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
金庸的《鹿鼎記》,常被說是最不像武俠的武俠小說。沒有豪氣干雲的大俠出場,反而讓一個出身妓院、滿嘴俏皮話的韋小寶當主角。年輕時讀,只覺得痛快:升官發財、七個老婆、玩轉朝廷。可等到中年再讀,卻忽然覺得心頭發酸——原來這根本不是武俠,而是一部「凡人求生術」的教戰手冊。
韋小寶不會武功,但靠嘴皮子與厚臉皮,從市井小混混混到大清一品大員。放到台灣現代社會,他就是那種「PPT做得很爛,但老闆就是喜歡帶出席」的人,或是政壇裡「一句哏就能衝上版頭」的立委。看似油條,卻總能活得自在。這也是中年人最懂的現實:生存,不全靠專業,而是靠「察言觀色+臨場反應」。
很多人說韋小寶「妻妾成群」是爽文設定,但中年人再看,會覺得這七個女子更像人生七種拉扯的隱喻:
有的是責任型——提醒你別忘義氣。
有的是挑戰型——逼你面對成長。
有的是舒壓型——陪你胡鬧放鬆。
有的是理想型——遙不可及卻捨不得放。
我們或許沒有七個老婆,但誰沒有七種掙扎?責任與夢想、義氣與利益、現實與自由……韋小寶的「花心」其實就是人心的多欲。
《鹿鼎記》裡的打鬥場面少得可憐,真正的主戰場是人情世故。天地會與滿清、康熙與反清義士,全部交織成一張權力網。韋小寶能遊刃有餘,靠的不是武功,而是人際手腕。這不就是我們每天的新聞嗎?
政壇喊「清廉」,轉頭利益分贓;企業說「同仁一家」,背後人人算計。金庸用小說提醒我們:江湖最難的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人」。
《鹿鼎記》常被看作荒誕喜劇:主角不正經、情節荒唐。但中年人讀到最後,反而笑裡帶淚。因為現實裡,我們都曾像韋小寶一樣,被推著走入一場又一場荒謬的遊戲:不一定喜歡,卻必須演下去。小說沒有寫給大俠的壯烈,而是留給小人物的妥協與掙扎。
如果韋小寶活在今天,他大概會開 Podcast 爆料「朝廷秘辛」,外加 YouTube Vlog 記錄「七妻共居日常」。康熙會在臉書上發「#朕知道了」,引爆萬人按讚。七個老婆則會創立一個新創公司,口號是:「一個男人的錯誤,我們七個一起糾正。」
《鹿鼎記》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俠,而是教你如何「帶著缺點還能活下來」。韋小寶不是完美英雄,卻最像我們:市井、小聰明、怕死、愛鬧,但也懂得在亂世裡守義、講情。
江湖很吵,人生很亂。年輕人讀韋小寶,覺得熱鬧;中年人再讀,卻看見自己的影子。因為我們都懂:
人生就是一場混局,能全身而退,就是最大的武功。
#鹿鼎記 #金庸 #讀書心得 #韋小寶 #小人物生存術 #江湖就是社會 #七個老婆七種拉扯 #人性觀照 #中年共鳴 #笑中帶淚 #俠之大者 #酸民文化 #人生修羅場 #職場江湖 #自由的真意 #荒謬的真實 #阿勃勒新聞雲 #TainanUnveiled #武俠精神 #現實縮影 #人生混局 #全身而退才是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