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阿里山站
首頁
監測項目
動物資源
植物資源
生態經濟
經濟與文化面向
重要活動紀錄
最新消息
聯絡我們
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阿里山站
首頁
監測項目
動物資源
植物資源
生態經濟
經濟與文化面向
重要活動紀錄
最新消息
聯絡我們
More
首頁
監測項目
動物資源
植物資源
生態經濟
經濟與文化面向
重要活動紀錄
最新消息
聯絡我們
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阿里山站
正式網站持續規劃中!
阿里山鄉是一個結合了山地生態系、人類聚落與農業生產的里山地區,除了是鄒族的世居之地,也有不少漢人居住,具有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和消費者。阿里山鄉的自然環境變異極大,海拔分布從最低的 300 公尺到玉山主峰 3952 公尺,氣候帶涵蓋了熱帶、暖帶與溫帶。阿里山鄉的生態、生活,和生產都與土地緊密結合,人類與大自然長時間互動下形成了各種生態系統交織和人類土地使用的鑲嵌式地景(mosaic landscape),在適度的干擾下,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加上鄒族自古以來在其傳統領域中所建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使得阿里山居民對自然資源高度利用與依賴,其塑造的社會與生態之間的連結比其他社會生態系統更為密切。
然而,阿里山面臨氣候變遷和治理機制變革的雙重挑戰。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影響農業生產、生態系統和觀光業。同時,政府的轉型正義政策試圖解決原住民長期面臨的困境,包括經濟上的弱勢、資源分配不正義、文化傳承受阻、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然而,原住民傳統可能與現代的法律制度不相容或不適應,尤其在自然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方面。例如,原住民族長久以來的狩獵文化,在過去一段時間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的限制而難以維繫,造成文化斷層與自然生態的失衡。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的「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計畫」,這項政策旨在平衡傳統文化實踐與現代保育法規。然而,這一變革涉及複雜的法律、社會和生態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協調與合作。
本計畫旨在觀測阿里山鄒族社會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和治理機制變革的挑戰。監測範圍涵蓋中山、達邦、里佳、山美、新美、茶山等村,通過評估氣候變遷影響和新治理機制的實施效果,研究將探討鄒族社會生態系統的變化和韌性。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大驅動力不僅影響阿里山地區,也是其他原住民族地區普遍面臨的共同課題。政府歸還原住民族自然資源管理權,並採用共管方式與原住民族共同治理自然資源,這種全新的治理模式不僅挑戰了傳統文化,也是政府和所有原住民都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本研究的觀察結果將不僅對阿里山地區具有重要意義,還將為其他原住民地區提供寶貴經驗。同時,這些發現也將成為政府在制定和檢討相關政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有助於評估新政策的實際效益和影響。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