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范繼如 /台南報導
在人生的長路上,有人追逐名利,有人尋求真理。對國際瑜珈師潘智航而言,信仰與修行不只是靜坐與冥想的形式,而是一場「讓心不缺氧」的生命旅程。
這趟旅程始於一個信念──和平與慈悲能跨越宗教與國界。今年,他隨中華國際供佛齋僧功德會遠赴印度達蘭薩拉,親見達賴法王。那是他多年修行以來最深刻的一次啟示。
潘智航回憶,功德會成立逾三十年,長期推動佛法教育與慈善事業,這次由台灣信眾共同籌辦的朝聖活動,將長年積聚的供養與善願,獻給象徵慈悲與非暴力精神的達賴法王。
「能親見法王,真的是一生一次的殊勝因緣。」他語帶敬意地說。那天,法王微笑著以藏語問候「扎西德勒」,意為「吉祥如意」。短短一語,卻讓他感受到跨越語言與宗教的溫度──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善念共振。
談起這趟心靈之旅,他笑著說:「很多人以為見法王很難,其實比想像中容易。」
只要透過正式宗教團體或基金會申請,一般人都有機會參加。
他也打趣提到,許多人擔心高山反應,「但達蘭薩拉海拔只有一千五百公尺,空氣很好、氣候溫和。」隨即語帶哲思地補上一句:「有信仰的人生不缺氧,沒信仰的人遇到困難就容易喘不過氣。」這句話引來全場會心的笑聲,也點出他修行的體悟──信仰,是支持人走過人生風浪的氧氣。
當被問到旅途中最大的挑戰,他沉思片刻,緩緩回答:「最大的困難,不是路途,而是自己。」
他說,許多人初學佛法時,從祈福、求願開始;但真正的修行,是從「心」的轉化出發,進入「明心見性」的階段,最後實踐「行菩薩道」。
「達賴法王在開示中提到『菩提心』的重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我們看到別人受苦而願意伸出援手,那一念慈悲,就是修行的起點。」
他特別提及法王1959年流亡印度後,從失去國土到重建信仰中心的歷程,「那份將心比心的精神,正是佛心的實踐。」
他也笑著分享一段動人的語言緣起。
相傳唐朝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松贊干布時,因語言不通,只能用唐朝官語河洛話(音似台語) 問候「這是哪裡?」音轉為「扎西德勒」,後來成了西藏人民沿用至今的祝福語。
「這句話不只是問候,更是一種文化融合的象徵。」他說,「它提醒我,真正的和平,不是沒有爭執,而是願意理解與包容的開始。」
與法王的會晤雖短,卻成了他人生中最長的一刻。
法王在開示中談及兩個重點──「因果與輪迴」與「發菩提心」。
「他提醒我們,修行不是為了個人的解脫,而是為了讓更多眾生離苦得樂。」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佛法不是遙遠的哲理,而是最貼近生活的實踐:在善念與行動之間,找到自己的修行之道。
此行他也結識了大司徒仁波切,「他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微笑。」
當信眾問「現代人學佛會不會越來越少?」時,仁波切笑著回答:「手機打開就能找到佛法,甚至AI也能教你怎麼成佛,但問題是──你做得到嗎?」
這句話讓潘智航深受震撼。「原來佛法不是逃避現實,而是最積極的生活智慧。它教我們以出世的心,行入世的道。」
「達賴法王說過,愛好和平沒有宗教的界限。」潘智航語氣平靜卻堅定。
他指出,法王不僅弘揚佛法,也與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交流,甚至資助照顧麻風病患的修女團體。
「宗教可以不同,但慈悲是共通語言。愛與包容,是每一個人共同的責任。」
採訪尾聲,潘智航望向遠方,語氣柔和而堅定。
「佛法不只是寺廟裡的經文,而是生活的智慧。只要願意以善念對待世界,不論信仰佛、道、儒或其他宗教,本質都在教人學會慈悲與智慧。」
他微微一笑,說出那句被他重複思索多次的話——
「人生有信仰,就不缺氧。這趟旅程,讓我再次相信,和平與慈悲,是世界最有力量的語言。」
#信仰讓人生不缺氧 #潘智航 #達賴法王 #達蘭薩拉 #朝聖之旅 #佛法智慧 #菩提心 #和平啟示 #慈悲之路 #修行不在山高 #瑜珈師的心靈旅程 #宗教無界和平有愛 #人生氧氣 #心靈成長 #慈悲與智慧 #善念循環 #佛心在人間 #活出慈悲 #台灣信仰故事 #心靈能量 #修行日常 #靜心生活 #和平語言 #扎西德勒 #阿勃勒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