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AI 對內容產業的劇烈衝擊,以及個人品牌當道的年代,我曾一度猶豫是否還要走進媒體業。當時有兩個機會:《數位時代》影音製作和《經理人月刊》內容行銷暨編輯。作為巨思文化的老讀者、自己也經營科技商管 Podcast《怪獸科技公司》一陣子了,雖然我熱愛科技產業,但看到後者職缺說明提到熱愛閱讀、喜歡拆解難度較高知識,最後,我選擇了《經理人》。
這份實習工作內容主要聚焦在兩個面向:一是負責 Podcast 文案/文章撰寫與 Instagram 社群經營,二是協助數據分析與行銷觀察。《經理人》對我而言是個充滿驚奇與挑戰的地方。我原本以為在數位時代之下,大家更偏愛碎片化的短內容,但在這裡卻驚訝發現,深度長文仍然有著龐大的市場與影響力。不論是企業管理、產業趨勢,甚至各種我原本完全不熟悉的主題,都能透過團隊的規劃與編輯,轉化成讀者願意細細品味的內容。
實習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參與《張忠謀自傳》發表會的拍攝。我不僅負責活動現場的影像拍攝,也撰寫了社群短影音腳本,最終影片觀看數超過十萬次。此外,我也參與了《經理人月刊》舉辦的「100MVP 經理人」頒獎典禮,還跟著資深主編外出跟播錄音、進行現場訪談,收獲在外難以得知的經營心法。
當然,這份實習的挑戰也因而真的不小。首先是主題多元,經營管理有時道理相通,但實際上要觸及各種陌生產業與離自己相當遙遠、難以共感的議題;再者,這份工作會對接兩位主管,面對截然不同的工作風格、要求與期望,常常感到手忙腳亂,產出趕不上進度、時間永遠不夠用,甚至壓力大到夢中都在工作。不過,這些挑戰也逼迫我一次次自我反省,辨識出自己的盲點,例如過度依賴框架思考,不太敢提出實驗假說;習慣閱讀大量資訊,卻忽略了對細節的精準把握;又或是不擅長說故事,導致內容缺乏情感連結與打動人心的力量。
面對各種打槍與質疑,我學會的不只是修改文字,更是調整思維。每一次「被打掉重練」,都是一次認清自己的機會。也許是對主題不夠熟悉,也許是對受眾理解不夠深入,或只是想當然耳地以為這樣就可以了。如同經理人與創業者必須在快速變動與高度不確定中尋找方向,這段實習經驗也讓我更加確信,即使 AI 正在改變內容的生產方式,但真正有價值的從來不是快速生成的內容;未來不論是否持續走在這條路上,我都會記得《經理人》教我的:「有觀點、有品質的敘事」依然擁有它無可取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