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諾貝爾物理學獎——閃亮「星」發現
本次諾貝爾物理獎的一半獎金頒給了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索歐.珀爾馬特(Saul Perlmutter)。珀爾馬特率領一個團隊進行研究,發現宇宙正不斷加速膨脹中(S. Perlmutter et al. Astrophys. J. 517, 565–586; 1999)。另一半獎金則由另外兩位得主均分,分別是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布萊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以及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Baltimore, Maryland)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的亞當.瑞斯(Adam Riess),他們測量出宇宙加速(cosmic acceleration)的現象(A. G. Riess et al. Astron. J. 116, 1009–1038; 1998),而這正是學界一直想了解的課題。
2013諾貝爾物理學獎——上帝粒子
來自英國的彼得•希格斯和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將分享獎金。
兩位科學家之所以獲獎是因為他們對希格斯玻色子(也稱「上帝粒子」)的理論做出的貢獻。
在20世紀60年代,他們與其他幾個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機制,來解釋為什麼宇宙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會有質量。
該機制預測的一個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一個假說中的粒子。如果它存在,我們就知道了賦予粒子以質量的物理機制。
希格斯玻色子終於在2012年於瑞士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中被發現。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斯塔凡·諾馬克說,「今年的獎項是有關一個小東西,但確具有很大的不同之處。」
官方頒獎證書稱: 「對於該機制的理論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亞原子粒子的最初質量,這一質量最近通過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的ATLAS和CMS實驗中發現的一個基本顆粒而得到證實。」
弗朗索瓦•恩格勒特說,他非常高興自己能贏得這一獎項。
希格斯教授說:「我對獲獎感到激動,感謝瑞典皇家科學院。」
2014諾貝爾物理學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
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日本物理學家赤崎勇(Akasaki Isamu)和天野浩(hiroshi amano)及美籍日本物理學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諾貝爾物理學評委會要表彰這三人有關“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管”LED的發明研究。
2014諾貝爾物理學獎——地底水槽探索微中子震盪
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日本東京大學的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跟加拿大Queen’s University的Arthur B. McDonald,表彰他們發現了運動中的微中子會隨著時間及距離改變種類,也就是所謂的微中子震盪,進而推論出微中子帶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