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台南報導
在臺南官田的菱角田與水圳之間,一場看似平凡的「救援行動」,其實道出了農業灌溉與生態保育之間的掙扎。
救援回來的水雉,先在觀察箱中保護
官田濕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 李文珍 說到,有二隻水雉誤陷在灌溉水溝的漩渦裡,情況相當危急。「那天剛好有農民看到,及時把牠們撿起來,否則很可能嗆水致死。」牠們被暫時安置在園區的保育箱內,經過觀察與照護,有一隻逐漸恢復體力,但是另外一隻就沒那麼幸運,不幸死亡。
「雖然水利設施是為了確保農田能拿到足夠水量,但水勢過強時,卻也可能造成生物落水、嗆水。」李文珍坦言,這是一個難解的矛盾:一邊是農民的生計,一邊是生態的安全。
談起這些「意外來客」,李文珍的語氣充滿柔軟與責任:「雖然今天是休假日,但我還是留下來顧牠。因為牠比較特別,也比較辛苦。」
園區的原則並非急著野放,而是先進行觀察,確定鳥類狀況穩定後,才將牠放回更安全的環境。李文珍說:「這樣我們不僅能保護牠,也能蒐集一些數據,了解不同情況下的復原模式。」
她還分享,過去也曾在同一地點發現兩隻雛鳥,因為附近有親鳥照顧,就地放回;而這次的個體已能飛行,但若直接回到原水圳,仍可能面臨相同危險。「保育不只是把牠放回去,而是思考怎樣讓牠能活得更久。」
在這些故事裡,既有農民的憐惜,也有研究員的堅持。有人心疼地說「牠也是一條生命」,有人擔心「嗆到會得肺炎,不好救」。最終,當鳥兒逐漸恢復活力,大家才露出放心的笑容。
就在這樣一點一滴的努力下,官田濕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今年獲得國際濕地網絡(WLI)頒發「星級濕地中心獎」,與香港米埔、台北關渡齊名,成為全球僅有 16 個最佳濕地教育與旅遊景點之一。
這份榮耀背後,少不了李文珍的長年耕耘。她不僅推動復育與監測,更將「教育」放在心中第一位——透過導覽解說、環境教育、親子體驗課程,讓遊客理解濕地與水雉的關係。因為教育帶來的影響,也許比任何獎項都更深遠。」她微笑著說。
水雉的腳指頭最長可以到八公分,能踩在浮葉上行走,優雅自在
水雉有「凌波仙子」之稱,腳長能踩在浮葉上行走,優雅自在。然而在 1987 年,台灣全境的水雉不到 50 隻,幾近滅絕。
所幸,在政府、學界與地方農民合作下,成功展開移地復育。如今,水雉數量已突破 3,000 隻,官田濕地也成為國家級重要濕地與國際級候鳥棲地,名列全球注目的保育據點。
最佳觀賞季節:秋冬之際,候鳥群聚,水雉活動最活躍。
友善環境:觀鳥時保持安靜、不驚擾生物,並隨手帶走垃圾。
開放時間:每日 9:00–17:00,週一休園(國定假日順延一天)。
收費方式:免費入園(部分導覽課程需報名並酌收費用)。
官田濕地的榮耀,來自一群人日復一日的堅守。從農田水圳裡撿起嗆水的小生命,到國際舞台上的星級濕地中心,這段旅程證明了:保育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個個真實的故事。
正如李文珍所說:「只要水雉還能在菱角田上飛翔,就代表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官田濕地 #水雉 #凌波仙子 #星級濕地中心 #生態保育 #台南旅遊 #綠色寶盒 #國際肯定 #濕地教育 #菱角之鄉 #生態旅遊 #候鳥天堂 #環境教育 #台南必訪 #自然之美 #生態奇蹟 #官田菱角 #烏山頭水庫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 #友善環境 #守護生命 #濕地之旅 #台南驕傲 #李文珍主任 #永續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