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目前就讀政大新聞系的蔡愷恆。在升上新聞系四年級的夏天,我成為巨思的 Meet 採訪編輯實習生。Meet 的媒體定位比較特殊,是隸屬在數位時代底下的社群經營媒體,和傳統媒體比較不同。報導的內容和數位時代相比,會更偏向早期的新創公司,是在校內學生媒體比較難接觸到的內容,這也是我想要來實習的主因。
進來之前,其實對於科技的了解並不是非常深入,平時也只會看看科技或是財經新聞的標題,沒有真的點進去看。如果看了,也是想了解科技和人文社會之間的關聯。所以一剛開始工作還滿抖的,擔心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夠,需要花很久時間累積、摸索,感覺就很痛苦哇!
第一天上班,主管(aka導師)先細心講解新創相關的基本知識,而後在採訪以及寫稿過程中,主管都會慢慢帶領我們了解哪些知名創投、現在新創趨勢,在採訪時也會即時幫我們補充專有名詞或是特定機構的背景。有點像是穩健的火箭推進器,確保剛跑這條線路的我們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成長。
身為採訪編輯,主要的內容包括採訪新創公司、撰寫外電編譯以及轉載等等。主管在一路上都會陪著我們採訪或是改稿,有問題也可以隨時發問。在採訪新創公司方面,是由主管邀約團隊,並讓我們以文章介紹團隊。在11月底,公司會舉辦 Meet Taipei 的展會,展期內也會讓我們到現場獨立採訪新創。這些新創公司不一定都很「科技」,或是以很困難的題目創業,多數期望解決的痛點是生活或是工作上的小事,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並不會如剛開始想像的很有距離感。採訪的公司業務各自相異,也會從中學到個別產業的知識,尤其是醫療新創或是動畫產業等等,每次採訪和寫稿結束之後,都會覺得收穫滿滿了,會很有成就感。
外電編譯是實習生自己找題,和主管討論之後產出的文章。初期其實會不太了解自己擅長或是喜歡的領域,主管也會給我們時間慢慢探索,有時也會提供題目讓我們研究。到了後期,逐漸找到自己的線路後,在找題目時就會比較有方向。像是我喜歡太空相關的題目,而有些人喜歡遊戲領域,也有人喜歡社群媒體類的新創。實習生之間也會互相幫忙,如果看到他們可能會有興趣的新創,就會把文章分享到群組,或是在報線的時候團結起來說服主管(對主管施壓)(不是)。現在回想這些過程,真的是滿溫馨的。
在實習期間,共有2位主管會帶著我們熟悉環境,相似一對二的師徒制?主管會傾囊相授,把寫作、採訪等等的技巧或是要注意的事項告訴我們。在改稿時,他們也會很細心點出報導需要補足或是更改的點,但從來不會覺得他們苛刻,反而常常會被他們的耐心嚇到,在看註解的時候常常想,「天啊這個情緒穩定程度根本成佛了吧?」如果有個別問題,主管也會很有耐心地傾聽,並嘗試提供工作上的解決辦法,同時提供他們過去的經驗供我們參考。
現在外面下著春雨,眼看實習也快滿一年了,突然覺得有點不捨(啜泣)。這段時間內的收穫超乎意料之外。當然比起一年前,在業界練習寫稿,更在意段落之間的連貫性、文字的流暢度以及文章本身的易讀性,也會不斷思索自己的目標群眾對於題目會不會感興趣。不敢說自己游刃有餘,不過在面對比較困難的題目時,不會像以前一樣這麼慌張,可以相對輕鬆地面對並同時吸收額外知識。閱讀習慣也跟著改變;會更願意接觸陌生的領域,不會再閃避一些「太理科」的文章,反而會滿積極訂閱、追蹤科技新聞。這一年來,主管和我們友善的相處模式,讓我在學校帶學弟妹寫稿的時候,帶給我一點反思和叮嚀。會時時提醒自己要成為一個可以支持他們的角色,讓他們在新聞的道路上不害怕,並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記者,像主管帶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