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照片來源 : 中華民國野鳥協會
記者 林賢雲/台南報導
隨著秋風起、北方漸寒,象徵冬季來臨的國際候鳥「黑面琵鷺」已於今年9月陸續飛抵台南濕地。這群雪白身影以那標誌性的黑色鏟形嘴在魚塭間優雅覓食,宣告「2025黑面琵鷺保育季」即將在10月26日正式展開。今年的保育季由台南市政府主辦,系列活動橫跨學甲、七股與四草等濕地區域,邀請民眾走進自然,共同見證這場跨越國界的生命之舞。
二○○八年拍到黑面琵鷺產卵的珍貴鏡頭,證實黑面琵鷺是以蹲姿產卵,登上國際新聞。(圖:王徵吉提供)
市長黃偉哲於今(15)日在民治市政中心召開記者會指出,2025年全球黑面琵鷺普查總數達6,988隻,其中台灣度冬的多達4,135隻,占全球總數六成;而台南的棲息數量更高達2,088隻,意即全球三分之一的黑面琵鷺,都選擇台南作為家。
黃市長表示,從前縣長陳唐山起,歷經蘇煥智與賴清德等歷任首長的努力,台南在濕地保育上持續精進,棲地環境與食物來源改善成效顯著。如今,黑琵不僅數量穩定,更成為台南的國際生態品牌,「黑琵飛來,就是台南的幸福季節。」
農業局長李芳林指出,今年保育季以「守護.共飛翔」為主題,規劃多項寓教於樂的活動,包括:
黑面琵鷺保護區巡禮:由解說員帶領走訪七股、四草濕地,親眼觀察黑琵生態。
黑琵保育季寫生比賽:邀請學童以畫筆描繪自然。
黑面琵鷺藝術家王丁乙(左)、吹糖人-蕭朗(中)、藝術家李家琪(右)
吹糖人蕭朗藝術展、黑琵與水雉剪紙展(王丁乙)、鋁罐雕塑展(李家琪)等藝術展覽,讓廢材再生成生態藝術。
黑琵親子輕旅行與「尋找黃偉哲市長野放的18隻黑琵」遊戲,更增添互動趣味。
李局長笑說:「國慶日過後,黑琵一隻隻飛來報到,等到北風起,就像白衣舞者在鹽田上翩翩起舞。」
黑琵先生不只拍攝黑皮,也做黑琵救援。(圖:王徵吉提供)
談到黑琵的故事,不能不提「黑面琵鷺先生」──王徵吉。
他是七股人,長年以鏡頭與畫筆紀錄黑琵,推動在地生態教育超過二十年。王徵吉早年為了守護棲地,親自架設觀察棚、每日清晨觀測,手繪每一隻黑琵的特徵與行為。他說:「我不是科學家,但我懂得一件事──牠們信任我們,才願意回來。」
如今,王徵吉的黑琵影像與繪畫作品,已成為國際保育的重要教材,也見證台南人與自然共存的溫柔力量。
隨著黑面琵鷺的到來,七股、學甲、四草的天空再次白光閃耀。
那是來自北方的祝福,也是台南濕地的榮耀。
黃偉哲市長誠摯邀請全國民眾,一同到台南欣賞黑琵舞姿、感受濕地生態、品嚐海口鮮味。「讓我們在看見黑琵的瞬間,也看見地球生態的希望。」
學名: Platalea minor
英文名: Black-faced Spoonbill
族群現況: 全球約7,000隻,屬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易危(VU)」等級。
分布區域: 夏季繁殖於朝鮮半島西岸、遼東半島;冬季南遷至台灣、香港、越南及日本琉球。
主要食性: 魚、蝦、蟹及小型貝類。
辨識特徵: 全身雪白,唯嘴呈黑色鏟狀,飛行時雙腳外露,頸伸直。
台灣自1993年於七股鹽田首度發現黑面琵鷺棲息後,已成全球最大度冬地。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是觀賞黑琵的最佳時節。
#黑面琵鷺 #七股濕地 #台南生態旅遊 #黑琵保育季 #生態藝術 #王徵吉 #四草綠色隧道 #學甲濕地 #賞鳥天堂 #台南旅遊 #守護自然 #候鳥度冬 #水雉 #生態教育 #濕地保育 #野鳥攝影 #鹽田風光 #幸福城市 #永續台南 #保育從你我開始 #觀鳥筆記 #黑琵回家 #環境永續 #慢遊台南 #生態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