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年紀大,聽力不好是正常的吧?」這句話,或許在許多家庭中都聽過。然而,醫學專家提醒:聽力退化並非單純的自然老化現象,只要及早發現並接受專業介入,仍然能有效改善。
在臨床上,針對輕至中度聽力損失,最常見的輔具就是助聽器。
現代助聽器並非單純「所有聲音一律放大」,而是透過內建的壓縮與處理功能,小聲的聲音會被適度放大,方便聽清楚;大聲的聲音則會被壓低,避免造成二次傷害。例如,如果外界有130–140分貝的高音量,助聽器會自動壓縮輸入,降低對耳蝸與聽覺神經的負擔。
然而,助聽器的訊號處理仍有速度與演算法的限制,有些使用者會覺得細節頻率有所犧牲,特別是在聽音樂或複雜語音時,容易覺得「沒有立體感」或「不自然」。這也是為什麼初次配戴助聽器的人,常需要時間適應。
對於重度聽力損失者,助聽器可能仍無法有效幫助語音辨識。此時,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 CI)就是另一項選擇。人工耳蝸不同於助聽器放大聲音,而是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直接刺激聽神經。
成大醫院耳鼻喉部陳嘉思聽力師指出,人工耳蝸並非人人適用。高齡長者因大腦可塑性與學習速度下降,適應過程相對辛苦,因此在手術前,團隊會完整評估個案的身體狀況、認知功能、家庭支持與動機,再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以確保術後能獲得最佳效果。
一位70歲的水電師傅方先生,因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損,短期配戴助聽器並未改善。經成大醫院團隊評估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後3個月,他已能理解日常對話;術後1年,更重拾社交與工作信心。原本對手術抱持懷疑的他,如今積極配戴人工耳蝸,重新聽見生活的聲音。
無論是助聽器還是人工耳蝸,裝置本身只是起點。術後與配戴後的調整、復健,才是關鍵。聽力師會依需求調整參數,並安排聽覺訓練,幫助患者逐步恢復語音與環境聲的辨識。
陳嘉思聽力師強調,聽力師不只是「調機器的人」,更是患者與醫師、語言治療師之間的橋樑,提供長期、全方位的聽覺照護。
如果長輩常出現以下狀況,就應盡早就醫:
經常說「你說什麼?大聲一點」
看電視音量過大
答非所問,或乾脆避免交談
及早接受專業評估,透過助聽器或人工耳蝸介入,長輩也能重「聲」生活,維持清晰的溝通與豐富的人際連結。
姓名:陳嘉思
學歷:高雄師範大學聽力與語言治療研究所碩士,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學士
經歷:義大醫院耳鼻喉科聽力師
現任:成大醫院耳鼻喉部聽力師,成大醫院聽力實習生臨床督導
專長:臨床聽力檢查,聽覺輔具效益評估,人工耳蝸術後追蹤與調頻
#成大醫院 #聽力健康 #助聽器 #人工耳蝸 #高齡照護 #重聲人生 #長者生活品質 #醫療新知 #耳鼻喉科 #聽覺復健 #聽力檢查 #重拾笑聲 #用心傾聽 #健康人生 #醫療副刊 #耳朵健康 #高齡友善 #成大醫療團隊 #醫病故事 #溫暖醫療 #醫療科普 #聽見愛 #聽力退化 #健康老化 #重聲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