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由明式圈椅演變而來佛椅,椅頭常見有如意頭與龍頭。
記者 林賢雲 / 台南報導。照片 觀旅局張耘書提供
在臺南的文化脈絡中,有些職人將一生傾注於木工細節,打造出能肩負信仰重量的神轎。「永川大轎」便是其中的代表。這門工藝自第一代創始人王永川(1932–2020)開始,至今已傳承三代,不僅保存了傳統榫卯木作技術,更在設計與藝術性上不斷創新,成為臺灣神轎工藝的一面旗幟。
永川大轎第二代王政雄(圖中),與第三代王襄(圖右)與王延(圖左)兄弟。
匠人精神,代代相傳
王永川早年從父親王西海習得小木作,憑著不懈鑽研與巧思,發展出獨特的神轎製作技術。他的作品外觀精美,結構嚴謹,成為工藝界的標竿。因為作品質量俱佳,「永川工藝社」出品遍布全臺,也使得許多後來的神轎師傅皆承襲自永川門下。
如今,王永川的子孫們接續這份使命,第二代王政雄掌舵,第三代王延、王襄投入製作,讓工坊依舊保持活力,並走出新的路線。
木作與榫卯技法,是永川大轎的特色之一
榫卯之道,細膩精算
永川大轎的一大特色,是全然依靠榫卯結構,不以釘合。這要求從選材便嚴格把關,依木材軟硬度決定刨削方式與角度,還必須精準計算比例,才能使結構緊密無隙。
這樣的工藝,不僅讓神轎堅固耐用,更降低重心,使得遶境時扛抬省力而不易晃動。多年來,也逐漸形成屬於臺南的獨特形制:
文轎 ——骨架秀氣,龍柱、匾額、吊筒與各式窗花完整呈現,雕工細緻如廟宇縮影,典雅精巧。
武轎 ——四方無頂,結構大器,雕花氣勢雄渾,展現威嚴。
此外,佛椅、案桌、薦盒等器物也在工坊一一成形,線條流暢、稜角分明,展現工匠細膩心思。
寬敞明亮的展示間,可供參觀亦可作為教學空間,宛若小型博物館。
展示與創新,傳統新生
2022年,永川工藝社搬至安南區新址,空間更為寬敞,設有專區展示各式神轎構件、木雕與工具,並提供學習體驗,讓大眾能近距離接觸榫卯工藝的奧妙。
第三代王延不僅承襲祖父的技藝,也融入現代設計觀念,讓作品更具藝術感與時尚感。他更透過網路行銷,把永川大轎推向國際視野,讓傳統工藝不僅是廟會與宗教文化的載體,更是一種藝術品的存在。
經典與未來
即使是王永川早年的作品,至今依然不顯陳舊,反而更顯經典。這也正是榫卯工藝的魅力所在:不依賴時間潮流,而是以精準與細膩凝固下來的永恆之美。
在每一次木頭的契合之間,承載的不是冰冷結構,而是三代匠心的堅持與文化的深情。永川大轎,讓人看見臺灣工藝如何在世代交替中,依然熠熠生輝。
#永川大轎 #榫卯工藝 #臺南職人 #神轎文化 #木作之美 #臺南工藝 #匠心傳承 #信仰文化 #職人精神 #臺灣工藝 #藝術職人 #木工藝術 #文化傳承 #臺南故事 #工藝之魂 #職人美學 #臺灣信仰 #神轎藝術 #榫卯智慧 #手作精神 #木頭會呼吸 #臺南工藝地圖 #百年工藝 #文化永續 #匠心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