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諾貝爾物理學獎——用拓撲概念打開量子力學新視野
三位來自英國的理論物理學家杜列斯(David J. Thouless)、哈爾丹(F. Duncan M. Haldane)和科斯特利茲(J. Michael Kosterlitz),在三十多年前,利用高度抽象的拓撲學(Topology)數學概念打開了量子力學的一個全新研究方向。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重力波偵測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由德國學者韋斯 (Rainer Weiss)、美國學者巴瑞許(Barry C. Barish)、美國學者索恩(Kip S. Thorne)共享殊榮,得獎理由是「對於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以及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觀測做出決定性的貢獻」(for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LIGO detector and the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雷射光學領域的突破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頒給了由Arthur Ashkin所發明的光學鑷子(又稱光鉗)與光學鑷子與在生物系統上的應用。第二部份由Mourou與Strickland分享,以表彰他們所發明的產生高強度超短光學脈衝的方法。
隔空遙控物體是魔術師常見的表演手法,也是科幻小說裡的常見題材。Ashkin在1987年的時候,發明了光學鑷子把這個想法化成了現實。他發現可以用雷射照在微小的物體上,例如微生物或細胞,透過控制雷射所產生的光壓來移動微小的物體而不會破壞被控制的物體。這個方法就像用鑷子捏住物體一樣,所以被稱為光學鑷子。
諾貝爾獎的另外兩位得主Mourou與Strickland所發明的產生高強度超短光學脈衝的方法,突破了技術上的限制,得以讓科學家產生超高強度的雷射脈衝。
當雷射在1960年代發明之後,科學家便開始想辦法來提昇雷射的強度。但是到了1980年代左右,科學家發現如果用放大器來提高雷射強度,隨著雷射強度的增加,便需要有更強的放大器,但是這時放大器可能會因為雷射的強度而燒毀。因此受限於放大器,雷射強度遲早會遇到瓶頸。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學與系外行星
皮布爾斯的獲獎原因在於其對物理宇宙學(physical cosmology)做出了理論貢獻,麥耶和奎洛茲獲獎原因在於發現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
皮布爾斯出生於加拿大溫尼伯,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並在該校任教,是普林斯頓大學愛因斯坦榮譽科學教授。他是宇宙結構形成理論的研究先驅,曾獲得邵逸夫獎、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和狄拉克獎章(Dirac Medal)等。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廣義相對論與宇宙最黑暗秘密
2020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一半頒給了 Roger Penrose,另一半則由 Reinhard Genzel 與 Andrea Ghez 共同獲獎。因為他們探討了宇宙最「黑」的秘密──黑洞。
Roger Penrose 發現了廣義相對論可以預測黑洞的存在。而Reinhard Genzel 和 Andrea Ghezshowed 則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心發現了超大質量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