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愛的媽拉松】
母親節是個感恩的節日,透過愛的媽拉松-母親節系列活動,觀察、了解與感謝媽媽或主要照顧者。
結合圖書館閱讀主題書展,推薦與母親主題相關書籍與繪本已及讀本故事。更結合本校雙語課程,讓外語老師帶著孩子用英文寫上對媽媽的感謝,學習不同文化的母親節故事。
與孩子約定一起幫媽媽做家事體會母親的辛勞,帶著孩子製作卡片、花束、錄製影片、表達對母親的感謝,在感恩的日子對媽媽或主要照顧者說聲"我愛你"。
瑪鋉盛宴
結合校本課程,將夢想農田種出的作物設計餐單,以感恩社區居民提供土地的心意製作菜餚、附上小卡,將學生的汗水、成果與關懷送至社區長者手中。
在瑪鋉盛宴的活動中,我們邀請到家長及居民一起來到學校,跟著孩子一起從洗菜、備料、煎、煮、炒等步驟,動手將自己栽種的作物至做成美味佳餚,讓家庭的關係能夠隨著一起動手做而增加感情;另一方面將製作好的盛宴便當,親手交給社區耆老以及弱勢,實現代間教育的關懷。
兒童節闖關活動- 閩南語闖關
本校位處偏鄉,在社區擔負起社會責任,辦理松年大學歌唱班照顧長輩,邀請阿公阿罵到學校一起唱歌同樂。而兒童節活動也不忘與阿公阿罵互動,結合本土語的課程設計關卡,向阿公阿罵請教各種閩南語的用法。小朋友以恭敬的態度向社區長者演示閩南語,在充滿歡樂氣氛的兒童節,挑戰閩南語關卡,以及如何和長者互動,讓遊戲活動也富有教育價值。
張燈結綵賀新春
在農曆年歲末,家家戶戶都會貼上春聯慶祝新年。本校結合百年校慶的宣傳活動,帶著小朋友邀請社區居民長輩參加百年校慶活動,也製作春聯送給社區住家。
小朋友專心的將自己最喜歡的圖案,描製於複寫紙上,再透過版刷的方式印製了獨一無二的虎年春聯,包含著學生滿滿的祝福。
將春聯親手送給社區居民、幼兒園小朋友更送上歡慶舞蹈,向阿公阿嬤獻上新年的祝福,而社區居民也回報最幸福的笑容給小朋友。
家長日
在每學期辦理的家長日中宣導十二年國教內涵,以及本校課程主軸與活動介紹,深獲得家長的認同。與家長一起討論如何陪伴孩子學習、成長,並提供家長策略。親師合作共同推動家庭教育,使得學校的教育理念與關懷能夠延續到孩子的家庭教育,讓家長在參與孩子成長的路上更順利。
父母是孩子的情緒教練
家長是否常常不瞭解小朋友為什麼生氣呢?在本次講座中邀請到專家鄭惠文講師,讓家長認識到父母是孩子的情緒教練。在家庭中,孩子會看著父母的言行然後學習與模仿,父母如何表達、管理情緒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示範,能一步一步養成孩子對情緒的認知、覺察,進而控制情緒、管理情緒、並且能夠適當的表達。
世代傳遞愛-代間教育講座
每個人身上都有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在家裡可能身兼父母與子女身份。而在不同角色變換的同時,你是否承受了超出自己想像的壓力呢?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間世代該如何成為三明治中的靈魂夾心呢?
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有更健康的身體、更穩定的情緒去照顧好長輩以及子女,讓我們跟著講師學習如何沉澱思緒、靜下心田、保持正念、並且藉由了解睡眠周期來獲得良好的睡眠品質。
要跟孩子怎麼溝通 -我的孩子在想什麼?
愛你在心口難開,純樸又保守的台灣父母常常用指責與要求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關愛,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也缺乏表達愛的練習,親子之間的溝通愈趨僵化。
小朋友的表達方式常常出乎意料,父母要多點耐心與寬容去理解現在的孩子在想什麼,練習正確表達情感的言詞與方式,是為親子溝通橋梁的穩定基礎。
3C好幫手 科技不礙眼
隨著智慧世代的來臨,電子3C產品已經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因疫情,線上教學,學生使用3C產品的時間增加許多,家裡的3C使用規範勢必調整。藉由張月玲講師的引導、帶領下,父母重新了解與思考3C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後,並且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和孩子共同約定一起善用3C。
疫情下的親子關係親密相處
所帶來的衝突與陪伴
停課後,孩子在家線上學習,家人間相處的時間便更長了,家長也必須負擔起部分監督學生上課情形的責任,造成親子間衝突的事件更多,因此,認清親子關係的本質,以及在疫情下親子關係的改變,利用有效溝通方式,讓衝突變得有用,衝突過後,親子間關係更緊密、更了解彼此。
網路的美麗與哀愁
網路是個資訊寶庫,也是個充滿陷阱與危險的資訊叢林,讓孩子常常深陷其中而不自覺。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是兒少網路安全守護的前哨站,講師分享如何利用軟、硬體管理孩子的網路安全,並且具有正確的觀念使用網路工具,讓父母及時發現,避免孩子對於網路進行不正確的使用。
家庭暴力防治宣導
家庭暴力不僅僅只是物理上、身體上的傷害,更包括家庭成員間實施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威脅或其他侵害之行為。面對暴力行為,要充分了解它的樣態,對其有高度敏感度,才能去進一步了解如何面對、處理。讓孩子能夠認識到暴力的情況,並請孩子自我檢視在家中是否有曾遭受過類似的經驗,是本次宣導最重要的成果。
性別平等研習
生理的性別差異,不該成為個體被差異對待的理由,在學校,師生、同僚、同儕彼此互動容易有哪些性別刻板印象?在家庭裡又容易出現那些性別偏見與差別待遇呢?在家中有哪些性平議題會因為親職、子職而常常被忽略了呢?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理所當然也應該包含尊重性別之間的差異,別讓先天因性別產生的弱勢,引響了正常的社交與社會相處。經由互動與合作,形成互補以達雙贏。但在家庭中常常因為親職、子職的角色,而忽略性平的議題。藉由學校辦理的性平研習讓同仁們思考以及分享如何在性平以及親職之中取得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