來做研究。
開始念研究所
我們實驗室是做VR/AR相關的研究,除了修課之外,我們與美國Clemson大學的Virtual Environments Group每周都會有例行會議,必須用全英文進行合作專案的討論,這對鮮少使用英文進行口語表達的我來說是一個滿好的學習機會。 我認為念大學與念研究所最大的差別在於,大學比較像是給定現有的問題,告訴你如何去解決它;而研究所則是必須自己提出問題或是想法,並且設法運用所學去解決、驗證它,一方面可以讓以往在特定領域奠定的基礎更紮實,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這裡有一個建議:要定期更新自己的履歷。這麼做除了在未來求職上有幫助之外,也可以檢視自己所具備的能力是否得以讓自己在現今的社會上生存,並且清楚知道自己尚欠缺哪些能力,才可以馬上擬訂計畫去填補它。
另外我覺得在求學階段可以多嘗試不同領域的事物,在這過程中或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一旦下定決心,就要設定好短程、中程、長程目標,並循序漸進地去達成,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從小深受工程師父親的影響,童年時期常常凝視著父親在執行工作時認真的背影,讓我神往。加上近年來半導體產業日新月異,許多朋友或研究室的學長姊們都深根於這個產業發揮所長,啟發了我在碩士時就決定為踏入半導體產業做規劃,進而研讀有關半導體相關課程,提升自我對產業的專業知識。
▲ 全國大工盃排球比賽
▲ 工程管理領袖營於技嘉科技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