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台南報導
在電影史上,有些作品並非以劇情取勝,也不是以技術炫目,而是以情感的原力打進我們的心。《Nell》大地的女兒 就是這樣一部被時代低估,但依然值得被重看、被傾聽的電影。
由麥可·艾普特(Michael Apted)執導、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主演的《Nell》(1994),改編自戲劇《Idioglossia》,佛斯特憑此片榮獲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女主角,並獲得她第四次奧斯卡提名。
她飾演 Nell,一位從小與母親及失語的雙胞胎姊妹一同在山林深處生活的女子。母親死後,她獨自生活,說著外人聽不懂的語言——那是混雜童年誤解、病後口音與自創語彙的私密密碼。
這樣的角色,不僅極度挑戰演技,更挑戰觀眾的理解與同理心。
故事從一名醫生(連恩·尼遜 飾)與心理學家發現 Nell 展開,他們想要「幫助」她融入社會,但同時也開始質疑:
到底是誰比較需要救贖?是 Nell,還是我們這個看似正常卻早已迷失的文明世界?
電影沒有過多衝突橋段,也沒有商業大片常見的高潮轉折,卻在每一幀畫面、每一場靜默中滲出原始人性的張力。像是在觀眾耳邊低語:
「你還記得,你是怎麼長大的嗎?」
在《沉默的羔羊》裡,我們看到佛斯特的冷靜與堅毅;但在《Nell》裡,她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社會框架、沒有語言規則的「自然人」。
她創造出獨特的 Nell 語,忽高忽低、忽快忽慢,不是刻意表演,而是像真的有一種不被理解的語言在她體內奔流。
她不是「演」這個角色,而是「成為」她。每一次她跳舞、尖叫、哭泣,都像在為我們提醒——真正的情緒,不需要翻譯。
看這部片的時候,我常常不是在「看電影」,而像是被拉進一個完全靜默的空間,那裡沒有手機,沒有喧囂,只有 Nell 和自然,還有我自己的呼吸聲。
她的孤單讓我難過,但她的自由讓我羨慕。
特別是那一場在法庭上,她鼓起勇氣用自己的語言訴說想法的場景,雖然旁人聽不懂,但我卻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情緒——
那是一種渴望被理解的吶喊。
而我開始反思:我們這些說著「正常語言」的人,是否真的懂得溝通?我們在城市裡擁擠地活著,卻越來越聽不見彼此的心。
電影最終給我一個巨大的擁抱,那不是故事的結局,而是 Nell 對「理解」的回應。她不是不想與人連結,只是我們太急著把她「變成我們」而忘了,我們也可以試著「走進她」。
她用跳舞代替說話,用眼神代替句點,用大自然代替文明規則。我想,這部電影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如果你真的想認識一個人,就得先學會安靜下來。
“You have to listen, listen real close. You hear her in the trees, the wind. That’s Nell.”
(「你要仔細聽,聽得非常近。你會在樹裡、在風裡聽見她,那就是 Nell。」)
在如今資訊爆炸、語言泛濫的世界,《Nell》像是一記回聲,提醒我們——真正的理解,來自於「願意去懂」。
這是一部會讓你慢下來、靜下來,重新審視「正常」與「文明」定義的電影。看完後你可能不會大哭,但你會靜靜流淚,然後帶著一點點更柔軟的心離開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