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圖:擷取自 Amazon YT(資料照)
記者 林賢雲/台南報導
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斯波坎物流中心,五千個機器人正靜默地移動著包裹。它們沒有工會、不會請病假,也不會喊累。這是亞馬遜的實驗場,一個全球自動化浪潮的縮影。
根據《紐約時報》披露的內部文件,亞馬遜正在加速推進倉儲自動化,預計 2033 年前將以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取代超過 50 至 60 萬名人類員工。該公司內部評估顯示,這項轉型能讓營運自動化達 75%,光在美國境內就可節省超過 120 億美元成本。
聽起來,像是「機器取代人」的又一版本。但事實上,這一切並不是機器主動奪走工作,而是人類——以「效率」為信仰的我們——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工作空間。
在亞馬遜內部,「自動化」這個字甚至已被改寫成「先進技術」。
2025 年,亞馬遜推出新一代具「觸覺」的機器人 Vulcan。這款機器人內建感測器,能分辨一袋彩虹糖與一本教科書的差異,輕柔或用力地抓取物件。另一款 Sparrow 機械手臂可辨識並處理 60% 的倉庫商品。
而最新登場的高空系統 Blue Jay 更能同時運行 10 支機械手臂,在一個流程中完成拾取、存放與整合物品——等於一台機器抵三台人手。
亞馬遜機器人計畫總裁 Aaron Parness 說:「自動化讓配送更準時,讓顧客擁有更多選擇。」這句話聽起來像在為消費者說話,但潛台詞卻是:「我們不再需要那麼多人。」
根據摩根士丹利估計,亞馬遜的自動化計畫將為公司節省 20 至 40 億美元營運成本。
亞馬遜機器人副總 Scott Dresser 表示,公司過去十年的驕傲之一,是能開發出「與人類協作良好」的機器人。這句話聽來溫柔,卻隱藏了現代資本主義的冷峻邏輯——所謂的「協作」,往往是過渡階段,直到機器能獨立為止。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ron Acemoglu 曾警告:「亞馬遜是最有動機推進自動化的企業之一,一旦找到獲利模式,其他公司將迅速複製。」
這意味著,真正推動裁員的,不是科技的進步,而是人類的選擇。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投資人追逐報酬、消費者渴望更快更便宜的服務——每一個「人」都在共同推動這場無聲的取代行動。
亞馬遜強調,自動化是為了讓員工「脫離繁重、重複的工作」,並提供再訓練機會,轉向更高階的崗位。
然而,現實的分水嶺愈來愈明顯:少數能操作機器、設計程式的人往上升,多數只能被取代或外包。
分析師 Bill Ray 指出:「自動化系統一旦出錯,整體營運都會停擺。完全消除人力雖節省成本,但風險極高。」
也就是說,機器仍需要人類,但那群「被需要的人」只剩極少數——而這恰恰是問題的核心。
台灣的自動化腳步正在加快。
從無人收銀、自助點餐,到晶圓廠、倉儲與物流的 AI 導入,「效率」已成為全民信仰。
但在此同時,中小企業缺工、藍領薪資停滯、教育體系未能快速轉型,讓整個社會正面臨新的「結構性失業」風險。
當亞馬遜用機械手臂節省 0.3 美元成本時,台灣的企業也在思考:一個人一個月 3 萬薪水,是否能被一台租金更便宜的機器取代?
問題不是機器會不會來,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讓人類勞動重新定義。
從蒸汽機到電腦,每一場技術革命都曾引發恐懼,但也開啟新職業。
然而,今天的危機在於,我們不再用科技解放人類,而是用科技取代人類。
當我們把「效率」視為唯一的價值,當我們願意犧牲尊嚴、情感與生活節奏來換取便利,
那麼被淘汰的,不是工作——而是人類自己。
小語
真正讓工作消失的,從來不是機器,而是我們對「效率」的無限崇拜。
未來會不會被 AI 取代?其實答案早已明顯—— 取代人類的,是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