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題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Q.1你是否同意巴黎和會產生的問題比它解決的多?
1919年,各國開展了巴黎和會,商討如何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以及有關的賠償事宜。然而,巴黎和會在處理有關問題的同時,亦衍生了其他問題。而我同意巴黎和會產生的問題比它解決的多,以下將作說明。
在德國方面,巴黎和會暫時減低了德國的軍事威力,短期上降低了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風險,短暫維護了歐洲的和平。可是,在長期而言,在巴黎和會中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令到德國萌生復仇之心,促使極權主義的興起,甚至因而推翻和約及積極侵略其他國家,導致了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嚴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了歐洲的和平。在巴黎和會中,各國要求德國削減軍力,令德國只餘下十萬人的軍隊,無力再發動戰爭,在表面上以及短期內使德國無法再次發動戰爭,解決了歐洲安全的問題。可是,由於當時各國在巴黎和會中迫使德國簽訂了苛刻的《凡爾賽條約》,最後令到德國憎恨巴黎和約以及歐洲國家,人民產生極端民族主義情緒,促使極權主義者希特拉上台,以爭取民族光榮以及積極向其他國家進行侵略,威脅了當時的歐洲和平,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可見,巴黎和會是在短暫以及表面上解決了德國發動戰爭,影響歐洲和平的問題。裁軍能夠令德國在短時間內無力發動戰爭,在二十年來維持了歐洲的短暫和平,但其實當中亦有小規模的侵略,並非得到絕對和平的局面。此外,長遠而言,德國因為認為《凡爾賽條約》不合理而產生復仇的情緒,令到人民支持民族主義者希特拉上台,最後發動了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大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令歐洲和平受到更大的威脅。因此我認為巴黎和會產生的問題被它解決的多。
在意大利方面,巴黎和會解決了意大利的分地安排,令意大利能夠獲得約定的部分土地。可是巴黎和會令到意大利因為認為被欺騙,對歐洲國家感到不滿痛恨,因此激發了極端民族主義情緒,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在大會中,由於意大利與英、法達成了協議,簽訂了《倫敦條約》,所以在巴黎和會中,意大利獲分配條約中的部分土地,例如提洛爾。這在很小程度上滿足了意大利爭奪領土的野心,解決了分地安排的糾紛。實際上,意大利只能夠取得條約中的部分土地,而不是全部土地,如阜姆、達爾馬西亞。這令到意大利的人民認為意大利被西方國家欺騙出賣,對西方感到強烈的不滿,觸發了意大利的民族主義情緒,導致極權主義者墨索里尼上台,最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此外,意大利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致使經濟衰落,外貿大幅下降。可是在巴黎和會中,西方國家並沒有實際的政策幫助意大利復甦經濟,使人民對於巴黎和會的結果感到失望,對於意大利政府在外交方面的軟弱感到不滿,促使極權主義的出現,最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了歐洲的和平。由此可見,和會只是在短暫以及表面上滿足了意大利的要求。相反,在很多方面都未能夠令到意大利感到滿意,甚至因而產生不滿情緒,最後使極權政府上台,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禍歐洲。所以我認為巴黎和會產生的問題被它解決的多。
在國際聯盟方面,巴黎和會上,美國代表威爾遜提出「十四項建議」,並提出成立了國聯。國聯在表面上能夠維持歐洲和平,成功解決小國的糾紛;實際上,國聯未能夠阻止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在長期方面未可維持和平,解決到各國之間的糾紛和戰爭。國聯在平定國家之間的戰爭產生了莫大的作用,例如1925年,希臘入侵保加利亞,保加利亞於是向國聯提出申訴,國聯因此強烈譴責希臘,並威脅對希臘進行制裁。於是,希臘和保加利亞接納了國聯的調停,成功平息了兩國之間的戰爭。可是國聯並未能夠成功平定大國之間的侵略,使國際局勢緊張。例如在「九一八事件」中,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中國政府便向國聯提出申訴,國聯於是發出了《李頓報告》,可是日本無視國聯的譴責,甚至加緊侵略,在最後甚至退出了國聯。又例如在阿比西尼亞危機中,意大利攻入阿比西尼亞,國聯宣布意大利為侵略者,並對它實施經濟制裁,最後意大利退出國聯,可見國聯在平定大國的侵略方面並無實際的威力及恐嚇性。由此可見,國聯只能夠對於小國進行威嚇,可是對於大國並沒有實際的威力。然而偏偏大國才是發動大型戰爭的煽動者,因此往往未可阻止平息大國之間的紛爭,最後亦未能夠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因此我認為巴黎和會產生的問題比解決的多。
在歐洲經濟問題方面,國聯取消了貿易保護主義,增加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刺激了經濟發展。可是,巴黎和會中提出的賠償協議破壞了兩個大國的經濟發展,令歐洲經濟問題更趨嚴重。國聯取消了貿易保護主義,消除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使各國之間的貿易增加,例如英國和法國之間的貿易增長了25% ,刺激了各國之間的經濟在小程度上的發展。可是,另一方面,在巴黎和會中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則令到德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亦無助解決意大利的經濟衰退問題。例如條約要求德國賠償66億英鎊予戰勝國,可是德國根本無力償還債項。這引致德國為了改善經濟,展開侵略以搶奪資源,最後引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再者,巴黎和會無力解決意大利的經濟問題,導致墨索里尼的上台,最後促使了極權主義,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導火線。由此可見,巴黎和會只能夠在很小程度上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實際上卻很大程度破壞了大國的經濟發展,使各國的經濟發展一蹶不振,甚至激起了大國因為搶掠資源以及振興經濟發展而展開侵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我同意巴黎和會產生的問題比它解決的多。
在歐洲勢力方面,巴黎和會鼓勵民族自決,令很多東歐分裂的小國出現,令民族能夠得以自決。可是四大帝國亦因此而消失,令歐洲勢力失衡,最終無法阻止德國及意大利的侵略,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巴黎和會中,美國推崇及主張民族自決,讓東歐國家能夠獨立管理自己的民族,以達致公平民主的原則,例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芬蘭等這些新的民族獨立國家。可是,四大帝國也因而瓦解,甚至根據《聖澤門條約》,奧匈帝國分為奧地利及匈牙利,這令到歐洲的勢力開始失衡,無法制衡其他大國,使各國之間的紛爭增加,阻礙歐洲和平。由此可見,巴黎和會雖然誰令這些國家成功獨立,卻因與大國如德國和意大利的實力懸殊,而成為他們的侵略目標,最後被吞併。這不但無助這些國家獨立,反而令他們成為被大國侵略的目標,大國於是肆意妄為地進行侵略,影響歐洲和平。因此我認為巴黎和會所造成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為多。
總結而言,我同意巴黎和會所造成的問題比解決的多。
Q.2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多大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試就1919-1939年間的史實加以評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二十年之後爆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認為二次大戰是一次大戰的延續,因為二次大戰的重要成因均是源自一次大戰後的巴黎和會的缺點。
首先,在對德安排上,一次大戰後對德簽定的《凡爾賽條約》的條款過於苟刻,引發二次大戰。德國須承受330億巨額賠償及承擔所有戰爭罪責,但因為戰爭由不同國家發起,德國不應負上所有責任。因此巴黎和會對德國有着極不公平的對待,國民感到民族光榮受損,產生了民族仇恨。《凡爾賽條約》使德國通貨膨脹問題極為嚴重,經濟急速惡化。同時,德國的失業率逐漸上升,至1924年達到27%,加上1929年出現經濟大衰退後,美國正式撤走了多茲及楊格的經濟援助計畫,使德國失業人口達到600萬人,德國的經濟全面崩潰。為了挽回民族聲譽,人民聽信希特拉,加速希特拉上台,導致二次大戰的爆發。
其次,一次大戰戰勝國在《凡爾賽條約》中大力對德國進行削軍,極力禁止德國重新武裝,使德國軍力大大下降,引起德國不滿。在1932-1934年日內瓦裁軍會議上,德國提出軍備平等,但沒有國家接受,明顯各國沒有意識去裁軍,但卻要求德國裁軍,把德國的軍力變得連弱國都不如,使德國極為不滿。國民轉去支持希特拉,使希特拉在1933-1939年不斷推行擴張政策,發起一連串破壞世界和平行動,例如在1935年重新進行了義務兵制,建立了50萬人的軍隊,在1938年入侵捷克蘇台德區,1939年入侵捷克全境,最終迫使英法和德國開戰,引發二次大戰,可見一次大戰是二次大戰的延續。
第三,在領土安排上,一次大戰後的領土及經濟安排令意大利不滿,促使極權主義崛起,引發二次大戰。在巴黎和會中,意大利只能夠取得部分土地,而不是全部土地如阜姆、達爾馬西亞。這令意大利人民認為意大利被西方國家出賣,觸發了意大利的民族主義情緒,導致極權主義者墨索里尼上台。意大利因一次大戰而致使經濟衰落,可是在巴黎和會中,西方國家並沒有實際的政策幫助意大利復甦經濟,導致意大利在1921年3月的失業人數超過200萬人。人民對於意大利政府在外交方面的軟弱感到不滿,促使極權主義的出現。墨索里尼上台後鼓吹對外侵略與爭奪其他國家資源來振興意大利。意大利在1935年佔領非洲的阿比西尼亞後,迅速恢復經濟。1939年,意大利派兵佔領阿爾巴尼亞,1940年意大利更入侵希臘,引發二次大戰。由此可見,巴黎和會在很多方面都令意大利產生不滿情緒,最後使極權政府上台,引發二次大戰。
第四,一次大戰後的巴黎和會出席國家安排,令部分未受邀請國家不滿,引起二次大戰。由於巴黎和會沒有邀請戰敗國及蘇聯出席,令到德國、奧地利等戰敗國認為西方國家私底下簽訂對它們不利的和約,十分不滿。德國沒有任何發言權,最後被迫簽定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而蘇聯也因未獲邀請而感到被孤立,因而不信任西方國家,使到蘇聯和民主國家如英、法、美交惡。巴黎和會的不公平安排促使了德國希特拉在1933件上台後馬上退出了國際聯盟,以及發動了一連串的侵略行動。另一方面,1939年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協助德國侵略了波蘭,使到英法放棄綏靖政策,令到二次大戰爆發。
第五,在經濟方面,一次大戰同時使到戰敗國及戰勝國經濟崩潰,引發二次大戰。《凡爾賽條約》使到德國經濟急速惡化,人民支持以經濟自給自足為口號的希特拉上台。巴黎和會亦使到意大利經濟崩潰,例如在1921年3月意大利全國超過200萬人失業,促使墨索里尼的上台。加上英法在一次大戰後經濟變得極為疲弱,英國失業人數達300萬,法國達100萬人,這都是和一次大戰有關,因為一次大戰使到英法未能鞏固經濟發展,才使英法大規模的受到經濟大衰退拖累。英法的經濟崩潰則使到1930年代的綏靖政策出現,例如允許德國在1935年擴軍及1938年佔領蘇台德區,對德、意種種的入侵行為不作干預,引發二次大戰。
不過,也有說二次大戰並非由一次大戰所致,以下特分析之。
集體安全體制的失敗引發一次大戰。首先,國際聯盟未能阻止極權主義國家發動戰爭,為日後歐洲不穩局面埋下伏線。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後,不理會國聯制裁,更退出國聯;意大利在1935年入侵阿比西利亞後,國聯根本沒有能力阻止它往後的侵略;意大利、德國亦先後退出國聯。另一方面,《羅加諾公約》並沒有確保東歐國家的邊界,例如波蘭;《凱格─白里安公約》也保留了各國因為自衞而使用武力的權力,給予極權國家侵略的藉口,導致希特拉以自衞為由入侵波蘭。希特拉上任後,德國立即退出了日內瓦會議,令裁軍會議完全失效。由於集體安全體系的失敗,加大了侵略國的野心,德、意、日不斷擴大侵略行動。但是,集體安全體制的失敗是因為一次大戰的惡果所造成。正因為一次大戰引起意、德不滿,才會使到日後德、意退出國聯,使到國聯失效。一次大戰後的《凡爾塞條約》嚴重削弱了德國的軍力,使德國破壞了裁軍會議,發起一連串入侵行動。一次大戰的惡果是破壞集體安全體制的元兇,因此二次大戰在大程度上是一次大戰的延續。
總括而言,一次大戰引起的原因主要是對一次大戰後的安排不滿所引起的,而其它因素如集體安全體制失敗只是催化劑。假如欠缺對一次大戰的不滿,這些因素可能不存在亦不能引發二次大戰。因此我在大程度上同意二次大戰是一次大戰的延續。
(字數:2046字)
3. 「英國及法國的綏靖政策旨在維持世界和平;不幸地,它成為另一場世界大戰的重要成因。」你是否同意?試解釋你的答案。
綏靖政策一般特指1930年代英法姑息德、意、日的侵略行動,犧牲他國的領土主權以至本國利益去滿足侵略者的欲望,以維持和平的政策。但是,這最終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我同意「英國及法國的綏靖政策旨在維持世界和平;不幸地,它成為另一場世界大戰的重要成因」。
首先,在擴軍及領土侵略上,綏靖政策旨在滿足德國的渴望來維持世界和平。巴黎和會大幅削弱德國軍事實力,如只能保留10萬軍隊及廢除義務兵役制。當時英國相信只要滿足了希特拉的要求,便能避免戰爭。因此英國在1935年默許德國重新徵兵,更和德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同意德國擴充海軍至不多於與英國的三分一,亦默許德國在萊茵河區重新駐軍。面對德國在奧地尼、捷克的擴張,英法沒有阻止,甚至在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中,容許德國佔領蘇台德區。它們認為只要滿足德國擴軍及對這些領土的渴望,就能夠維持世界和平。由此可見,綏靖政策旨在容計德國擴充軍隊及犧牲部分地區,以滿足德國的擴張野心,從而促成世界和平。
第二,在集體安全方面,英法旨在通過綏靖政策維持集體安全的運作,以維持世界和平。集體安全體制在1920年代取得很大成功,使歐洲處於穩定狀態。國際聯盟成功調停國際紛爭,例如在1921年成功調解波蘭和德國在西里西亞的領土紛爭。《凱格—白里安公約》規定各國放棄以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手段,緩和了國際緊張關係。華盛頓會議規定了五個國家主力艦的比例,緩和了軍備競賽。為了繼續維持集體安全體系的成功,即使意、德相繼進行擴張,如1935年的阿比西尼亞危機和1936年德軍進駐萊茵河區,英法以綏靖政策滿足意、德的野心,認為這樣它們便不會破壞集體安全。由此可見,英法認為推行綏靖政策是希望維持世界和平。
第三,綏靖政策旨在利用德國力量對抗蘇聯,維持世界和平。面對共產主義蘇聯的興起,而希特拉有強烈的反共思想,英法認為德國或許是日後對付共產主義的重要盟友,因此認為一個實力增強的德國有利於德蘇互相制衡,從而消耗兩國勢力,維持世界和平。因此面對德國的擴張,英法採取綏靖政策,避免與德國發生衝突。由此可見,綏靖政策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利用德國力量制衡蘇聯,以消耗納粹主義及共產主義的力量,從而減低它們對歐洲以及世界和平的威脅。
下文會解釋綏靖政策如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成因。
首先,綏靖政策沒有阻止德國擴充軍備,使它有能力挑起大戰,更鼓勵了德國的野心。德國軍力在1935年後急速發展,軍隊由1933年只得7萬人發展至1939年的52萬人。1936年,德國進兵萊茵河區,更促成它在1938年入侵奧地利。綏靖政策容許德國擴充軍備,德國軍力大增,使其侵略行動成功。此外,希特拉認為即使德國入侵更多的國家,英、法都不會作出干預。1939年,德國便違反《慕尼黑協定》,侵略了整個捷克和波蘭,促使英法放棄綏靖政策並宣戰。由此可見,綏靖政策的推行強化了德國軍事力量,令二次大戰在1939年正式爆發。
第二,綏靖政策破壞了自1920年代起建立出來的集體安全。綏靖政策先破壞了三次裁軍會議的成效,縱容德國擴充軍備,令到其他國家也紛紛擴軍。另一方面,英法在1930年代推行綏靖政策,令到極權國家對無視國聯。例如在1935年,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國聯只譴責意大利的侵略行為並對它實行經濟制裁,最後英法更提出把阿比西尼亞三分二的領土割讓給意大利。雖然建議在公眾輿論的壓力下被迫放棄,但國聯無力再阻止國際衝突,最終意大利侵佔阿比西尼亞並退出國聯。可見,綏靖政策令集體安全制度瓦解,使德、意、日進一步擴大侵略行動,引發二次大戰。
第三,綏靖政策導致德蘇結盟,引發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本來對德國的擴張有所顧忌,希望與英法共同抵抗德國,但英法採取綏靖政策,在1938年簽定了《慕尼黑協定》,更使蘇聯不再信任它們,認為英法是希望以德國制衡自己,因此選擇和德國合作,最終在1939年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德國確保蘇聯不會介入其侵略行動,免除兩面受敵的危機後,與蘇聯共同瓜分波蘭,導致英法宣戰。由此可見,綏靖政策促成德蘇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現的重要成因。
有說極權主義國家興起、結盟、侵略方是二次大戰的重要成因。一次大戰後,意大利法西斯主義、日本軍國主義和德國納粹主義興起,三國都鼓吹對外侵略。德國更大力組織軍事同盟,建立了柏林─羅馬軸心同盟,1939年更與意大利簽訂《鋼鐵條約》,承諾任何一方受到他國攻擊,另一方必定會派出軍隊協助。極權主義國家的崛起直接加快了三國擴張的野心,最終使三國在盟友支持下,無視國際阻止,進行全面侵略,可見極權主義因素引發二次大戰。但是,綏靖政策的出現方引發希特拉一連串擴張的行動,亦導致軍事同盟的成立。1936年德國重新在萊茵河區駐軍,當時希特拉希望藉此測試英法的反應,但英法只是向德國的入侵行動提出抗議,並沒有作出干涉,不少英國人更認為希特拉的軍事行動是合理的,這鼓勵了希特拉的野心,進一步成立軍事同盟和進行侵略,最終導致多國參戰。因此,綏靖政策鼓勵極權主義國家對外擴張,方是二次大戰爆發的最重要成因。
總括而言,我同意「英國及法國的綏靖政策旨在維持世界和平;不幸地,它成為另一場世界大戰的重要成因。」
(字數:2034字)
4.你認為德國是需要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上最大責任的國家嗎?試參考1919-1939年的史實,解釋你的答案。 (25分)
處理方法:
- 題目要求同學評估德國是否需要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上最大責任,同學即使不同意,亦必須提出德國與其他國家的責任,並作比較。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責任問題,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及各國所採取的政策分析。
- 結構上,同學宜指出德國在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責任,其後分析其他國家的責任,並逐個國家與德國作比較。
建議大綱:
(1) 引言
- 1939年,隨着德國希特拉入侵波蘭,英、法向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我認為德國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上最大的責任。
(2) 正文
(I) 德國的責任
- 違反《凡爾賽條約》:雖然《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懲罰太過嚴厲,但德國在希特拉上台後,並沒有透過外交手段與各國談判,反而公然違反《凡爾賽條約》,例如重新在萊茵河區駐軍、與奧地利合併及擴充軍備,顯示出以武力擴張的野心,導致歐洲局勢緊張,最後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退出集體安全制度:希特拉在1933年上台後,德國隨即退出國際聯盟;此外,在日內瓦會議中,德國堅持其他國家若不一起裁軍,就應容許它重新武裝,最後更退出會議,打擊了集體安全的成效,破壞以和平協商的方式解決紛爭,提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
- 擴充軍備:1935年,希特拉實行義務兵制,將軍隊人數增加至50萬人;1936年,德國重新武裝萊茵河區,派了3,000人軍隊進駐。由此可見,德國在1933-1939年間已經重新擴充軍備,這反映了德國為侵略作好準備,並非單純為了恢復自己在軍事上的主權。德國的擴軍更促使歐洲其他國家加快提升軍力,令戰爭一觸即發。
- 發動侵略:德國在1936-1939年間發動了一連串侵略及干擾他國領土行為,最後觸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36年,德國干預西班牙內戰,支持反共和政府的佛朗哥將軍,派出軍事支援,最終佛朗哥將軍取勝,德國成功擴大其影響力。再者,德國在1938年以軍事方式逼令當時奧地利總統請辭,換來支持德國的總統上台,最後使德國明正言順地吞併了奧地利。此外,在1938年,德國先入侵捷克蘇台德區,繼而違反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在1939年全面入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同年9月更入侵波蘭,令英、法不得不向德國宣戰,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積極與極權國家結盟:德國在1936-1939年期間大力組織軍事同盟,拉攏同樣鼓吹侵略的日本和意大利。1936年,德、意簽訂了《同盟條約》,建立了柏林─羅馬軸心同盟。其後,德國先後和日本及意大利簽訂《反共公約》,三者共同抵抗共産主義。1939年,德國更與意大利簽訂《鋼鐵條約》,這更是一條軍事條約,假如任何一方受到他國攻擊,另一方必定會派出軍隊協助該國。德國主動在這段時期建立軍事同盟,反映出德國將發起另一場大戰,因此才有需要找盟友合作。
(II) 其他國家的責任
英、法:
- 《凡爾賽條約》過於嚴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召開巴黎和會,和約的條款主要由英、法、美三國決定。法國主張嚴懲德國,而英國最終亦沒有減低法國對德國的仇恨,結果訂下賠款、裁軍等苛刻的條款,埋下德國人民復仇的種子。此外,《凡爾賽條約》把不少日耳曼人聚居地給予新獨立的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違反民族自決原則。民族問題為主張建立大日耳曼國家的納粹主義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提出推翻《凡爾賽條約》,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 採取綏靖政策:英、法在一次大戰及經濟大蕭條後須專注國內問題,無力承受另一次戰爭的打擊,促使它們對日本、德國和意大利採取綏靖政策,沒有及時制止它們的侵略。例如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以英法為首的國聯只對日本施加譴責,未有採取行動,打擊了國聯維持和平的威望。當德國重新武裝,公然違反《凡爾賽條約》及《羅加諾公約》時,英法只表示遺憾,英國更私下和德國達成協議,允許德國的海軍噸位可達自己的35%。在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時,英法計劃要求阿比西尼亞割讓三分之二的領土給意大利。當希特拉入侵蘇台德區,英法與它簽訂《慕尼黑協定》,強迫捷克斯洛伐克把蘇台德區割讓予德國。
- 拒絕聯合蘇聯抵抗德國:蘇聯曾表示希望與英法聯合抗德,但由於英法對共產主義的恐懼,不願意與蘇聯結成正的盟友,而英法的綏靖政策亦引起蘇聯懷疑,認為它們利用德國來對付自己,最終促成《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 德國需要負上最大責任:德國沒有透過和平的外交手段表達訴求,公然破壞《凡爾賽條約》及《羅加諾公約》等國際協議,並迅速擴大軍備,對歐洲和平造成威脅;英法在一次大戰後變得衰弱,採取綏靖政策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德國需要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上最大責任。
美國:
- 採取孤立主義:雖然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成立國際聯盟,但美國從來沒有加入,削弱了集體安全成效,無法遏止日、德、意的侵略行為。在兩次大戰期間,美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避免介入了歐洲的事務。在經濟大衰退發生以後,美國更專注於國內事務,對外政策因而更保守。在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後,美國通過了《中立法案》,禁止向交戰國家提供武器和援助。美國的外交政策令英法缺乏力量共同阻嚇侵略國,促使它們採取綏靖政策,沒有及時阻止日、德、意的侵略行為,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德國需要負上最大責任:美國只是對侵略採取消極政策,但德國卻是主動侵略的國家,直接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蘇聯:
- 為德國的侵略開路:蘇聯垂涎德國提出共同瓜分波蘭的協議,與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消除了德國在戰爭中面臨兩面夾擊的可能,為希特拉侵略波蘭開了綠燈,而英法亦再不能坐視德國的侵略,向之宣戰,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德國需要負上最大責任:蘇聯只是為德國的侵略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德國卻是主動發動侵略的國家;即使蘇聯沒有與德國達成協議,這不過是延緩戰爭的爆發,希特拉仍然會尋找機會侵略波蘭,最終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日本、意大利:
- 發動侵略:日本多次向中國發動侵略,例如1931年的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又發動蘆溝橋事變,全面侵略中國。意大利分別在1935及1939年入侵阿比西尼亞及阿爾巴尼亞,令世界局勢越趨緊張。
- 退出集體安全制度:日本及意大利因為不滿國聯譴責其侵略,分別於1933及1937年退出國聯,打擊了集體安全制度的成效,揭示國聯在維持和平、避免戰爭上的失敗。
- 德國需要負上最大責任:日本和意大利的侵略原本只屬於地區戰爭,但德國與日本和意大利締結軍事聯盟,再加上德國入侵波蘭引發英、法的宣戰,結果將全球多個國家捲入戰爭,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此外,當德國入侵波蘭時,意大利並未為大戰的爆發做好準備,延至1940年才加入戰爭,因此雖同為侵略者,德國應負上最大責任。
(3) 總結
- 總結而言,英、法、美、蘇、日、意雖然有份參與戰爭,但德國卻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始作俑者,所以歸根究底,德國是應負上最大責任的國家。
冷戰
5. 「冷戰一方面導致國際衝突,另一方面促進國際合作。」你同意嗎?試解釋你的答案。
處理方法:
- 題目要求同學討論冷戰期間的國際衝突及國際合作,同學若持「同意」之立場,應感到較易作答。
- 國際衝突包括資本主義陣營與共產主義陣營在經濟及軍事上的對立,國際合作則包括各陣營內部的經濟及軍事上的合作。冷戰期間亦曾出現兩個敵對陣營在緩和冷戰上的合作。
- 結構方面,同學可先討論冷戰促成的國際衝突,然後再討論冷戰促成的國際合作,並列舉例子加以解釋。
建議大綱:
(1) 引言
- 在1946-1991年冷戰期間,主要分為兩個敵對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雙方產生不少地區性衝突。另一方面,兩個陣營的組成亦推動了該期間的國際合作,包括經濟及軍事上的合作。因此,我同意「冷戰一方面導致國際衝突,另一方面促進國際合作。」
(2) 正文
(I) 國際衝突
經濟競爭:
-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與蘇聯的莫洛托夫計劃互相對抗,馬歇爾計劃為了防止西歐受到共產主義入侵,蘇聯更為了防止東歐各國加入馬歇爾計劃,提供經濟援助以抗衡美國。自此,歐洲各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經濟競賽,在經濟上將歐洲一分為二。
軍事組織的敵對:
- 冷戰期間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是敵對的軍事組織,成員包括全球各國,其中美、英、法屬北約,而蘇聯、捷克、匈牙利及東德則屬華沙公約。北約及華沙公約的成員國均承諾,任何成員國遭受攻擊,其他成員國會視之為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並須提供軍事援助、共同作戰。這使東歐和西歐形成兩個敵對軍事陣營,強國之間的關係緊張,恐怖及互不信任的氣氛持續蔓延,引發更多國際衝突。
軍事衝突:
- 柏林危機: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劃分成四個區域。1948年,當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宣佈在其管轄區內推出共同貨幣時,蘇聯便將連接三個西方管轄區與柏林的陸路全部封鎖,令兩個陣營的關係更加惡化,甚至有爆發戰爭的可能。美國還將可擕帶原子彈的B29轟炸機運往英國,最終使德國甚至整個歐洲局勢都變得緊張,更促成了北約的成立。儘管蘇聯最終讓步,但德國仍被一分為二:西方管轄區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蘇聯管轄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其後,柏林圍牆建成,阻止東德人民逃往西德,造成很多人民傷亡。
- 中國內戰:1946-1949年中國爆發內戰,共產黨得到蘇聯支援,國民黨則得到美國支援,最後共產黨取得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則退守台灣。
- 韓戰: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支持南韓,蘇聯則支持北韓。為防止共產主義的蔓延,美國以聯合國之名介入韓國內戰,派遣軍隊對抗北韓軍隊,而身為共產主義國家的中國亦出兵協助北韓。直至1953年,雙方簽署休戰協定,內戰方告平息。美國於戰後在日本、南韓、台灣、菲律賓及南越建立軍事基地,標誌着美國開始積極插手亞洲事務。
- 越戰:1961-1975年間,越戰爆發,蘇聯支持北越而美國支持南越。美國深恐南越一旦落入共產黨手中,印度以至整個亞洲便會失守,是為「骨牌理論」,因此直接作出軍事干預,但越戰的開支甚為龐大,加上軍隊傷亡慘重,美國最終退出戰事,越戰以北越戰勝告終,越南、柬埔察及寮國成為共產主義國家。
- 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當美國發現蘇聯正於古巴興建核彈基地時,便下令對古巴進行海事封鎖,並要求蘇聯拆除導彈,核戰一觸即發。最後,由於赫魯曉夫承諾從古巴移去導彈,核戰的危機才得以消除。
- 阿富汗戰爭:1979年,蘇聯派遣軍隊入侵阿富汗,企圖推翻新建立的親美政權,並藉此擴展勢力至波斯灣地區。美國為了確保該區不受蘇聯勢力影響及阻止蘇聯進一步擴展勢力,國會拒絕通過《第二期限制戰略武器會議條約》,總統卡特又呼籲國際社會杯葛1980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奧運會,並停售穀物予蘇聯。
軍備競賽:
- 美蘇雙方積極發展軍備。蘇聯在1949年成功研製原子彈,打破美國的核子壟斷地位後,美國立即加緊研製新一代的核武器,在1952年首次進行氫彈試驗。1953年,蘇聯亦宣佈進行了氫彈試驗。1957年,蘇聯更搶先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和人造衞星,擁有直接攻擊美國的能力。1960年底,蘇聯違反禁止核試驗協議,曾試爆5,800萬噸的核彈;1961年美國亦作出試驗。1980年代,美國總統列根更提出「星球大戰」計劃。
- 美蘇兩國軍費開支亦大增,美國軍費開支亦由1950年前平均每年150億美元,增至1951年333億美元及1953年496億美元。1955年美國在36個國家擁有50多個軍事基地。1951-1954年美國對外援助中的軍援佔了70%。蘇聯軍費開支亦由1950年前平均每年150億美元,增至1951年200億美元及1953年255億美元。美國把戰略空運部隊紛紛派往各地以進入備戰狀態,特別在土耳其和意大利兩處安裝丘比特式短程導彈,對準蘇聯的遠程導彈,並給導彈和戰略轟炸機計劃撥出大量經費。
(II) 國際合作
經濟合作:
- 為使歐洲國家免受共產主義入侵,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7年發表國情咨文,要求國會撥款4億美元,援助土耳其和希臘政府,防止當地發生革命。希臘及土耳其在美國的經濟及軍事支援下,終在1949年結束內戰,成功解除了共產主義勢力的威脅。美國從此採納了「圍堵政策」,協助任何國家抵抗共產主義,以保衞資本主義制度。
- 美、蘇兩國分別成立了馬歇爾計劃、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及莫洛托夫計劃及經濟互助委員會,它們有助改善兩個陣營內的溝通。西歐各國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美國給予歐洲大規模的經濟援助,其後西歐各國自身亦展開了合作,包括歐洲經濟共同體等。在東歐的經濟互助委員會方面,蘇聯與東歐的貿易量增加:從1947年的3億8千萬美元,在1948年增加兩倍,到1950年又增加了4倍,1952年超過了25億美元。儘管雙方的目的均為保障本身的利益,但他們亦會各自協調兩個陣營的經濟發展。
軍事合作:
- 北約及華沙公約雖為敵對陣營,但它們卻令東、西歐各國建立了更緊密的關係,有助間接令各國團結起來。華沙公約成立後,蘇聯派遣大批軍事顧問到東歐國家,甚至可作為一道屏障,防止任何強國變得太具侵略性。這些組織在冷戰期間互相監察制衡,從而維持和平。
改善關係的努力:
- 古巴導彈危機後,美、蘇關係大為改善,促成國際合作。1963年,美、蘇設立了華盛頓與莫斯科之間的電話熱線,亦簽署了《核子禁試條約》以減低核戰危機。各國同意禁止在外太空和海洋設置核子及其他毀滅性武器。美、蘇兩國更召開了第一及第二階段的限制戰略武器談判,商討對五年內的導彈系統及核武器數量作出限制。這些嘗試令各國的關係更密切,有助日後的合作,例如歐洲經濟共同體及其他經濟組織的成立。
- 美、中關係亦得以緩和。1972年尼克遜亦受邀訪華,正式打破兩國數十年來隔絕的外交關係;1972年2月28日,中美兩國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其後,1971年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美國結束了其對中國的禁運,兩國更於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3) 總結
- 我同意冷戰一方面導致國際衝突,另一方面卻促進了國際合作。
6. 你是否同意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發展的轉捩點?
我部份同意、部份不同意1962年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發展的轉捩點,以下會從軍備競賽、軍事衝突、外交、政治、經濟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在軍事方面,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發展的轉捩點,因為危機前美國和蘇聯不斷進行軍備競賽,危機後美國和蘇聯不斷推行軍備裁減措施,完全改變了冷戰的特點。例如在1945年,美國成功研發原子彈;1949年,蘇聯第一個核彈試驗成功,打破美國對核子技術的壟斷。1951年,美國成功研發破壞力比核彈更強大的氫彈;1953年,蘇聯宣布氫彈試驗成功。1957年,蘇聯利用R7火箭將第一顆人造衞星送上太空,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探索時代。同年,蘇聯擁有洲際導彈技術;1959年,美國第一枚洲際導彈研製成功。1961年,蘇聯成功研發載人宇宙飛行技術,同年5月美國也擁有相關技術。由此可見,美國和蘇聯在1962年前,不斷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希望利用軍備發展打擊對方的勢力。但是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出現。1962年蘇聯在古巴設置射程長達3200公里的長程導彈,覆蓋了美國大部份的領土,嚴重威脅了美國國家安全。而美國則發總動員令,派出大量軍艦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美蘇戰爭一觸即發。最後,雙方都害怕核戰的出現,認為若果爆發戰爭,將會造成嚴重的傷亡,後果一發不可收拾,因此和平解決這次危機。古巴導彈危機令到美國和蘇聯都明白一旦爆發核子戰爭,會為雙方帶來毁滅性的破壞。因此在古巴導彈危機後,雙方都停止激烈的軍備競賽。在冷戰上的軍備競賽而言,古巴導彈危機緩和了冷戰的軍備競賽,因此是冷戰的轉捩點。例如在1963年,美國和蘇聯達成協議。並且簽訂《部份禁止核子試驗條約》。1968年,美國和蘇聯簽訂《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69-1972年,兩國召開限制戰略武器會議。1972年,美國和蘇聯簽訂《禁止生化武器公約》及《第一期限制戰略武器條約》;1979年,美國和蘇聯再簽訂《第二期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由此可見,在古巴導彈危機之後,美國和蘇聯不斷推行軍備裁減措施,兩國不斷進行磋商,希望限制軍備發展,停止激烈的軍備競賽,為世界帶來和平。在古巴導彈危機之後,蘇聯和美國擁有核彈的增長速率不斷下降,兩國軍備亦開始縮減,足以證明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發展的轉捩點,因為它使軍備競賽大大減慢。
在政治方面,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發展的轉捩點,因為危機前美國和蘇聯不斷進行政治抹黑,危機後美國和蘇聯不斷進行政治上的合作,完全改變了冷戰的特點。在1962年之前,美國和蘇聯不斷利用媒體進行大規模及長期的政治宣傳,兩者均利用傳媒,如電台、電視、報紙、海報、政治卡通等渠道,傳播它們自己的意識形態及政治思想,並抹黑對方,例如蘇聯會利用莫斯科電台,美國會利用美國之音;蘇聯亦大力抨擊資本主義世界裡無產階級受到資本階級的無理剝削。政治宣傳的目的在於攻擊敵對陣營及鞏固自身政權統治。兩國又不斷 派出間諜及偵察機監視對方的一舉一動,例如U-2型戰機正是美國在1960年派出至蘇聯領空的偵察機。雙方在政治上的不信任,不斷抵毁對方,是冷戰的重要特徵。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國和蘇聯均採取強硬手段,不作出任何溝通。例如美國總統甘迺迪發出全國動員令,派出大量軍艦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威迫蘇聯拆除導彈。赫魯曉夫面對美國強硬的態度,嘗試作出溝通,這亦是美國和蘇聯第一次在危機上作出溝通及讓步,最終美國以拆除在土耳其的導彈為條件,換取蘇聯撤離在古巴的導彈,使古巴導彈危機和平解決。在古巴導彈危機後,兩個都明白到溝通的重要性,溝通能夠減低毁滅性的破壞,因此這件事件令到雙方在政治上有著更緊密的合作。例如在1963年,美國和蘇聯設立電話「熱線」加強雙方的溝通,減少猜忌,同時政治上的抹黑開始減少,派出間諜的情況亦得以改善。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蘇聯首都莫斯科;1973年蘇聯領導人布里茲尼夫訪問華盛頓,兩國加強溝通,減低分歧,使冷戰緩和。由此可見,古巴導彈危機令到美國和蘇聯的政治合作不斷增加,政治對立減少,由不斷抹黑對方,經古巴導彈危機後逐漸減少。兩國領袖不斷會晤,增加溝通,減少了分歧和猜忌,令到美國和蘇聯的政治意識形態分岐收窄,完全改變了冷戰特徵,故此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的轉捩點
在外交方面,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的轉捩點,因為危機前美國和蘇聯外交完全斷絕,危機後美國和蘇聯不斷進行外交上的合作,完全改變了冷戰的特點。1962年前,美國和蘇聯外交明顯對立,例如存在對立的外交組織,1949年美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年蘇聯成立華沙公約組織回應美國。兩個組織內的成員國不斷加強外交合作,但是卻使到不同陣營之間互相敵視,外交合作中斷。此外,美國及蘇聯成立秘密組織,例如1947年美國成立中央情報局,蘇聯在1954年成立情報組織,過去美國派出四千名間碟,蘇聯派出五千名間碟,美國和蘇聯進行間碟及反間諜活動以打擊敵對陣營,外交關係極為惡劣。在古巴導彈危機發生時,兩國最初仍然維持對立的形勢,但是由於害怕核戰的出現,美國和蘇聯達成外交協議,美國承諾不侵略古巴,並且撤走土耳其的部份核武器,蘇聯亦都妥協。此為蘇聯和美國第一次的外交合作,兩國更意識到外交合作是必要的,這有助建立更強大的國家,為日後的外交合作提供基礎。因此在古巴導彈危機後,兩國有着更緊密的外交合作。例如在1972-1973年,美國總統尼克遜得到蘇聯領導人布里茲尼夫的承諾,蘇聯將會向北越施壓,使它與美國達成停戰協議。1975年,美國和蘇聯等35個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國家展開外交合作,召開赫爾辛基會議,並簽定了《赫爾辛基協定》,各國同意保持1945年二次戰後的歐洲各國邊界,東歐共產國家承諾給予人民基本人權及自由,緩和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陣營的緊張關係。1975年,美國和蘇聯的太空人在太空首次合作,共同展開外交上的聯合太空任務。由此可見,古巴導彈危機令到美國和蘇聯由外交不合作局面變為外交合作。古巴導彈危機令到美國和蘇聯明白到外國合作的重要性,能夠化解美國和蘇聯的矛盾,亦能夠緩和冷戰的局勢,符合人民意願。因此美國和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後有着緊密的外交合作,可見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的轉捩點,因為它把冷戰緩和。
在經濟方面,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發展的轉捩點,因為危機前美國和蘇聯經濟完全斷絕來往,危機後美國和蘇聯不斷進行經濟上的合作,完全改變了冷戰的特點。1962年前,美國和蘇聯不斷進行經濟對抗,例如在1947年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在4年內向歐洲國家提供130億美元資金援助,協助各國恢復經濟及防止共產主義向西歐擴張,並希望拉攏東歐國家,瓦解共產主義陣營。1947年,蘇聯為了對抗美國的經濟威脅,鞏固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因此提出了莫洛托夫計劃,向東歐國家提供經濟援助,1949年更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美國和蘇聯都希望以經濟手段瓦解敵對陣營,是冷戰的主要特徵之一。但是,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和蘇聯不斷利用大規模的軍備威脅對方,希望藉此消除對方勢力,建立勢力範圍。但這次古巴導彈危機令到美國及蘇聯更加明白,它們都用了大量資源在軍備發展上,令到民生發展停滯不前,例如在1962年,美國的軍事開支佔了國家開支的41%,蘇聯亦佔了50%。它們在古巴導彈危機的抗衡上,明白不應該再以軍備發展為首要,應該著手發展經濟,為雙方在日後經濟合作上奠定基礎。因此在古巴導彈危機後,美國和蘇聯展開了更緊密的經濟合作。1972年,美國和蘇聯簽訂貿易協定,美國同意向蘇聯出口糧食及鑽油機器,兩國貿易額由1972年的6億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44億美元,可見雙方有着緊密的經驗合作。冷戰中帶特徵之一經濟對抗在古巴導彈危機後消失。古巴導彈危機更加使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期間進行經濟合作,以增加國家的經濟實力,完全改變了冷戰的特徵,因此這是冷戰的轉捩點。
然而,古巴導彈危機並不是冷戰的全部轉捩點,有些層面是延續的。換言之,冷戰並沒有因為古巴導彈危機而作出改變。
在軍事衝突上,古巴導彈危機不是冷戰發展的轉捩點,因為危機前美國和蘇聯不斷干預地區性戰爭;但危機後美國和蘇聯仍是干擾地區性戰爭,沒有改變冷戰的特點。在1962年前,美國和蘇聯不斷參與地區性戰爭,希望用武力干擾對方的陣營,例如1946-1949年美國和蘇聯干預希臘內戰,1949年干擾國共內戰,以及1950-1953年干預韓戰。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雙方又一次爆發大規模衝突。蘇聯意圖在古巴建立導彈發射基地,由於古巴導彈基地直接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美國總統甘迺迪派出軍艦封鎖古巴,最終蘇聯拆除導彈,事件和平解決。但是,在1962年後,美國和蘇聯仍經常在地區性戰爭上作出干預。例如1958年,美國武裝干擾黎巴嫩內戰。1961年,越南爆發內戰,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擔心越南成為共產主義國家後,其他東南亞國家都會骨牌式倒下,對資本主義世界造成更大的威脅,因此美國決定參與戰爭,支援南越政府,與蘇聯抗衡。在1979年,蘇聯出兵協助親蘇的共產主義政權對抗反共分子,並建立軍事基地。蘇聯勢力擴張威脅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因此美國向反蘇游擊隊提供大量軍事支援,令到蘇聯死傷慘重。由此可見,即使在古巴導彈危機後,美國和蘇聯仍不斷加入地區性戰爭,以擴張自己的勢力,及阻止對方勢力擴張。儘管古巴導彈危機令到美國和蘇聯擔心核子戰爭的爆發,但是無阻兩國不斷干擾其他地區的戰線。因此古巴導彈危機沒有改變冷戰的特徵,冷戰中美國和蘇聯經常加入地區性戰爭的特徵依然存在,因此古巴導彈危機並不是冷戰的轉捩點。
在外交關係上,古巴導彈危機不是冷戰發展的轉捩點,因為危機未能真正改善美國和蘇聯的關係,只帶來短時間的和平。在1962年前,美國和蘇聯關係欠佳,例如不斷加入地區性戰爭,又在柏林問題上不斷存有糾紛,雙方極度不信任,軍事組織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公約組織多次對抗,同時在經濟上又互相抗衡,雙方關係極差,是冷戰的極度緊張時期。在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和蘇聯不斷利用大規模的軍備威脅對方,希望藉此消除對方勢力,但最終因為大家都害怕爆發另一場世界大戰而卻步,放棄使用核武攻擊對方,使古巴導彈危機得以有一個和平方式結束。然而,在1962年後,美國和蘇聯的關係改善只是維持了一段極短時間。儘管美國和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後增強了相互的溝通,又進行了多次的軍備裁減,但是兩國實質只是表面友好,兩國的意識形態仍有極大的分岐,實質關係極為矛盾。換言之,古巴導彈危機沒有真正改變美國和蘇聯的關係,更沒有真正結束冷戰緊張局勢,雙方仍然存在極大的敵意,例如美國和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後仍經常干預地區性戰爭。加上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總統列根立即挑起「星球大戰」計劃,並馬上聲稱蘇聯為邪惡的帝國,使冷戰再起。由此可見,即使在古巴導彈危機後,美國和蘇聯關係只是表面得到和平解決,實質上雙方仍然互相敵視,因此古巴導彈危機沒有改變冷戰的特徵,最終使冷戰局勢在1979-1985年再次惡化。冷戰特徵依然存在,沒有因為古巴導彈危機而改變,因此古巴導彈危機並不是冷戰的轉捩點。
總括來說,我部份同意、部份不同意1962年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發展的轉捩點。
7. 追溯並解釋冷戰發展的時期。
冷戰是指1946-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的緊張對峙狀態。雙方雖然存在意識形態、軍事和經濟層面的對立,但是並無發生直接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因此稱為冷戰。以下我將會將冷戰的發展劃分為多個時期。包括冷戰開端期(1946-1953年)、冷戰緩和期(1953-1960年)、冷戰再起期(1960-1968年 ) 、冷戰平穩期(1960-1979年)、冷戰局勢惡化期(1979-1985年)及冷戰結束期(1985-1991年)。
首先,第一階段為冷戰的開端期。在這段時期,冷戰大概可以地區性戰爭、經濟對抗、軍備競賽、軍事組織抗衡及衝突作為特徵。例如在1946-1949年國共內戰,美國支持國民黨,蘇聯支持共產黨。1950-1953年爆發韓戰,美國支持南韓,蘇聯、中國支持北韓。1946年,希臘爆發內戰,使美國在1947年發表杜魯門主義,決心阻止共產主義傳播,對希臘和土耳其提供四億美元的資助,且派出軍事顧問協助希臘政府對抗共產黨軍隊。同時,冷戰在這個時期可以經濟對抗為特點,例如1947年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並於1948年推出,向西歐國家提供130億美元的援助;1947年,蘇聯以莫洛托夫計劃作出回應,並在1949年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同時,1949年蘇聯成功試爆原子彈,1952年美國成功研製氫氣彈。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48年,英、美、法合併在德國的佔領區,並進行貨幣改革,導致蘇聯不滿而封鎖柏林,使柏林危機出現。這種種事項便是在冷戰第一階段出現的,即是開始期或奠基期出現的事情,為日後提供更不明朗的局勢。
造成冷戰開始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美國推行資本主義,提倡自由、民主及人權等思想,因此不滿意蘇聯的專制統治。奉行共產主義的蘇聯也認為資本主義是資本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制度。基於意識形態的差異,美國及蘇聯互相批評、猜忌,更使雙方希望擴大自己的勢力,以保障自己的安穩,例如美國及蘇聯在國共內戰中,分別支持國民黨及共產黨開戰。
第二,基於雙方的互不信任。資本主義國家圍堵蘇聯,令到蘇聯產生恐懼。蘇聯積極擴張共產主義勢力的舉動引起了美國、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猜忌,雙方互不信任,更嘗試阻止對方的擴張。加上二次大戰後期,美國、英國和蘇聯為了擴大自身利益,在討論戰後安排上出現分歧,擴大彼此之間的不信任。例如英軍在1944年登陸希臘,以扶助政府軍對抗當地的共產黨。蘇聯也積極援助東歐國家的共產黨及阻隔東歐和西歐之間的接觸,例如引發柏林危機,希望加緊對東歐的控制,使冷戰出現。
在第二時期,這個階段可說是冷戰的緩和期。1954年,多國舉行日內瓦會議,討論朝鮮和越南問題。1955年,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舉行日內瓦高峰會,討論有關和平共處的議題。各國同意核戰將會為人類帶來災難性影響,也同意就裁減軍備進行磋商。1959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會晤,可見冷戰正在緩和。
造成關係緩和的原因大致有兩個。第一,對戰爭的恐懼令到雙方關係緩和。由於兩次大戰的慘痛教訓,令到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軍備競賽持續激烈。雙方均恐懼會再次爆發大規模戰爭,因此嘗試進行對話以緩和敵對的關係,例如1955年日內瓦會議中提倡和平共存的觀點,令到冷戰在第二階段稍為緩和。
第二,中蘇關係惡化,令到雙方關係改善,促使冷戰緩和。由於赫魯曉夫在1953年上台後,對史太林作出批評,令毛澤東認為赫魯曉夫是修正主義分子,中國和蘇聯的關係逐步惡化。中國和蘇聯關係的惡化一方面減低了美國對蘇聯的恐懼,同時蘇聯為了防止陷入孤立,因此改善與西方的關係,例如1959年蘇聯副總理米高揚訪美,主動提出召開會議解決柏林問題,使冷戰緩和。
其次,在第三階段,這是冷戰的再起期。1961-1975年爆發越戰,美國大量派兵支持南越,引起蘇聯不滿。同時,1960年美國派遣到蘇聯領空的U-2型戰機被蘇聯擊落,引致蘇聯的強烈譴責。1960年,第二次和談高峰會因為戰機的擊落事件而宣佈告吹。1961年,蘇聯下令東德政府建造柏林圍牆。1962年,蘇聯試圖在古巴建造導彈基地,導致古巴導彈危機的出現,大戰幾乎一觸即發,冷戰再起。
造成冷戰再起的原因大致有兩個。第一,U-2型戰機事件成為美國和蘇聯關係轉差的導火線。原本兩國於1960年舉行第二次和談高峰會,但因為美國高空偵察機在蘇聯領空被擊落,使蘇聯和美國的關係急劇惡化,蘇聯認為美國的偵察行為是違反國際法,而美國則拒絕就此事件道歉。結果,事件導致雙方關係再次步入低潮,冷戰再起。
第二,是軍事因素。美國和蘇聯雙方的軍事行動引起了對方的不滿,例如蘇聯在1962年試圖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令古巴導彈危機出現。美國在1960年代中以武力介入越戰,也引起了蘇聯的戒心,令到雙方更互不信任,冷戰再起。
第四,第四階段是冷戰的平穩發展期。1968年,美國和蘇聯簽訂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72年,雙方簽訂了《第一期限制戰略武器條約》。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蘇聯;1973年,蘇聯領導人布里茲尼夫訪問華盛頓。1975年在赫爾辛基舉行和平會議,並達成《赫爾辛基協定》,美國承認二次大戰後的東歐邊界,蘇聯也承諾給予人們基本人權和自由。1975年,美國和蘇聯進行聯合太空任務。1979年,美國總統卡特和蘇聯總書記布里茲尼夫在奧地利會晤,兩國簽訂《第二期限制戰略武器條約》,限制兩國核彈和長程導彈數目。1972年,美國和蘇聯簽訂貿易協定,美國同意向蘇聯出口糧食及鑽油機器,由1972年的6億美元增加至1979年的44億美元,可見這是冷戰的緩和平穩發展階段。
造成冷戰緩和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軍備競賽損害經濟發展。美國和蘇聯在1946-1968年間,大力發展先進軍備,包括氫彈、核彈、核子潛艇和轟炸機。1968年,美國軍事開支佔政府開支的41%,蘇聯軍事開支也佔政府開支接近50%。兩國都希望緩和軍備競賽,投放更多資源改善國內經濟和人民生活,例如基建建設、糧食、房屋、生活工業品,促使了冷戰平穩發展。
第二,是美國國家政策的轉變。1950-1953年,美國參加韓戰,引致4萬名美國士兵死亡。1961-1973年,美國軍事援助越南軍隊,歷時12年的戰爭導致美國4萬5千名士兵陣亡,消耗超過15億美元,導致美國出現大規模的反戰運動。美國人開始支持尼克遜的「不直接干預政策」。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有助緩和美國和共產主義陣營的緊張關係,促使冷戰平穩發展。
第五階段是冷戰局勢的惡化期。1980年,美國和蘇聯廢除了《第二期限制戰略武器條約》。1983年,美國總統列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積極發展人造衞星技術,希望以人造衞星的雷射光束攔截蘇聯的導彈攻擊。1980年,美國強烈譴責蘇聯入侵阿富汗。1980年,美國總統卡特呼籲國民杯葛蘇聯的莫斯科奧運會;1984年,蘇聯杯葛美國的洛杉磯奧運會。冷戰轉變為局勢緊張期。
造成這個階段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蘇聯的侵略。蘇聯的侵略使美國和蘇聯再一次對立,由於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引致美國極為不滿。由於阿富汗臨近中東石油出產國,蘇聯佔領阿富汗威脅了美國的石油供應安全,因此美國採取敵視政策及作出干預,使冷戰局勢惡化。
第二,是強硬的總統政策,這是美國總統列根的特徵。1981年,列根成為美國總統,他認為蘇聯正處於嚴重的經濟危機,因此希望挑起和蘇聯之間的軍備競賽,以拖垮蘇聯的經濟及瓦解共產主義制度。卡特多次聲稱蘇聯為邪惡帝國,列根亦採取強硬路線,改變了尼克遜的緩和政策
最後,第六階段是冷戰的結束期。1988年,美國和蘇聯簽訂《中程導彈裁撤條約》,雙方同意減少核子武器的數量。1991年,兩國達成協議,同意裁減核子武器的數量,蘇聯也主動停止了星戰計劃的研究工作。1987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問美國;1988年,美國總統列根訪問蘇聯;1991年,美國總統布殊訪問蘇聯;1989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訪問美國。1989年,美蘇領袖在馬爾他召開會議,兩國領袖指出冷戰已經結束,並把冷戰掉進地中海。蘇聯及美國的主要領導人頻密互訪,隨着直接溝通增加,兩國政府關係逐漸改善。
造成最後一個階段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蘇聯的經濟問題。共產蘇聯的經濟發展緩慢,加上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加速經濟倒退,國民收入在1991年下降15%,令到蘇聯經濟出現嚴重問題。反之,資本主義陣營的西方國家的經濟急速發展,人民因此質疑共產經濟體系的成效,動搖了蘇聯的管治。由於沉重的經濟負擔,迫使蘇聯需要放寬對東歐國家的監控,最終蘇聯在1988年撤回在阿富汗的軍隊,冷戰其後正式結束。
第二個原因是戈爾巴喬夫的上台。隨着1985年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總書記一職,他的開明、溫和的政策有助雙方關係改善,例如戈爾巴喬夫逐步放寬對東歐國家的控制,並與美國總統列根及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會晤,兩國對蘇聯的印象大大改善,加快冷戰結束。
總括而言,冷戰可以分為開端期(1946-1953年)、冷戰緩和期(1953-1960年),冷戰再起期(1960-1968年 )、冷戰平穩期(1960-1979年)、冷戰局勢惡化期(1979-1985年)及冷戰結束期(1985-1991年)。
8 . 選取以下一項事件,討論其對冷戰局勢是否利大於弊。
1. 柏林封鎖(1948-1949)
2. 古巴導彈危機(1962)
3. 戈爾巴喬夫上台(1985)
4. 越戰(1961-1975)
冷戰是指1946-1991年美國和蘇聯在意識形態、軍事和經濟層面的對立,但是並無發生直接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因此稱為冷戰。以下我將會選擇越戰為事件。我認為越戰對冷戰的發展是利大於弊。以下我將會從軍事、政治、外交、經濟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在軍事方面,越戰時美蘇關係的惡化是短暫的,長遠促使了冷戰的緩和,確是利大於弊。在利處方面,冷戰使美國減少干預地區性衝突,有利緩和冷戰的局勢。在越戰之前,蘇聯和美國不斷干預地區性戰爭,令到雙方關係更加惡化,冷戰形勢趨緊張,例如國共內戰、韓戰、希臘內戰等。但是由於在越戰中,北越獲得蘇聯及中國的援助,向美國發動突襲,受到越南地理環境的限制,美軍傷亡慘重。在越戰期間,超過5萬8千名美軍陣亡,7萬5千名士兵傷殘。越戰令到美國出現反戰情懷,尤其在看過戰爭的傷亡片段後,美國國民質疑國家的參戰價值,反戰浪潮此起彼伏,導致美國日後減少干預地區性戰爭。例如在1973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戰爭權力決議案》,規定若果總統發動戰爭,必須要得到國會同意,由此盡量避免大規模軍事介入別國。這改變了冷戰的形勢,令到蘇聯的猜忌心減低,緩和冷戰。在弊處方面,越戰期間惡化了美國和蘇聯的關係。在越戰初期,北越獲得蘇聯的援助,蘇聯向其軍隊提供大量火藥、武器,又派出軍事顧問,對抗美國的軍隊。由於蘇聯長期補給戰略資源予北越,令到美國極為不滿,美國和蘇聯在此段時期(1961-1975年)的關係極為惡劣,戰爭更為美國造成大量傷亡,惡化了冷戰的局面,兩國的對立更加嚴重。但是,比較之下,弊處是短暫的。美國和蘇聯的關係在1960年代極為惡劣,但隨着美國的死傷慘重,令到美國受到國民的壓力,日後難以再次干預地區性戰爭,這直接改善了美國和蘇聯的關係,更加促使了冷戰緩和。正因為越戰的出現,才使美國意識到單靠軍事力量不足以達成外交目的,反而尋求和蘇聯合作,共同和平解決問題,減慢軍事競賽的速度,令到冷戰邁向結束的局面。因此越戰在軍事上而言,對冷戰發展確是利大於弊的。
在外交方面,越戰令到美國和蘇聯斷絕來往。可是,這影響力極小,越戰反而促使了美國和蘇聯進行外交合作,使冷戰得以緩和,確是利大於弊。在利處方面,越戰促使了美國和蘇聯進行外交合作,正正因為越戰,令到美國和蘇聯關係得到改善。越戰令到美國人開始支持總統尼克遜的「不直接干預政策」,美國減少對世界各國事務進行軍事干預,更加開始尋求與蘇聯合作,例如在1972-1973年,美國總統尼克遜得到蘇聯領導人布里茲尼夫的承諾,蘇聯將會向北越施加壓力,使它與美國盡快達成停戰協議。越戰更加促使了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蘇聯首都莫斯科,1973年蘇聯領導人布里茲尼夫訪問華盛頓,改善了美國和蘇聯的關係,促成了冷戰緩和。在弊處而言,越戰令到美國和蘇聯斷絕來往,通過軍事介入的方式互相制衡,惡化了冷戰的形勢。在越戰期間,由於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擔心越南成為共產主義國家,其他東南亞國家都會以骨牌式倒下,「骨牌效應」將會發生,對資本主義世界造成更大的威脅,因此美國以這個原因決定參與戰爭支援南越政府。但是,蘇聯一直為北越的軍隊提供軍事援助。換言之,越南戰爭演變成資本主義陣營和共產主義陣營的軍事衝突,令到蘇聯和美國的關係急轉直下,長達十多年的戰爭更加令到美國和蘇聯完全斷絕來往,兩國關係一直未能透過溝通而改善,使冷戰緩和毫無進展。但是,在比較之下,越戰對於冷戰局勢的正面影響遠較負面影響為大。資本主義陣營和共產主義陣營互相敵對,加劇了美國和蘇聯的分化,惡化了冷戰局勢,可是這是一直存在的問題。在1946年,美國和蘇聯已經多次加入地區性戰爭,例如國共內戰、希臘內戰、韓戰,因此這次干擾越南內戰並無將兩個陣營的關係變得極度惡劣,充其量只是維持了本來的狀況。在越戰之後,美國和蘇聯關係確實得到改善,與之前的戰爭極為不同,例如兩國在1968年簽訂《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72年美國與蘇聯簽訂《第一期限制戰略武器條約》,對核彈、核子潛艇、洲際導彈、長程導彈、長程轟炸機作出了限制。1975年,赫爾辛基會議召開,緩和了資本主義陣營與共產主義陣營的緊張關係,真正改變了冷戰的長久敵對局面,因此是利大於弊的。
在經濟方面,越戰使兩個陣營都希望以經濟力量打倒對方,但這是短暫的,長遠卻使兩國明白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有利結束冷戰局勢。在正面影響方面,越戰加強了美國和蘇聯的經濟合作,有利緩和冷戰局面。由於在1965-1973年,美國軍事援助南越政府,歷時8年的戰爭導致美國約4萬5千名士兵身亡,消耗超過1500億美元,導致美國出現大規模的反戰運動。美國明白冷戰拖延下去,軍費開支、間碟費用開支等只會不斷增加,令到美國國民更加反感。因此越戰令美國有所反思,認為尋求和蘇聯合作是更佳方法,減輕巨大的軍費開支。根據事實,在1970年,軍費開支佔了美國國家開支的45%。龐大的軍事開支意味美國無法利用更多資源改善民生,因此美國尋求和蘇聯進行經濟合作,例如在1972年,美國與蘇聯簽訂貿易協定,美國同意向蘇聯出口糧食以及鑽油機器,兩國貿易額由1972年的6億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44億美元,逐漸改善了兩國的關係,促成了兩國經濟合作,緩和了冷戰的局面。但是,在弊處而言,兩國在戰爭期間不斷用經濟力量打擊敵對陣營,惡化了冷戰的局勢。根據事實,美國不斷增派軍隊到越南,高峰期在越南的美軍接近55萬人,而蘇聯亦不斷派兵及提供軍事支援予共產主義陣營,動用了大量軍事開支,希望藉此以經濟力量打倒對方陣營,壯大自己國家實力。不斷的經濟援助令到美國和蘇聯更加不滿對方,成見更深,美蘇關係更差,惡化了冷戰的局勢。然而,比較下,弊處的影響是短暫的。在1961-1970年間,由於美國和蘇聯的軍費開支都幾乎佔國家開支的一半,令到兩個國家明白要用經濟實力壓倒對方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會拖累自己國家的經濟及民生發展。因此蘇聯和美國改變國家政策,例如美國採取不直接干預政策,而蘇聯開始主張和美國進行經濟合作,以重新振興國家經濟,減少欠債,並促成了1972年兩國的貿易決定。這全是有賴於越戰令到美國和蘇聯踏出第一步,進行經濟合作,才有利緩和兩國的關係,促成了冷戰緩和,亦為冷戰結束提供基礎,因此是利大於弊。
在政治方面,越戰加強了蘇聯和美國的政治隔閡,但這是短暫的,長遠使到美國和蘇聯都明白到溝通的重要性,加快冷戰緩和,對於冷戰發展而言是利大於弊的。在正面影響方面,越戰使美國和蘇聯明白到溝通的重要性,兩國開始不斷進行政治上的合作。例如美國和蘇聯兩國的領導人多次進行互訪,美國總統尼克遜先後於1972年及1974年出訪蘇聯,而蘇聯領袖布里茲尼夫則於1973年訪問美國。兩國就關注事項展開多次高峰會,促成多項協定,例如同意加強政治、太空科技、文化上的合作,促成了1975年進行首次聯合太空任務,與政治合作扯上了關係。同時,正因為越戰,柏林問題在1961年後再次被提出。1972年6月,美國和蘇聯等國家簽署《柏林四強協定》,蘇聯允許放寬西柏林與西德的聯繫。此協議促成東、西德在1972年12月簽訂承認對方主權的《基礎條約》,並在1973年加入聯合國。四國首次就德國問題和平協商,正因為越戰的幫助,加強了政治合作,亦為日後的德國統一作出貢獻,即為結束冷戰提供了重大基礎。在負面影響方面,越戰加強了蘇聯和美國的政治隔閡。美國和蘇聯因為參與了越戰,因此幾乎停止了1963年的「熱線」溝通,更加不斷派出間諜收集對方陣營的情報,例如中央情報局,以及蘇聯的國安局,令到兩國在越戰期間在政治上毫無合作的機會。間諜戰大大惡化了美國和蘇聯的關係,使冷戰再一次在古巴導彈危機後惡化起來,足以引證越戰的禍害。但是,這個負面影響只是短暫的,亦是小規模的影響。由於在整個1960年代,美國和蘇聯都不斷進行間諜戰,例如U-2型戰機事件,因此越戰只是呼應之前的做法,並沒有真正惡化了美國和蘇聯的關係,對冷戰的局勢沒有太大影響。其次,越戰令到雙方出現政治隔閡只是短暫的結果。事實上,在越戰時期,兩國反而進行了多次政治上的合作,例如美國和蘇聯的領導人互訪,蘇聯領導人向北越政府施加壓力,促成了美國退出越戰,這都是越戰推動美國和蘇聯的政治合作,更加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合作,以往是沒有出現的。美國和蘇聯亦有機會談及柏林的問題,大大加強了政治上的合作。因此美國和蘇聯出現政治隔閡只是越戰初期的結果,並沒有延續下去。明顯可見,越戰對冷戰緩和及發展是利大於弊的。
總括而言,我認為越戰對冷戰的發展是利大於弊的。
9. 蘇聯在冷戰中擔當了什麼角色?解釋你的答案。
蘇聯在冷戰過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既有惡化美蘇關係,也有緩和雙方關係的角色,下文會加以分析。
第一,蘇聯在冷戰中扮演了挑釁者的角色,惡化了美蘇關係。蘇聯在冷戰中扮演了挑釁者的角色,在冷戰過程中,蘇聯多次挑釁美國,使到美國和蘇聯關係極不友好。例如在1946年,戰後的蘇聯為控制伊朗石油資源而拒絕撤軍,引發了伊朗事件。美國對蘇聯的行為極為反感,蘇聯在美國多次警告下,仍然不願意撤離伊朗,直接挑釁了美國,背後原因是由於蘇聯和美國的意識形態存在分歧所致,可見蘇聯挑戰美國。1962年,蘇聯再一次挑釁美國,意圖在古巴建立導彈發射基地。由於古巴導彈基地直接威脅了美國的國家安全,令到美國極為憤怒,直接威嚇蘇聯拆除導彈。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亦使美國十分不滿。蘇聯在冷戰過程中不斷挑釁美國,令到雙方的關係不斷惡化,冷戰的形勢更為緊張。冷戰本來存在緩和的機會,但正因為蘇聯不斷挑釁美國,令到美國放棄和蘇聯妥協,繼續保持敵對關係,導致冷戰足足持續了數十年,可見蘇聯扮演挑釁者的角色。
第二,蘇聯在冷戰中扮演了軍備競賽者的角色,惡化了美蘇關係。蘇聯在冷戰的過程中扮演軍備競賽者的角色。由於美國在1945年隱瞞蘇聯研發原子彈,並且在日本投放兩枚原子彈令到日本投降,蘇聯因此不信任美國。蘇聯明白到美國的軍事勢力極為強大,因此蘇聯在整個1950至1980年代不斷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例如在1949年,蘇聯第一枚核彈試驗成功,打破了美國對核子技術的壟斷。1953年,蘇聯宣布氫彈試驗成功。1957年,蘇聯利用R-7火箭把第一枚人造衞星送上太空,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探索年代,同時蘇聯亦都掌握了洲際導彈技術。在1961年4月,蘇聯成功研發載人宇宙飛行技術,蘇聯的太空人首次進入太空。在1966年,美國擁有核彈5000枚,蘇聯亦擁有550枚,在1980年,蘇聯擁有的核彈已經增加至6000枚。由此可見,蘇聯在整個冷戰時期,不斷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及軍事抗衡。蘇聯的軍備擴張使美國大為反感,以及不信任蘇聯,兩個國家因此在1946-1991年冷戰期間不斷擴充軍備,研發新型武器。惡性的軍備競賽導致美國和蘇聯互相猜忌,兩國完全缺乏互信及溝通,阻礙了兩國正常的外交發展,資本主義陣營及共產主義陣營的對立更為明顯。因此,蘇聯在冷戰的過程中扮演了軍備競賽者的角色。
第三,蘇聯在冷戰中扮演了經濟抗衡者的角色,惡化了美蘇關係。蘇聯在冷戰的過程中扮演了經濟抗衡者的角色。美國總統杜魯門認為共產主義對貧窮和對經濟狀況不滿的人具有極大吸引力,有效和迅速改善歐洲的經濟狀況能夠減低人民對共產主義的支持,更有效阻止共產主義對外的擴張。因此,美國在1947年推行了馬歇爾計劃,總共提供了130億美元援助西歐國家。蘇聯為了防止東歐共產主義國家被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所吸引,瓦解共產陣營,所以蘇聯在1947年推行莫洛托夫計劃,及在1949年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抗衡西歐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協助東歐各國經濟發展。除此之外,蘇聯亦不斷加入地區性戰爭,例如韓戰、國共內戰及越戰,提供大量經濟援助予相關陣營,以及在希臘內戰中提供大量資金予希臘共產黨軍隊對抗資本主義陣營,以經濟力量抗衡美國,惡化了兩國關係。蘇聯的經濟抗衡令到美國認為這是入侵資本主義世界的行動,為了抗衡蘇聯的一連串行動,美國和西歐國家進行經濟統合,例如1962年美國加入經濟合作組織,與西歐國家進行貿易來往,令到蘇聯都採取相類似行動,最終惡化了雙方關係,使冷戰持續了數十年。因此,蘇聯扮演了經濟抗衡者的角色。
第四,蘇聯在冷戰中扮演了主動結束冷戰者的角色,緩和了美蘇關係。蘇聯在冷戰上扮演了主動結束冷戰者的角色。1985年,戈爾巴喬夫正式上任為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冷戰結束上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例如戈爾巴喬夫的裁軍政策。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致力和美國達成裁軍協定,以減少蘇聯在軍事上的龐大支出。例如1988年,美國和蘇聯簽定《中程導彈裁撤條約》,雙方同意減少核子武器的數量。1991年,美國和蘇聯亦達成協議,同意裁減非核子武器的數量,蘇聯亦都主動停止了「星球大戰」計劃的研究工作。此外,戈爾巴喬夫亦有良好的對外政策,改善了美國和蘇聯的關係。例如1987年戈爾巴喬夫訪問美國;在戈爾巴喬夫的邀請下,1988年美國總統列根訪問蘇聯。另一方面,在政治改革方面,戈爾巴喬夫推行開放政策,人們可以自由發表對政府和政策的意見,允許了言論自由,更加釋放了政治囚犯薩哈洛夫。1988年,蘇聯修改憲法,容許地方選舉和總統選舉。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導致人民大膽表達對蘇聯政府的不滿,紛紛建立工會和政黨以維護自身利益,加盟國爆發遊行示威,最終令到蘇聯解體。由此可見,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改變了自1946年開始的冷戰局面。冷戰的主要特徵在於美蘇兩國進行軍備競賽,導致美國和蘇聯互相猜忌及形成氣氛緊張。但自從1985年後,美國和蘇聯達成裁軍協議,兩大陣營軍事對立的緊張局勢得以舒緩,蘇聯直接導致了冷戰的結束。同時,戈爾巴喬夫努力促進美國及蘇聯的主要領導人頻密互訪。隨着直接溝通增加,兩國政府關係逐漸改善,互信也隨之增加,有助改善資本主義陣營和共產主義陣營的關係,導致冷戰結束。加上蘇聯的政治改革令蘇聯逐漸分裂成為15個獨立國家,國力迅速衰弱,對資本主義陣營的威脅大減,冷戰因而結束。
第五,蘇聯在冷戰中扮演了被動者的角色,緩和了美蘇關係。蘇聯在冷戰的過程中扮演要被動者的角色。在整個冷戰階段,許多事情都由美國所引發,蘇聯只是被迫回應。例如在1947年,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公然挑戰共產主義陣營,因此蘇聯才會回應美國的挑戰,推行莫洛托夫計劃。同時,1947年美國成立中央情報局,派出大量間諜到蘇聯,蘇聯回應美國的挑戰,在1954年成立情報組織,利用間諜及反間諜活動打擊敵對陣營。又例如在1949年,美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1955年邀請西德加入,才迫使蘇聯在1955年成立華沙公約組織。同時,兩國的軍備競賽都由美國所挑起的,柏林封鎖的出現也是因為美、英、法意圖統一貨幣,因此蘇聯引發柏林危機,也只是為了回應美國的挑戰。1983年的「星球大戰」計劃也是美國總統列根採取強硬路線,積極發展人造衞星技術,希望以人造衞星的雷射光速攔截蘇聯的導彈攻擊,此計劃導致蘇聯被迫回應,展開新一輪軍備競賽,實際上當時蘇聯背負龐大的軍事開支,已經不想再挑起另一場「星球大戰」計劃,但卻被迫回應美國的挑戰。由此可見,美國明顯是冷戰的主導者,令到冷戰的局勢極為緊張。蘇聯由於是共產主義陣營的一方,無奈一定要和資本主義陣營互相對抗,因此只好推出不同的措施計劃對抗資本主義陣營,實際上只是回應資本主義陣營的挑戰。因此,蘇聯只是在冷戰上擔當被動者的角色,並無真正主導了冷戰的發展,因為始終蘇聯的實力不及美國。
最後,蘇聯在冷戰中扮演了緩和冷戰局勢者的角色,緩和了美蘇關係。蘇聯多次緩和冷戰局勢,淡化了與美國的敵對關係。1953年,蘇聯領袖赫魯曉夫上任,宣布三個和平政策,包括和平過渡、和平競賽及和平取勝策略。在1955年高峰會議中,蘇聯和美國在1946年後第一次進行溝通,更直接促使了奧地利獨立,雙方關係第一次緩和。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後,美國和蘇聯在1963年設立「熱線」加強溝通,並在1968年簽訂《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以及分別在1972年及1979年簽下第一次及第二次裁軍協定。此外,1972年兩國展開了貿易合作。1975年,美國和蘇聯舉行赫爾辛基會議,簽訂《赫爾辛基條約》。同年,美國和蘇聯又聯合舉行太空任務。由此可見,蘇聯並不是在整個冷戰過程中都和美國互相抗衡,蘇聯亦都曾經務求和美國合作,希望改善關係,從而減低軍事開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因而多次和美國進行經濟、外交、政治、軍事上的合作,借此緩和雙方關係及冷戰局面。因此,蘇聯在冷戰的過程中也擔當了冷戰緩和者的角色。
總括而言,蘇聯在冷戰過程中擔當了不同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
1. 細閱資料A及B。
資料A
下文有關二十世紀初歐洲的國際關係。
基於內部因素,在這這數十年間,俄國和奧匈帝國對巴爾幹半島上發生的一切十分敏感。不論奧匈支持或反對塞爾維亞、俄國支持或反對保加利亞,種種政策皆經過精密計算,國際形勢以及國內的種族叛亂都在考量之列。若指奧匈帝國和俄國在巴爾幹上的競爭純屬一場勢力範圍爭奪戰或策略性防衛,未免偏頗。兩國之間的競爭除了牽涉這兩方面的考慮外,亦涉及兩國本土對於維持跨語系、跨國界領土完整的需要。
資料B
下文取材自奧匈參謀總長於1912年寫給斐迪南大公的信件。
南斯拉夫族人的統一是其中一個強大的民族主義運動,不能忽視或壓制。問題是,在帝國境內進行或由塞爾維亞領導統一運動,會損害帝國的利益。帝國付出的代價是失去南斯拉夫省份,及差不多全部的海岸線。領土和聲譽的損失,會把帝國貶謫為實力較遜的強國。
(a) 資料A的作者認為有甚麼因素影響著奧匈及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外交政策?試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答案。 (3分)
(b) 資料A的作者對奧匈在巴爾幹半島的外交政策的見解是否正確?試參考資料B,解釋你的答案。 (4分)
(c) 就有助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而言,資料A及B有多大用處?試參考資料A及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6分)
2. 細閱資料A、B及C。
資料A
下文取材自德國威廉皇儲於1913年出版的著作《武裝德國》中有關戰爭的願景。
……這個時期的人太熱衷於推廣國際世界主義。他們幻想永恆和平的可能性,以此美化自己,並將這種觀念擴展到世界。
這種對人生的看法並非德國人的作風,亦不適合德國人。作為一個熱愛人民的德國人、一個憧憬家鄉的美好將來的德國人、一個不願意目睹德國地位被削弱的德國人,他決不會閉上眼並沉醉在這種幻想之中;理想主義者所唱的和平搖籃曲決不會讓他陷入沉睡之中。
比起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我們更有義務將信心注入我們精良的武器中。處於歐洲中心的地理位置為德國帶來很大威脅,同時令德國不受多國歡迎。
因此,毫無疑問,德意志帝國比起任何地球上的人肩負更多神聖的任務──小心確保我們的陸軍和海軍隨時準備接受外來攻擊。只有靠勇武的刀劍,我們方可保住我們在太陽下的席位。
資料B
下文取材自德意志帝國總理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於1915年8月4日發表的演說。
我公開地宣布,當我們達成軍事目標,我們會努力將現在所犯的錯變成對。任何與我們受到同樣威脅的人及及任何正在爭取最多領地的人只可有一個想法──他要如何繼續進侵。
資料C
下圖是一幅由一位荷蘭漫畫家所畫的漫畫,題為《我會壓碎任何阻礙我的東西》,骷髏代表德國。
(a) 根據資料A,德國皇儲對和平有何看法?試根據其用語,解釋你的答案。 (4分)
(b) 根據資料A及B,德國如何將戰爭行動合理化?試參考資料A及B,解釋你的答案。 (4分)
(c) 德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要負上甚麼責任?試參考資料A、B及C,解釋你的答案。 (7分)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1919 -39)
3. 細閱資料A、B及C。
資料A
下文取材自荷蘭阿姆斯特丹一份報章有關《凡爾賽條約》的社論。
這種加諸於德國的「和平」或許與古羅馬人強加於被侵略國的有着形式上的不同,但本質卻肯定是相同的。這種和平是對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項原則的一種嘲諷。德國因為相信這些原則而接受《凡爾賽條約》。可是,我們的信任被背叛。現在所發生的一切,不但深深地羞辱所有接受和平條款的國家,更是人性的恥辱。
這些條款永遠不會帶來和平。所有德國人都希望擺脫協約國騙子的沉重枷鎖。我們非常懼怕這個機會很快便會出現。那個所謂的國際聯盟不就正正提供理據和權利讓它為了經濟和帝國主義的目標而侵略和支配他國。在受束縛和被奴役之下,德國將會成為歐洲無時無刻的威脅。
資料B
下圖是一幅題為《和平餐桌》的漫畫。
資料C
下圖是一幅有關《凡爾賽條約》的漫畫
(a) 資料A與資料B對《凡爾賽條約》的態度是否一致?試參考資料A及B,解釋你的答案。 (4分)
(b) 資料C漫畫家對《凡爾賽條約》的看法有否史實支持?試參考資料C,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4分)
(c) 巴黎和會如何為極權主義的興起提供有力的理據?試參考資料A、B及C,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6分)
4. 細閱資料A及B。
資料A
下文取材自有關慕尼黑會議的評論。
作為法國和捷克的盟友,蘇聯應該獲邀出席慕尼黑會議。然而,張伯倫竭力阻止蘇聯獨裁者史太林出席會議……雖然他(史太林)認為納粹德國是對蘇聯最主要的威脅,現在他開始懷疑西方列強挑撥德國對付蘇聯。他對資本主義列強聯合對付蘇聯感到害怕,開始思索方式與希特拉達成協議,把德國對蘇聯的威脅轉移向西方國家。
資料B
以下是一幅名為「終結」的英國漫畫,圖中的帽子、鬍子及牙齒屬於英國首相張伯倫。
(a) 根據資料A,1960-70年代初的美蘇關係如何?試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答案。
(4分)
(b) 根據資料B,指出漫畫是在冷戰哪一段時期繪畫。試從資料B抽取兩項線索,解釋你的答案。 (3分)
(c) 就有助理解1960-1970年代的冷戰發展而言,資料A和B有多大的用處?試參考資料A及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6分)
6. 細閱資料A及B。
資料A
以下是一幅於1961年出版的漫畫。
(a) 根據資料A,1960-70年代初的美蘇關係如何?試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答案。
(4分)
(b) 根據資料B,指出漫畫是在冷戰哪一段時期繪畫。試從資料B抽取兩項線索,解釋你的答案。 (3分)
(c) 就有助理解1960-1970年代的冷戰發展而言,資料A和B有多大的用處?試參考資料A及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6分)
6. 細閱資料A及B。
資料A
以下是一幅於1961年出版的漫畫。
資料B
下文取材美國總統列根於1987年6月12日在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為慶祝柏林建城750週年發表的演說。
我們樂見改變和開放;因為我們相信自由與安全並行,人類自由的進步令我們更努力追求世界和平。蘇聯可以做一件很明顯的事,一件大幅促進自由與和平的事。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如果你要尋求和平,如果你要為蘇聯和東歐尋求繁榮,如果你要尋求自由:就到這扇門來吧!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牆!
(a) 根據資料A,你認為漫畫有可能由哪個國家出版?試參考資料A,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4分)
(b) (i)根據資料B,推倒柏林圍牆有何重要性?試參考資料B,解釋你的答案。 (3分)
(ii)這些重要性如何在柏林圍牆倒下後的歷史中反映?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4分)
(c) 就理解柏林圍牆對冷戰歷史的意義而言,資料A及B有多大用處?試參考資料A及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7分)
7. 細閱資料A及B。
資料A
下文取材自有關1980年代美蘇關係的評論。
列根作為整個冷戰時期最明確反對共產主義的美國領袖,突然發現有一個蘇聯領導人,比他更同意武器管制、正除去莫斯科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色彩、單方面提出在常規武器讓步,並誓言從阿富汗撤軍。值得稱讚的是,列根首先願意緩和緊張,放棄個人有關共產主義本質惡劣根深蒂固的信念,允許真正和解的出現……兩個超級大國的領袖坦率地視對方為合作夥伴多於敵人。美國總統甚至推翻以往形容蘇聯為邪惡帝國的言論。當被問到是否對蘇聯有這樣的看法,列根回答:「沒有。我當時是指另一時代,另一個年代。」
資料B
以下是一幅於1988年在英國出版的漫畫,圖中抱著嬰兒的男人是當時的蘇共總書記。
(a) 資料A及B提及的蘇聯領導人是誰?試從資料A及B各抽取一項線索,解釋你的答案。 (3分)
(b) 根據資料B,蘇聯領導人面對著甚麼問題?試從資料B抽取相關線索,解釋你的答案。 (3分)
(c) 你認為這位蘇聯領導人對冷戰終結是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試參考資料A及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7分)
歷史資料題練習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
1. (a)資料A的作者認為有甚麼因素影響著奧匈及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外交政策?試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答案。 [3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1分]
L2 答案清晰,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3分]
例子:
- 勢力範圍
- 策略性防衛
- 國內的種族叛亂
(b)資料A的作者對奧匈在巴爾幹半島的外交政策的見解是否正確?試參考資料B,解釋你的答案。 [4分]
答案應持肯定意見,否則難以提出理據。
L1 答案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2分]
L2 答案清晰,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4分]
見解:
- 奧匈在巴爾幹半島的外交政策不僅考慮勢力範圍及策略性防衛的因素,更包含如何穩固其多種族的領土。
解釋:
- 奧匈參謀總長在看待南斯拉夫族人的統一一事上,認為這會令奧匈損失領土和聲譽,成為實力較弱的國家,是從奧匈的勢力範圍作出考慮。
- 南斯拉夫的統一運動成功,令奧匈失去境內的南斯拉夫省份,並失去差不多全部的海岸線,是從奧匈的戰略防禦作出考慮。
- 南斯拉夫族人的統一是強大的民族主義運動,會令奧匈內的南斯拉夫省份脫離帝國,這是從國內的叛亂民族因素作出慮。
(c)就有助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而言,資料A及B有多大用處?試參考資料A及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6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及個人所知,及/或未能討論資料的用處及局限。 [最多2分]
L2 僅運用資料或個人所知,及/或未能充分討論資料的用處及局限。 [最多4分]
L3 能運用資料及個人所知,並能充分討論資料的用處及局限。 [最多6分]
用處:
- 奧匈與俄國同為多種族的帝國,巴爾幹半島的局勢影響帝國的穩定,促成兩國之間的爭鬥。(資料A)
- 塞爾維亞及奧匈境內的南斯拉夫族人鼓吹統一,令奧匈境內的穩定受到威脅,惡化了奧、塞兩國的關係。(資料B)
局限:
- 資料未能反映英國與德國因爭奪海上霸權而發生衝突,導致英德關係惡化。(個人所知)
- 資料未能反映德國與法國的關係亦十分惡劣,雙方有爆發戰爭的可能。(個人所知)
- 資料未能反映當時已組成的協約國及同盟國。(個人所知)
2.(a)根據資料A,德國皇儲對和平有何看法?試根據其用語,解釋你的答案。 [4分]
L1 解釋欠均衡,未能引用資料中的用語。 [最多2分]
L2 解釋清楚均衡,能引用資料中的用語。 [最多4分]
看法:
- 和平是不切實際的
用語:
- 德國皇儲指出和平是一種幻想,是世界主義者用來美化自己的論調。
- 德國皇儲暗示和平是理想主義。
(b)根據資料A及B,德國如何將戰爭行動合理化?試參考資料A及B,解釋你的答案。 [4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2分]
L2 答案清晰,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4分]
解釋:
- 德國皇儲指出不安於和平是一個熱愛人民、為家鄉謀求美好將來以及力保德國地位的德國人民所應該做的。(資料A)
- 德國皇儲宣稱擴軍是德國的神聖義務,同時亦是迫不得已。德國位處歐洲中央,四面受敵,故德國有必要加強軍備以保護自身安全。(資料A)
- 德意志帝國總理暗示德國並無退路,德國在完成軍事目標後就會矯正錯誤。(資料B)
(c)德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要負上甚麼責任?試參考資料A、B及C,解釋你的答案。 [7分]
L1 論述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及相關史實。[最多3分]
L2 論述欠均衡,僅能運用資料或相關史實。[最多5分]
L3 論述合理及均衡,能同時運用資料及相關史實。[最多7分]
責任:
- 德國積極擴軍,推動戰爭氣氛:德國皇儲指出有義務將信心注入我們精良的武器,反映德國對擴建軍備的決心。(資料A)
- 德國不安於和平,野心勃勃,銳意挑起戰爭:德國皇儲指和平是一種理想主義,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資料A)
- 德國決心要繼續侵略,令戰爭持續:德意志帝國總理指出德國當下只有一個問題要思考──如何繼續侵略。(資料B)
- 德國不顧一切,決心掃除侵略路上的障礙:《我會壓碎任何阻礙我的東西》反映德國為求繼續侵略,不惜一切剷除窒礙其擴張的阻礙。(資料C)
- 德國對奧匈開出「空白支票」,向其提供無限量支持,令奧匈得以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令奧、塞關係破裂至無法逆轉,同時牽動兩方的盟友,促使地區戰爭升級為世界大戰。(個人所知)
- 德國四處挑動戰火:德國實行「施里芬計劃」,破壞了比利時的中立:德國又實行「無限制潛艇戰」,釀成「路西坦尼亞號事件」,引致美國參戰。德國令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個人所知)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1919 -39)
3.(a)資料A與資料B對《凡爾賽條約》的態度是否一致?試參考資料A及B,解釋你的答案。 [4分]
答案必須持肯定意見,否則難以提出理據。
L1 答案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2分]
L2 答案清晰,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4分]
一致:
- 資料A的作者和資料B的漫畫家同樣對《凡爾賽條約》持負面態度,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苛刻。
- 資料A的作者諷刺條約的條款有如古羅馬人加諸於他們侵略的土地般嚴苛,並非帶來和平。
- 資料A的作者斥責《凡爾賽條約》利用人們的信任,其條款帶來有違人道的恥辱。
- 資料B漫畫中的和平餐桌上放滿利器、手銬、腳鐐,克里孟梭更請德國代表坐上滿佈尖刺的椅子。作者諷刺巴黎和會的《凡爾賽條約》嚴重壓榨德國,條款極盡苛刻。
(b)資料C漫畫家對《凡爾賽條約》的看法有否史實支持?試參考資料C,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4分]
答案必須持肯定意見,否則難以提出理據。
L1 答案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及個人所知。 [最多2分]
L2 答案清晰,能有效運用資料及個人所知。 [最多4分]
解釋:
- 資料C的漫畫家認為《凡爾賽條約》造就希特拉的崛起。
- 《凡爾賽條約》嚴懲德國,令它喪失大量領土、所有海外殖民地,大量人口、煤田及約一半的鋼鐵工業,又規定它須接受嚴格的軍備限制,德國同時須要承擔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責任,並支付66億英鎊賠款。苛刻的條款激起了德國人的民族屈辱感和復仇情緒,有助納粹主義的崛起,也為希特拉日後發動戰爭提供了藉口。
- 巴黎和會在強調民族自決的同時,又抹煞了德國實現民族自決的權利,令日耳曼人被置於不同國家的管治下。明顯的例子為德國不得和奧地利合併,但當地有大量日耳曼人。由此,鼓吹泛日耳曼主義的希特拉得以興起。
- 《凡爾賽條約》為德國帶來的屈辱,令鼓吹撕毀《凡爾賽條約》、恢復民族光榮的希特拉得以興起。
(c)巴黎和會如何為極權主義的興起提供有力的理據?試參考資料A、B及C,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6分]
L1 論述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及相關史實。 [最多2分]
L2 論述欠均衡,僅能運用資料或相關史實。 [最多4分]
L3 論述合理及均衡,能同時運用資料及相關史實。 [最多6分]
解釋:
- 巴黎和會上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包含極為嚴苛的條款,為德國帶來嚴格的束縛和極大的屈辱,令所有德國人都希望擺脫協約國騙子的沉重枷鎖,有利鼓吹撕毀《凡爾賽條約》的納粹主義得以興起。(資料A、B、C及個人所知)
- 巴黎和會通過成立的國際聯盟提供理據和權利讓德國為了經濟和帝國主義的目標而侵略和支配他國。(資料A)巴黎和會成立的國際聯盟未能有效制止極權國家於1930年代的侵略,令極權國家的侵略更加肆無忌憚。(個人所知)
- 巴黎和會上德國的民族自決權利被剝奪,與會議提倡的原則背道而馳。戰勝國將聚居了300萬日耳曼人的蘇台德區交予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但卻禁止德、奧合併,由此成為日後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地的藉口。(個人所知)
- 巴黎和會的《凡爾賽條約》揭示德國民主政府無能,接受屈辱的條款,令人民渴望建立強勢的新政府,一雪前恥,令極權主義的興起變得合理。(個人所知)
- 巴黎和會的領土安排令意大利感到被協約國背叛,為法西斯主義興起提供理由。意大利在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希望戰勝後能取得達爾馬西亞和阜姆等地。可是,由於戰時表現不佳,意大利在巴黎和會上只獲得提洛爾和伊斯特里亞,且未能分得任何前德屬殖民地。意大利認為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意大利人民對巴黎和會的不滿為法西斯主義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4. (a)根據資料A,蘇聯的外交政策在慕尼黑會議後出現甚麼轉變?試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答案。[3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1分]
L2 答案清晰,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3分]
例子:
- 蘇聯與法國及捷克結盟,並視德國為最主要的威脅,但在慕尼黑會議後則主張與德國結盟,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
(b)你認為資料B中的漫畫可能於哪一年繪畫?試從資料B抽取相關線索,解釋你的答案。 [4分]
年份:1938年 [1分]
線索 [3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 [最多1分]
L2 答案清晰,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 [最多3分]
- 漫畫名為「終結」,代表納粹德國的老虎把張伯倫吃掉,表示綏靖政策徹底失敗。
- 1938年德國入侵波蘭,英國放棄綏靖政策,與德國開戰。
(c)「英國在1930年代的外交政策有利國際間的侵略行為。」你同意嗎?試參考資料A及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7分]
L1 論述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及相關史實。 [最多2分]
L2 論述欠均衡,僅能運用資料或相關史實。 [最多4分]
L3 論述合理及均衡,能同時運用資料及相關史實。 [最多7分]
有利國際間的侵略行為:
- 英國防範蘇聯,阻止它出席幕尼黑會議,令蘇聯轉而與德國達成協議,促成德國的對外侵略。(資料A)
- 英國實行綏靖政策,令德國更肆無忌憚展開侵略。(資料B)
- 英國對意大利及德國的侵略行為沒有加以阻止,甚至主動提出割讓土地以換取和平,如阿比西利亞危機、德國吞併奧地利及佔領蘇台德區。(個人所知)
- 英國作為國聯的主要成員國,對日本侵略中國的行為只予以譴責,並沒有採取實際行動干預,令日本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個人所知)
制止國際間的侵略行為:
- 英國是主張建立集體安全的國家之一,1930年與美國及日本召開倫敦海軍會議,限制日本擴建其巡洋艦。(個人所知)
- 英國容許德國重新武裝,能換取希特拉承諾不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個人所知)
冷戰及蘇聯崩潰 (1945 – 1991)
5. (a)根據資料A,1960-70年代初的美蘇關係如何?試參考資料A,解釋你的答案。
[4分]
關係:緊張 [1分]
解釋: [3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1分]
L2 答案清晰,能有效運用資料。 [最多3分]
- 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反映蘇聯與美國關係仍然緊張,不容許共產主義陣營出現不穩定狀況,無法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抗衡。
- 美國派兵參與越戰以抗衡共產主義,反映冷戰局勢仍然緊張,兩國關係惡劣。
(b)根據資料B,指出漫畫是在冷戰哪一段時期繪畫。試從資料B抽取兩項線索,解釋你的答案。 [3分]
時期:緩和時期 [1分]
線索: [2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 [最多1分]
L2 答案清晰,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 [最多2分]
- 漫畫於1973年出版,當時正處於冷戰緩和時期。
- 漫畫家把美國和蘇聯描繪為夫婦,表現兩國關係緩和。
(c)就有助理解1960-1970年代的冷戰發展而言,資料A和B有多大的用處?試參考資料A及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6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及個人所知,及/或未能討論資料的用處及局限。 [最多2分]
L2 僅運用資料或個人所知,及/或未能充分討論資料的用處及局限。[最多4分]
L3 能運用資料及個人所知,並能充分討論資料的用處及局限。[最多6分]
用處:
-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的冷戰局勢仍然緊張,蘇聯以高壓手段維持共產主義陣營的穩定,美國亦派兵參與越戰。(資料A)
- 1973年美蘇關係得以緩和。(資料B)
局限:
- 資料未能反映1960年代初蘇聯興建柏林圍牆事件及古巴導彈危機,令冷戰局勢進一步緊張。(個人所知)
- 資料未能反映美蘇兩國在古巴導彈危機後反思彼此關係,兩國首腦透過「熱線」直接溝通,成為1970年代冷戰局勢緩和的契機。(個人所知)
- 資料未能反映美蘇兩國在1970年代進行多次栽軍會議,限制雙方使用核武。(個人所知)
- 資料未能反映冷戰局勢在1979年起因蘇聯入侵阿富汗再趨緊張。(個人所知)
6. (a)根據資料A,你認為漫畫有可能由哪個國家出版?試參考資料A,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4分]
國家:美國 [1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 [最多1分]
L2 答案清晰,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 [最多3分]
解釋:
- 漫畫描繪東德人民試圖翻越柏林圍牆,逃到西德,但他們都亡於圍牆上的防禦鐵網。
- 漫畫家諷刺蘇聯試圖以圍牆困住東德人民,但卻無法阻止東德人民冒死也要脫離蘇聯統治的決心。
- 漫畫家譏諷赫魯曉夫以為共產主義陣營內的人民都忠於蘇聯,實情是赫魯曉夫自以為是。
(b)(i)根據資料B,推倒柏林圍牆有何重要性?試參考資料B,解釋你的答案。 [3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 [最多2分]
L2 答案清晰,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 [最多3分]
重要性:
- 推倒柏林圍牆可以帶來世界和平。
- 推倒柏林圍牆可以促進東歐和蘇聯的繁榮。
- 柏林圍牆倒下能夠帶來自由。
- 推倒柏林圍牆需要蘇聯的合作,柏林圍牆倒下有助改善美、蘇關係,有助緩和冷戰。
(b)(ii)這些重要性如何在柏林圍牆倒下後的歷史中反映?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4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有效運用相關史實。 [最多2分]
L2 答案清晰,能有效運用相關史實。 [最多4分]
解釋:
- 柏林圍牆於1989年倒下,東、西德重新被打通。
- 東德人民重獲自由,被分離的家庭得以重聚。
- 不久後東、西德便於1990年10月3 日實現統一。
- 柏林圍牆倒下後東歐亦有一系列民主化運動。
(c)就理解柏林圍牆對冷戰歷史的意義而言,資料A及B有多大用處?試參考資料A及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7分]
L1 答案欠全面,只討論資料的用處或局限 [最多2分]
L2 能同時指出兩項資料的用處及局限,但內容偏向某一論點;或 [最多5分]
能同時指出兩項資料的用處及局限,但只運用資料或個人所知
L3 能同時指出兩項資料的用處及局限,答案全面平衡,並能運用資料及個人所知 [最多7分]
用處:
- 資料A反映柏林圍牆為標誌冷戰的一道鐵幕,將東、西德人民分隔,同時亦代表資本主義陣營與共產主義陣營之間的抗衡。
- 資料A反映柏林圍牆代表着冷戰期間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的鐵腕政策,對東德進行嚴格管制。
- 資料B反映推倒柏林圍牆代表自由與和平的追求,對緩和以至結束冷戰有重大作用。
局限:
- 資料未有反映柏林圍牆倒下令東、西德於1990年10月3日實現統一,標誌冷戰邁向結束。(個人所知)
- 資料未有反映柏林圍牆倒下後東歐持續有一系列民主化運動,蘇聯的控制日益減少,冷戰趨於結束。(個人所知)
7. (a)資料A及B提及的蘇聯領導人是誰?試從資料A及B各抽取一項線索,解釋你的答案。 [3分]
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 [1分]
線索: [2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或僅能有效運用一項資料。 [最多1分]
L2 答案清晰,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並能有效運用兩項資料。 [最多2分]
- 戈爾巴喬夫在任期間與美國改善關係。(資料A)
- 1988年戈爾巴喬夫為蘇共總書記。(資料B)
- 漫畫中的蘇聯領導人抱著「開放」的嬰兒,而「開放」政策是由戈爾巴喬夫提出。(資料B)
(b)根據資料B,蘇聯領導人面對著甚麼問題?試從資料B抽取相關線索,解釋你的答案。 [3分]
L1 答案含混,未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 [最多1分]
L2 答案清晰,能提出相關線索解釋。 [最多3分]
問題:
- 在戈爾巴喬夫提出「開放」政策下,民眾追求更多的民主與自由,對蘇聯體制會造成越來越大的衝擊。
線索:
- 代表「開放」政策的嬰兒非常巨大,並將戈爾巴喬夫打得鼻青臉腫,到她成長後威力會更大。
(c)你認為這位蘇聯領導人對冷戰終結是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試參考資料A及B,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7分]
L1 論述含混,未能有效運用資料及相關史實。 [最多2分]
L2 論述欠均衡,僅能運用資料或相關史實。 [最多4分]
L3 論述合理及均衡,能同時運用資料及相關史實。 [最多7分]
決定性的作用:
- 戈爾巴喬夫主動修補與美國的惡劣關係,提出武器管制,並宣佈從阿富汗撤軍,令美國願意緩和緊張關係。(資料A)
- 戈爾巴喬夫推行「開放」政策,令民眾追求更多的民主與自由(資料B),同時令國內的反對派不滿,發動政變令蘇聯解體,冷戰隨之結束。(個人所知)
- 戈爾巴卓夫的經濟重建令國內經濟崩潰,因此放寬對東歐的控制,導致東歐變天,同時亦令蘇聯出現政變,最終蘇聯解體並結束冷戰。(個人所知)
非決定性的作用:
- 戈爾巴喬夫雖然單方面作出讓步,但美蘇關係緩和仍有賴美國的取態。(資料A)
- 東歐長期受到蘇聯控制,喪失自主權,人民一直希望國家能夠改變共產主義的體制。(個人所知)
- 蘇聯自身的經濟問題嚴重,工農業生產下降,糧食及物資短缺,難以維繫龐大的共產主義陣營。(個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