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勃勒樹下總是生機勃勃,許多快樂的故事在這裡悄然發生。
記者 林賢雲/ 台南報導
在總爺藝文中心紅樓C展間,一幅跨越時空的「臺南鳥瞰圖」正靜靜展開。來自日本的藝術家西垣肇也樹(Hayaki Nishigaki),用四十五日的行走、呼吸與凝視,將府城的山川、街巷、鬼神與記憶,編織成一幅足以對話九十年前影像的鉅作。
靈感起點,來自日治時期兩位畫家的筆觸——伊東哲於1930年以絲絹繪製的《嘉南大圳工事圖》,與金子常光於1935年出版的《臺灣鳥瞰圖》。西垣試圖在自己的時代,向前輩遞出一封遲來的回信:以雙腳丈量府城的街口,以眼睛與心記錄下那些仍在呼吸的歷史。
1985年生於日本兵庫縣的西垣,畢業於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碩士課程,長年在金箔、水墨與當代議題之間遊走,曾遠赴卡達、紐約、香港駐村創作。此次經友人引介,從374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參與2025年臺南國際藝術進駐計畫,將自己投入府城盛夏的風、光與颱風之中。
在臺南歷史作家謝金魚的引領下,他探訪興濟宮、集福宮,與廟埕香煙相遇,也與地方信仰的細節對話。宣紙吸納水與墨的同時,也吸納了城裡流動的故事——陳守娘、林投姐的身影在畫中悄然現形,如同歷史的低語,以女性之姿折射城市的記憶與糾葛。而一頭化身溪流的哥吉拉,則是他對自然與科技失衡的寓言。
丹娜絲颱風橫掃臺南的日子,他與麻豆十位居民共構「妖怪角色」,讓地方的想像力滲進作品肌理。終於,一幅長達五公尺的《We are probably in Tainan - 「鳥瞰圖」》完成了——其中不僅有玉山、阿里山的脊梁,也有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的水脈,在紙上流轉。
文化局形容,西垣的創作如同一次橫跨時空、文化與記憶的對話,既延續日治時期藝術家紀錄土地的脈絡,又以當代視角賦予老城嶄新意義。展覽空間紅樓C展間,本身是一棟日式木構與紅磚交織的老屋,古樸的氣息與西垣細膩的筆觸相映成趣。
展期自即日起至115年1月11日,免費入場。走進紅樓,也許你會在那幅紙上風景中,看見屬於臺南的風神、水脈與人情,正靜靜向你凝視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