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照片 國家文化資料庫
有人說,台灣的經濟奇蹟,是一群沒有神話的現代神話。而在這個故事裡,李國鼎是那位默默構築藍圖的工程師。他不是企業家,卻規劃出整個國家的產業藍圖;他不是科學家,卻讓科技成為台灣的靈魂。
1950年代,台灣仍仰賴美援。李國鼎擔任「美援運用委員會」要職時,推動《獎勵投資條例》,鼓勵華僑與外資投資,讓資金開始在島內流動。他深知光靠援助無法永續,於是設立「加工出口區」,讓「賺外匯」與「創就業」成為工業化的起點。這一步,為後來的電子、半導體、製造業奠下了基礎。
他說過一句話:「要富國,先要富腦。」這句話在當時顯得突兀,卻預示了未來。
1980年代,李國鼎開始布局科技轉型。他推動《科學技術發展方案》,選定八大重點領域:能源、自動化、材料、資訊、生物科技、光電、食品科技與肝炎防治。這些名詞,在當年是冷僻的名詞,卻成為往後幾十年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支柱。
他更主導設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吸引全球人才與資金,開啟了「矽島」時代。若孫運璿是工程師的國家建設者,那李國鼎就是科技政策的造夢者。
身為財政部長,他常被稱為「決策者的高貴靈魂」。他要求部屬不宴請、不收禮、不延宕。許多人說,他的決策風格「冷靜得像數學公式」,但那份理性讓政策得以被信任、被執行。
李國鼎從未將政治視為權力的舞台,而是治理的工具。他留給後代的,不只是政策,更是一種思考模式:以理性為準,以誠信為基。
政治家與政客的差別,在於「為誰而做」。政客為選票;政治家為歷史。李國鼎選擇後者。他用一生證明,政策不是口號,而是一種信念。當今日台灣站在科技島的浪尖,人們仍能從新竹科學園區的燈火裡,看見那位老先生的影子。
#向真正的政治家致敬 #科技島的靈魂 #理性治理 #李國鼎 #經濟奇蹟的幕後推手 #矽島之父 #從美援到自立 #知識就是力量 #富國先富腦 #科技政策奠基者 #新竹科學園區 #台灣經濟史 #政治家的風骨 #清廉典範 #國家藍圖設計師 #理性與誠信 #台灣奇蹟 #無名英雄 #政策的靈魂 #遠見政治 #不為權力而為人民 #現代神話 #經濟重建者 #歷史的選擇 #我們的科技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