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台南報導
《搶救雷恩大兵》是一部讓人無法輕易轉身離去的電影。片頭那場諾曼第登陸,血與海浪交織的畫面,不只是戰爭場景的再現,而是人類文明一次又一次跌倒在同樣的泥淖裡的證明。那種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仿佛跨越時空,如今正迴盪在烏克蘭東部的廢墟與加薩的街頭。
雷恩大兵的拯救行動,本身就帶有荒謬性:為了救一人,犧牲一隊人。這種「值得嗎?」的質疑,至今仍懸掛在戰爭的上空。烏俄戰爭裡,每一個失去家園的平民、每一個倒下的士兵,難道不是另一個「雷恩」?只是沒有攝影機為他們留下鏡頭,沒有劇情賦予他們的死亡意義。
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過:「戰爭是一切之父。」然而,我們真的要承認戰爭是命運的必然嗎?康德在《永久和平論》中卻提醒:「戰爭不僅是人類的災難,更是理性的恥辱。」從諾曼第到頓巴斯,從越南到中東,歷史不斷讓我們看見理性如何在血泊裡被踐踏。
電影中,米勒上尉在臨死前告訴雷恩:「活下去,值得我們為你付出的一切。」這句話是命令,也是詛咒。因為一個人的生命,被無數犧牲包裹後,變得沉重而難以承受。這讓人想起尼采的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幾乎可以忍受任何『如何活』。」但當我們放眼今日的戰爭,那些逃難的平民、失去孩子的母親,他們的「為什麼」在哪裡?
《搶救雷恩大兵》用好萊塢最真實的技術,拍出最血腥的假象;但現實中的戰爭,卻是最荒謬的真實。當我們刷著手機,看著烏克蘭無人機空拍下的斷垣殘壁,或加薩孩童在廢墟裡呼喊母親,誰還能說戰爭只是「別人的事」?
加繆在《反抗者》裡說過:「在一個荒謬的世界裡,唯一真正的哲學問題,就是要不要選擇自殺。」戰爭恰恰相反,它不是個人的自殺,而是國家對人民的集體自殺。
從雷恩到烏克蘭,每一個戰爭的故事,都是人類文明未完成的悼詞。電影結束時,觀眾或許會鬆一口氣,因為那是「二戰」的故事,已經過去;然而新聞裡的戰爭,卻沒有字幕提醒「劇終」。
哲學家齊克果曾寫道:「人生只能向後理解,卻要向前生活。」看完《搶救雷恩大兵》,我們也只能用眼淚理解過去的殘酷,卻還要帶著恐懼向未來走去。問題是,我們是否還要一遍又一遍,把下一個「雷恩」推向戰場?
#搶救雷恩大兵 #烏俄戰爭 #加薩戰火 #反戰 #和平 #人性 #哲學思考 #康德 #加繆 #尼采 #戰爭與和平 #戰爭荒謬 #戰場真實 #歷史的迴聲 #人類文明 #戰爭反思 #無名英雄 #戰爭恥辱 #自由與犧牲 #戰爭代價 #戰爭的幻象 #新聞副刊 #觀後感 #犀利評論 #拒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