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俠客行》在金庸的作品裡,有點「冷門卻耐嚼」。沒有「射鵰三部曲」的磅礴史詩,也不像《笑傲江湖》那樣有大場面,而是一個關於「誰是真,誰是假」的荒誕寓言。年輕人看它,或許覺得是江湖奇遇;中年人再讀,卻讀出「身份、認同與人心」的難題。
主角石破天,不是出身豪門,也不是高人弟子,只是被人耍著玩的「傻小子」。結果這個傻小子誤打誤撞,學到天下第一武功,還被當成「大俠」。
放到現代台灣,他就是社會裡常見的「素人」:沒背景、沒學歷,卻因某個機會突然被推上檯面。中年人最懂:這種「突如其來的機會」,有時是幸運,有時卻是被迫的責任。
《俠客行》裡最大的懸念,就是「誰是真石破天、誰是假石破天」。這其實是一場人性的考驗:當社會只看表象,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相信你是誰」。
這跟我們的日常何其相似?職場上,有人靠實力,有人靠人設;政壇裡,有人講政策,有人靠表演。中年人看得清楚:世道常常不是比真本事,而是比「誰能演」。
「俠客島」本該是武林朝聖之地,卻成了權力角力的舞台。石破天雖然心地單純,卻被捲入無數算計。金庸用這段荒謬告訴我們:俠義與現實之間,永遠存在落差。
中年人感觸特別深:年輕時相信公平,長大後才知道「公平」只是眾人各自解讀的樣子。
年輕人看石破天:啊!真誠終究會被善待。
中年人看石破天:啊?真誠只會被利用,幸好他傻得徹底。
金庸的高明在於,他寫的不是「爽文大俠」,而是「小人物的困惑」: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是石破天,在身份混亂、善惡不明的世界裡,努力尋找「自己究竟是誰」。
如果石破天活在今天,他大概會是「被鄉民誤捧成網紅的素人」。
假石破天?大概會出現在選舉造勢場合,口號喊得震天響,結果政見空洞。
至於「俠客島」,放到現代就像某些「夢幻新創」或「國際會議」:號稱解決世界問題,實際上大家在裡面暗暗角力。
《俠客行》不像其他金庸小說有那麼多英雄氣概,它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小人物的無力、社會的虛假、人性的荒謬。讀到最後,你會發現「大俠」其實不是主角,而是我們內心對「真與善」的一份渴望。
江湖很吵,人生很亂。中年人看《俠客行》,會笑,但笑裡帶淚。因為我們都懂:
人生最難的功夫,不是天下第一,而是「在真假混亂中,還能不丟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