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是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
答:事件視界望遠鏡是合作計畫的名稱,計畫宗旨是要獲得史上首張黑洞圖像。
然而,如何為不發光的黑洞取得圖像?
我們已知,當光線受到黑洞極強的重力偏轉時,光束會偏折,讓黑洞自己的影子被亮光映襯出來。
如此,把黑洞自己的影子和環繞其周圍的明亮光子束間的強烈對比用視覺方式呈現在世人眼前--秀出一張照片,就是事件視界望遠鏡的目標。
M87* interpreted in greens and blues.
Original image by EHT Collaboration, modified by Practical Tangent - https://www.eso.org/public/images/eso1907a/ (image link), CC BY 4.0
問:照片中的紅色和黃色,是真的紅黃色嗎?
答:順帶一提:我們在4月10日記者會上看到的那張黑洞相片,紅色黃色暗褐色等其實代表的是訊號強弱,除了紅黃色,喜歡冷色系的藍綠色,也可以。
M87* in purple and magenta.
Original image by EHT Collaboration, modified by Practical Tangent - https://www.eso.org/public/images/eso1907a/ (image link), CC BY 4.0
又因為在光譜上的各個波段中,只有微波波段才可能取得黑洞的很清晰圖像,所以最大的挑戰就是,需要一個像我們地球一樣大的望遠鏡才有可能做到。
而這一點,藉由科技的進步,已能用人為的電腦演算的方式,將分佈在地球表面各處的望遠鏡結合起來。這種技術叫做特長基線干涉。詳情參考望遠鏡及技術相關問題
為避免水氣影響,這些望遠鏡都放置在高海拔、乾燥大氣的偏遠地點。望遠鏡所記錄的信號經組合、處理後,獲得最終圖像。在這個高挑戰的計畫中需要各方面專家,包括天線優化(「電波望遠鏡」又稱「天線」)、接收機開發、信號相關、校準、成像中的反卷積法、黑洞理論、噴流、廣義相對論、計算模擬等,超過200位科學家齊聚,共同實現史上第一次的黑洞成像。
問:觀測和這些測量一共花了多長時間?
答:2017年和2018年的觀測專案共有5天,在此期間內所記錄資料 (兩次都在 4月,因全球天氣在四月對觀測來說是最理想的,且主要觀測目標源在夜間就能觀測到,省卻一些望遠鏡進行太陽迴避的麻煩。每座望遠鏡觀測 EHT 科學目標的時間均為每晚8小時。
在能進行這次觀測並獲取首張圖像之前,事實上,團隊中有些同仁已投入近20年的努力。20年來,需要一直開發新的硬體和軟體,尤其過去幾年陸續有望遠鏡成員加入EHT,更是有許多技術和實際問題需要解決,以便讓一些現有的電波望遠鏡能經協調安排便直接可藉由事件視界望遠鏡陣列參加全球觀測。
在2017年4月記錄下第一批數據資料後,數據先收集在中央處理設備中,然後使用為此計畫專門開發的尖端計算工具進行仔細處理,校準,分析和最終解釋。現在從已預處理並經良好校準的數據來跑完所有「製作圖像」必經的多道程序,只需幾分鐘就可完成,但在過去,開發這些程序和工具讓這些專家相當頭疼,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才完成。
問:M87星系中心黑洞,和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星黑洞,兩者在觀測上有什麼困難?
答:這兩個電波訊號源都個別有一黑洞,兩個黑洞的事件視界大小在天空中也都夠大到足以用事件視界望遠鏡來觀測。兩個黑洞具有不同特徵:在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這個黑洞,天文學家已習慣稱它為人馬座A *,由於它質量很明顯比較小,所以尺寸也小很多,這讓人馬座A *黑洞在用事件視界望遠鏡觀測的時間尺度上,發生的變化較大。
此外,人馬座A *位在由銀盤平面內電漿體所組成的可變折射散屏的後面,這讓分析變得更複雜。M87的黑洞比人馬座 A *黑洞質量大一千倍,距離遠兩千倍,且有一個強力噴流(發現於1918年)從中心區噴出,此噴流造成輻射延展,而干涉儀只能偵測到其中一部分的電波。綜上所述可知,二者各有不同特點,各對校準和數據分析帶來不同的挑戰。
問:我們太陽系和EHT計畫主要目標的兩個超大質量黑洞間的距離,對確定取得黑洞照片很重要嗎?
答:物體越近,在天空中看起來越大(例如,月亮看起來與太陽的大小相同,雖然距離近400倍,其實它也小了400倍)。 人馬座A *是一個質量數百萬倍於太陽的大黑洞,和我們的距離是23,000光年;M87有一個數十億太陽質量的黑洞,和我們的距離大約是50,000,000光年。估計這兩個電波源在天空中的事件視界大小都達到數百萬分之一角秒左右。
在電波波段的天空中,並沒有太多其他明亮訊號源符合以下兩項取得黑洞照片的重要條件:1,要有超大質量黑洞,2,其黑洞質量還必須夠大到我們能解析得了它的事件視界。
問:人馬座 A*的事件視界和我們之間距離多遠?
答:我們的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人馬座 A *之間的距離為26,000 光年。
注意:可能要解釋的重要概念是,我們與人馬座 A *的距離測量起來並不容易,測量黑洞陰影大小,也有助於對「距離是多少」的問題直接給出答案。
問:為什麼研究黑洞很重要?從EHT觀察中可以學到什麼?
答:EHT這個科學合作的目標不僅是要去證明黑洞存在,還包含要去了解黑洞和落入黑洞中的周圍氣體。其他天文觀測已有充分間接證據證明黑洞存在,我們已經知道,在黑洞相對較遠的距離內,它們會藉重力影響周圍環境,而廣義相對論則對此有很好的解釋。但到目前為止距離黑洞非常近的地方我們從未直接觀察到,那是距離事件視界非常近的地方,EHT旨在填補我們經驗知識中這部分的空白。
黑洞在我們宇宙中是一個特殊的地方,預計能解釋宇宙最大和最小尺度最基本的兩種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在黑洞這個地方將直接接觸。雖然這些理論在各自尺度中表現非常出色,但我們目前還不了解如何創建一個普遍而單一的物理理論,可詳細解釋黑洞物理學。(例如,會產生的所謂「信息悖論」)
除了基礎物理理論之外,黑洞周圍的電漿物理學方面也還有許多細節,科學家尚未能完全理解。被引入黑洞的熱氣體的性質雖然尚不能完全弄清楚,但它們對於解釋黑洞圖像至關重要,因為望遠鏡所觀察到的輻射的發光電漿是由它產生的。實際上,這種發光的熱氣體照亮了黑洞周圍的時空形狀。 EHT觀測將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些條件下的氣體的性質和行為。
問:有多少位研究人員為此做出貢獻?
答:事件視界望遠鏡的合作計劃共有來自世界各地200多位研究人員參與。對應觀測上的不同挑戰,人員依不同專長類別分為多組團隊,例如,將望遠鏡陣列升級成為單碟,在各站點裝配望遠鏡,在相關器中心對數據進行後處理,校準數據、成像、解釋獲得的圖像、產生數值模擬以與觀測結果進行比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