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磁共振方法
卡斯特勒 196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巴黎大學,高等師範學校的卡斯特勒(Alfred Kastler,1902-1984),以表彰他發現和發展了研究原子中赫茲共振的光學方法。
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恆星能量的生成
貝特 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紐約州康奈爾大學的貝特(Hans A.Bethe,1906- ),以表彰他對核反應理論所作的貢獻,特別是涉及恆星能量生成的發現。
196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振態的發現
阿爾瓦雷斯
196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的阿爾瓦雷斯(Luis W.Alvarez,1911-1988),以表彰他對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決定性貢獻,特別是發現了許多共振態,這些發現是由於他發展了氫泡室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才成為可能的。
共振態是早先對壽命極端的一類強子的通稱。在研究原子核的三叔和反應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共振"現象:當入射粒子能量取某一確定值時,散射或反映的截面突然變大,截面隨能量的變化曲線和力學中的共振曲線完全相似。用量子力學可以證明,這種共振現象的出現是由於在該能量附近,入射粒子於原子核結合成為一個亞穩復合核。經過一定時間後者亞穩復合核衰變為末態粒子。阿爾瓦雷斯把這類粒子稱為共振態。共振態和穩定強子一樣具有類似的量子數,諸如自旋、宇稱、同位旋、奇異數和粲數等等,只是它可以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由於其壽命一般短到10-20s--10-24s,因此根據不確定原理,不穩定的粒子沒有確定的質量,所以其質量的不確定度相當大,一般為幾十到幾百MeV。
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類
蓋爾曼
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那加州理工學院的蓋爾曼(Murray Gell-Mann,1929-- ),以表彰他對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分類所作的貢獻和發現。
30年代初始,原來把原子核看成是僅僅有電子和質子組成的簡單觀念,讓位於更複雜的模型,其中包括了中子,後來又包括了其他粒子。50年代前,質量處於質子和電子間的介子不斷被發明,這個領域陷入了十分混亂的境地。再後來,又發現了超子,有些介子的壽命筆當時得到公認的理論所預言要長的多。
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磁流體動力學和新的磁性理論
阿爾文 奈爾
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瑞典斯德哥爾摩還價技術研究院的阿爾文(Hannes Alfven,1908-1995),以表彰他對磁流體動力學的基礎工作和發現,及其在等離子體不同部分卓有成效的應用;另一半授予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奈爾(Louis Neel, 1904-- ),以表彰他對反鐵磁性和鐵氧體磁性所作的基礎研究和發現,這些研究和發現在固體物理學中有很重要的應用。
阿爾文是磁流體動力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