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分別辦理的「臺北國際賞鳥博覽會」、「鬧熱關渡節」、「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三個大型活動整合而成的「2020 關渡 x 鳥 x 藝術」關渡三節,將於10月17日至12月31日在關渡地區熱鬧登場。2020年特以「來去關渡共生活」為主題,運用藝術結合自然保育,倡導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理念,注入活力與生命力,敬邀各界民眾,一同前來關渡共享美好新生活。
臺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亦於活動中參與擺攤-「鯨生鯨事 游你游我」,除帶來藍鯨的科普小知識及三D立體紙雕創作,更在現場推展中心業務並與社區民眾近距離接觸,宣導海洋教育理念。
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設置的「馬明潭展場」昨天正式啟用,學生透過虛擬互動,結合數位遊戲和環境教育知識,了解環境狀況,思考生態面臨的問題。例如展場中的「操舟體感裝置」,只要拿著槳、看著螢幕,就可以模擬划獨木舟。透過轉動手臂控制獨木舟的方向,學生還可以挑戰撿拾河川中的垃圾,划船時也要注意,不要嚇到白鷺鷥。學生都說,比電玩更好玩。
環教中心表示,新設置的馬明潭展場共有兩層樓,第一層以人工棲地馬明潭生態園區為原型,展場以樹叢、綠地為意象設計,還設有「自導式觸控導覽機」、「馬明潭風情主題互動牆」、「互動塗鴉牆」及「消滅外來種」體驗活動;展場二樓則以水域環境教育為發想,除展示空間外,另有「悠游景美溪」操舟體感裝置。下學期開始,歡迎各校免費申請到中心體驗。
永建國小學生昨天成為首批體驗者,學生吳沁璇、張良熙說,划虛擬獨木舟很有趣,還可了解河川面臨的環境問題;他們最喜歡「消滅外來種」,地板投影會出現的小花蔓澤蘭、福壽螺等外來種,必須透過腳踩來消滅,挑戰成功後,就會出現臺北樹蛙、白鼻心等可愛動物,好玩又有意義。
臺北市北投國小六年級學生發起「聽海『塑』苦」實踐計畫,將關懷環境的心化成淨灘的實際行動,還把撿到的海廢物改造成藝術品,放在校園內;並將實踐過程拍攝成紀錄片,上傳網路平臺,提醒大家環境危機與環保的重要。日前參與計畫的學生透過簡報,與學弟學妹分享所見所聞,呼籲大家少用塑膠製品。
校方表示,學生在社會科教師陳忻岱、導師王瑞虹引導下,一個學期以來,前往新北市龍洞、老梅石槽、基隆和平島等地淨灘,更著裝下海浮潛,觀察海洋狀況;過程中,大家發現海灘的「塑膠」垃圾最多。
學生戴妘恩說,淨灘時,海邊有很多海蟑螂,有點害怕,但為了夾取石頭縫隙間的垃圾,還是要忍耐。學生林昕穎、許詠晴說,在海邊發現一個巨大的黑色保麗龍,大家戲稱是「豬血糕」,很難想像海邊會出現這麼大型的垃圾。學生吳銓恩感嘆,三個淨灘地點當中,和平島最髒,垃圾怎麼撿也撿不完。
來源:https://www.mdnkids.com/mobile/?Serial=116837&timecode=186K84054
「那天的天氣很好,我們拼命檢,雖然撿到了許多垃圾,但好像永遠都撿不完。」永安國小六年三班學生宋宇開記錄下全班一同到新北市貢寮金沙灣海濱公園淨灘的過程,他發現海攤上的垃圾大多是人為製造的,其中多數成分更是大自然無法分解的塑膠。透過此次的淨灘活動,他們體悟到環保應從日常生活中做起,愛護海洋就要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徐瑀辰與梁姵奇則寫下到關渡國小體驗獨木舟課程的過程,兩人各自擁有不同的心情。「在翻船時,我卻一點也感覺不到可怕,反而大家很享受落水那一瞬間的快感呢!」瑀辰十分享受翻船的快感,另一方面,姵奇則覺得划船很辛苦。「我覺得划獨木舟是一件很耗費體力的事,因為划槳時很耗力,而且如果坐久了腳麻又不能亂動,否則會翻船。」無論心情如何,兩人皆學到水上安全自救,收穫滿滿。
壹、特色
透過團隊活動、泳池行舟、淨灘實作,體驗人與他人及人與自然密不可分之關係,並體認互助合作之重要。
貳、目標
(一) 參與實踐性、啟發性、省思性之體驗學習活動,充實生命教育內涵。
(二) 結合服務學習、情感教育、體適能活動等方案,推展生命教育活動。
(三) 透過體驗與探索,培養美感素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之認知與生活實踐能力。
臺灣人愛吃海鮮,但你清楚這道海鮮佳餚的來源是否恰當、捕撈方式是否永續嗎?結合今年的國際教育月學習資源手冊-「城市大教室2.0──北北基探索趣」「宜居城市─海洋篇」,內湖高中的教師團隊帶領高一學生們探究海洋與環境永續議題,更走訪基隆和平島,讓學生實際接觸大自然,培養愛護地球、愛護生態的觀念。
抵達和平島公園的沙灘,內湖高中的師生們發現,原來海灘上除了漂流木,居然有滿地的保麗龍、瓶罐等垃圾!在細雨綿綿的天氣下,大家戴著手套、拿著夾子與垃圾袋,讓這片美麗海濱能夠暫時回到原初的樣貌。但唯有從源頭改變現狀,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量、做好回收分類,才能讓海灘上不再出現垃圾,建立永續的生活空間。
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362601647207337/posts/197785468234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