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左起:成大醫院癌症中心顏家瑞主任、成大醫院林鵬展副院長、成大醫院李經維院長、國民健康署沈靜芬署長、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鄭兆能董事、台南市重症兒童關懷協會蔡雅惠理事長
記者 范繼如 / 台南報導
每年九月是「國際兒童癌症關懷月」,這個月份提醒我們:即使兒童癌症的發生率近年略有下降,對小小病童與他們的家庭而言,治療過程仍是一場漫長且艱辛的考驗。如何讓孩子在醫療之外,依舊擁有完整的發展、溫暖的陪伴與堅定的支持,成為醫療與社會共同的使命。
早期診斷,帶來更多治癒契機
依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我國0至19歲兒童的新發癌症人數為562人,相較十年前已有下降趨勢。雖然癌症仍是兒少的第四大死因,但與成人相比,兒童癌症的治癒率更高,五年存活率約有八成。若能透過早期診斷,並結合家庭與社會的全方位支持,孩子們康復的希望將更加穩固。
以家庭為核心的全方位照護
癌症對孩子而言,不只是疾病,更是影響身心成長的重要挑戰。國民健康署因此推動「以癌友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模式,串聯醫院、地方政府、學校與民間團體,從確診、治療、返家到重返校園,每個階段都能獲得陪伴與支持。
成大醫院李經維院長指出,他們採取「家庭會議」方式,在診斷初期便與家屬共同討論治療與資源需求,每三個月再進行一次評估,確保家庭在照顧路上不會孤單。當病童治療穩定後,醫院更會召開「返校照護會議」,邀請校方一同參與,討論孩子返校後的適應與需求,幫助孩子重回課堂,回到同儕身邊,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真實故事:從淚水到希望
「這是一場需要全家人一起打的仗。」台南市重症兒童關懷協會理事長 蔡雅惠 分享,女兒在童年時期被診斷出癌症,這段旅程長達15年,過程中充滿無數次治療、副作用與心理的煎熬。她坦言,曾經無助到以為前方沒有光亮,但因為有醫療團隊的守護,以及家人、社會的支持,女兒一步步走過來,如今已經健康長大。
蔡雅惠說,若沒有家庭的凝聚與外界的協助,她們很難撐過那段漫長的歲月。也因此,她更加堅信「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模式,並希望將自己的經歷化為力量,幫助更多正在面對挑戰的癌童家庭。
與社會一起,築起希望的網絡
兒童癌症的照護不僅需要醫療的專業,也需要社會的溫暖。跨領域的協作,讓家庭在困難時刻不再孤軍奮戰。從醫療院所到學校、從政府到社區,每一份支持都像是一雙手,接住病童與家庭跌宕的心。
國民健康署署長沈靜芬強調,期盼每個癌童與家庭都能在社會的愛心中獲得力量,走過治療的艱辛歷程,迎向康復與希望的未來。
癌症雖然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但當家庭、醫療與社會攜手同行,就能為孩子鋪設一條溫暖的康復之路。這條路上,有眼淚、有勇氣,更有滿滿的愛與希望。
#兒童癌症 #癌症關懷 #家庭照護 #以家庭為中心 #醫療照護 #醫病關係 #成大醫院 #國民健康署 #愛與希望 #小小勇士 #社會支持 #心理照護 #返校適應 #跨專業團隊 #全方位照護 #早期診斷 #五年存活率 #醫療合作 #教育支持 #希望同行 #生命故事 #台灣醫療 #孩子的希望 #康復之路 #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