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
有關珍珠奶茶的起源,有兩家臺灣茶飲業者宣稱自己是發明者,一是源自臺中的春水堂,另一是源自臺南的翰林茶館。
其起源有一說是春水堂商品部茶總監林秀慧於1985年尚為一般店員時,嘗試將粉圓加入奶茶中,成為朋友間的特調私房茶,起初是與熟客分享,後來因為頗受好評,便於1987年正式推出為店內商品。而圓潤具光澤的黑粉圓滾動於奶茶中酷似一粒粒的黑色珍珠,故以「珍珠奶茶」定名,至今成為臺灣國飲。
另一說是由翰林茶館老闆涂宗和於1986年在鴨母寮市場看到小販賣的白色粉圓得到靈感,將買回煮熟的粉圓加入奶茶裡試做,發現口感甚佳,因而發明出第一杯珍珠奶茶,因白色粉圓晶瑩剔透如珍珠而命名「珍珠奶茶」,之後粉圓加上黑糖才改為黑色今貌;現在門市仍可買到黑、白珍珠兩種茶飲。
漢堡
堡由兩片麵包夾上肉排而製成。1901年,由丹麥移民路易斯·拉森峰在康乃狄克州紐黑文市的路易斯餐廳發明。[對手查理·納格林、弗蘭克與查理·門徹思、奧斯卡·韋伯·比爾比、弗萊徹·大衛都聲稱自己才是原創。「白城堡」餐廳根據奧托·考斯的消息將漢堡追溯至德國漢堡。然而,在1904年的聖路易博覽會上,《紐約論壇報》將漢堡報道為「路邊小販的創作」時[5],原創者的爭議就沒了完。根據《ABC新聞》的總結,「其中一個問題是漢堡包缺乏成文歷史。另一個問題是在博覽會後漢堡變得十分流行,從一個小販那裡一夜成名。它很可能是由來自國家不同地區的多人智慧的結晶。」
小籠包
小籠饅頭的歷史可上溯自北宋,現在的河南開封為當年的首都汴京,至今仍流行「灌湯包」。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將中原的麵食飲食習慣一併帶到南方,逐漸本地化發展的小籠包亦因此開始成為江浙一帶的代表性食物,尤以清同治年間後,在今常州、無錫一帶出現了現代形式的小籠饅頭。
馬卡龍
馬卡龍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的修道院,當時有位名為Carmelie的修女為了替代葷食,而製作這種由杏仁粉製成的甜點,另外又稱為修女的馬卡龍,直到1533年佛羅倫斯公國公主凱薩琳·德·麥地奇與法蘭西王國國王亨利二世(King Henry II)結婚後,公主的隨從、僕人和廚師也陪嫁到法國,把義大利飲食文化和食譜一併帶到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