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隻海豚擱淺在新北市萬里區臺二線海域岸邊,經過各方緊急處理與評估後,在臺北市關渡國小設立緊急救護站,將受傷的條紋海豚進進學校進行後續的治療和照顧。
受傷的條紋海豚在多位志工護送下送進關渡國小,隨行的還有鯨豚專家和獸醫團隊等人,帶著專業醫療儀器陸續進駐。經過初步鑑定,這隻海豚為條紋海豚(Striped dolphin),除了外表傷痕累累外,尾部也有明顯的腫脹。虛弱的海豚此時已無法自行漂浮,都需依靠救護團隊攙扶保定,避免嗆水。接下來做些抽血、熱像儀等等更深入的檢查,但只要動作靠近海豚胸部附近時,海豚都表現出很不舒服的樣子,經超音波照射後發現,海豚不但胸骨骨折,甚至因胸骨穿刺,造成了肺部氣胸;消瘦的海豚或許是飢餓過久,也出現了脂肪肝的情況。
團隊共同討論下,海豚傷勢過為嚴重,救援行動持續下去也只徒增海豚痛楚,在動物福利考量下,決定進行人道處置,減少海豚苦痛。海豚也在隔天送往臺北市立動物園進行更詳盡的診斷及解剖,希望能了解更多的海豚傷勢及死因。
這是關渡國小第三次參與救援行動,就連小朋友對於鯨豚的認識也成長許多,從第一次的好奇興奮,到現在能體悟出:「雖然學校有海豚很酷,但還是希望牠們能健健康康的待在大海裡。」關渡國小表示,這是生命教育與環境教育最真實的教材,每一次的救援行動,都能激發更多對海洋保育的省思,也讓學生們能海洋環境與生物們盡一份心力。
臺北市海洋教育資資源中心教育之推展以培養學生對於海洋環境人文、與自然之關懷與尊重,長年以來對減塑行動不遺餘力,為了持續推動海洋教育的理想,戴佑安老師及王志宏先生特別選出海漂及沙灘最常見的寶特瓶瓶蓋,作為創作發想,以我國獨特的海洋環境為背景,在設計上將左側設計為臺灣海峽右側為太平洋,透過長輩的回憶設計為相框及現代人出國旅遊寄回的明信片設計出美麗的海洋意象,但背後卻蘊藏著塑膠危機。
此計劃獲得臺北市學生、關渡國小師生家長響李鄰居及海洋教師共同創作與支持,收集了4萬多個瓶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蠣經8個月完成了這2免頗具意義又獨特的「記憶的海洋」瓶蓋牆。
國家海洋研究院第一屆「夢想的海洋」全國兒童繪畫比賽成績日前揭曉,來自全國七百六十四所國小共四千四百多件參賽作品中,有五十四件獲獎。其中臺北市新生國小六年級學生劉彥伶奪得國小組高年級金牌,作品是〈在海邊一個小時〉。
劉彥伶說,她畫了一個「沙漏」代表時間,上面是被人類汙染的海洋,下面是健康快樂的海洋世界,強調海洋已生病,且離死亡不遠,可以搶救的時間所剩無幾。
來源:https://www.mdnkids.com/news/?Serial_NO=116796
由公共電視舉辦的「2020台灣國際兒童影展-小導演大夢想工作坊」於7月20日舉辦頒獎暨首映會,本屆「小導演大夢想–最佳動畫類影片獎」由力行國小《喜亮亮的奇蹟旅程》獲得。影片描述在充滿海洋廢棄物的沙灘上,一隻名叫亮亮的海龜被鳥抓走了!他的朋友「喜亮亮」為了救回亮亮,決定衝進深不見底的海洋,展開一段既危險又奇幻旅程。
評審指出:「動畫技法、美術及分鏡相當亮眼,音效跟多元媒材也富有想像力,在嚴肅探討海洋環境汙染的議題下,又不失娛樂觀賞性!」指導老師蔡松峰表示:「為了讓孩子更認識海洋、了解塑膠垃圾對海的影響,還特別先帶小導演團隊實際前往淨灘,希望這部從孩子的眼光所建構的小海龜冒險故事,可以在創作者或觀影者心中都留下一個環保概念的種子。」
《喜亮亮的奇蹟旅程》影片完整內容將於7月21日在公視+台灣國際兒童影展頻道上架,並在7月25日和8月1日上午10點於公視頻道播出。
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2357182251173801/photos/a.3360496124175737/3360496374175712/?type=3
壹、依據:臺北市108學年度推廣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計畫
貳、目標:
一、學生藉由體驗溪流與海洋的奧秘,進而喜愛溪流及海洋生物。
二、增進學生對溪流及海洋生物的知能與情感,進而養成其愛護溪流海洋等水資源及自然環境的習慣。
三、藉由親水走向愛海不畏水之無畏態度,並培養學生對生命、自然與環境之 尊重與關懷。
參、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肆、承辦單位:臺北市信義區興雅國小
伍、參加對象:臺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108學年度二至六年級在籍學生皆可免費報名 參加。
陸、辦理日期:108學年暑期(上午9點~下午4點30分)。
柒、辦理地點:興雅國小忠孝樓4F自然教室;坪林金溪露營山莊;海洋大學臨海生物實習場、模擬操船中心、海科館潮境公園
捌、報名方式:請於報名時間內109年6月25日(四)至109年7月1日
工作坊經由學習人類早期面對自然環境所製作的世界上第一艘獨木舟的工法(世界首艘Kayak由愛斯基摩人所發明),重新學習並體驗先民在面對水體(淡水或海洋)環境挑戰中所發展出來的智慧與工藝技術。工作坊結合海洋原始交通工具的「工藝操作」與「體驗學習」的過程,用工藝營的方式,讓教師跳脫傳統框架,以創新、舒緩的方式,由內而外地啟動教師對海洋初始之舟的學習與努力的動機,對水資源產生更緊密的連結,啟動對水環境教育的熱忱、發展更具有專業的水資源環境教育課程。
另臺南市每年於10月下旬辦理全國獨木舟錦標賽,為各界獨木舟運動愛好者及媒體所關注,本活動將視天候條件,邀請學員組隊以研習活動所造之獨木舟參賽,或航行太平洋清水斷崖海域、宜蘭冬山河等開放水域,擇一辦理。
參加對象:
(一)臺北市公私立國小教師及高年級學生
(二)臺北市各級國中、高中、大學之教師與學生
(三)臺北市國小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輔導員/教師及其學校學生學生
(四)臺北市海洋教育推動工作小組群組學校及本計畫協辦學校教師及該校高年級
(五)臺北市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輔導小組輔導員/教師及其學校學生
繼去年辦理海洋教育教學設計活動甄件之後,臺北市今年更以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的理念,辦理素養導向的海洋教育評量工作坊,邀請臺灣海洋教育發展中心的蔡良庭老師講座,為參與甄件活動的教師們增能。整個甄件活動,在金華國小曾校長的示範試題引導下,另外產出23 件優質的作品。經由兩位評審教授的評選結果,選出王郁軒老師的《神明淨港平安賜福》、卓家夙老師的《嘉南平原的鹽鄉風光》、柯孟昌老師的《用胸鰭滑翔的飛魚》、黃美月老師的《環島看海~跟著社會課本去旅行》、陳彥如老師的《小琉球海邊拾煙蒂,20 分鐘撿起4019 根》、及楊以欣老師的《海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的6 件優秀作品接受公開表揚。
臺北市弘道國中和澎湖縣鎮海國中透過城鄉共學計畫,讓都會區與偏鄉的孩子彼此交流互動,分享學習心得及生活歷程,兩個學校的行政與教師團隊也藉此建立了共同研習、備課及觀摩機制。
在去年的秋天,澎湖鎮海國中來訪,弘道國中分享了走讀臺北城課程及國際教育課程,並一同參加了童軍隔宿露營,多數鎮海同學都是第一次到臺北,這趟一星期的驚奇旅程,讓他們擁有滿滿的收穫。
鎮海國中王俞文同學分享了走讀台北城的心得,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中正紀念堂,要爬上主建築物的階梯有89層,這是代表蔣總統享年89歲。為了要證明是不是真的有89層,同學們還邊衝邊數,結果才84層,讓大家非常疑惑,最後才知道還有5層在要進入正廳的地方。至於臺北101的高速電低也讓王同學相當驚奇,從5樓到89樓觀景台竟然只需要37秒,還有高速電梯在上升時,電梯內會呈現星空的美感,相當地享受。
在今年的6月12到15日,弘道學生出發前往澎湖,在鎮海國中的帶領下,走讀澎湖,了解在地的歷史、人文與古蹟之美。另外還有立式槳板、滑浪風帆以及輕艇等海上活動,等著弘道同學來挑戰。
蘭州國中九年級單車成年禮的活動於6月12日圓滿完成。今年成年禮活動選在舊草嶺環狀線(石城觀景區)舉行,由蘭州國中出發至福隆舊草嶺環狀線,考驗同學的體力、毅力。這個「鐵馬隧道」結合了歷史、文化及海洋環境教育,讓學生可以體驗沿途漁村風貌。這片海洋公園,除遊憩功能外,環境守護是大家永續的使命,需要更多人一起攜手進行!
本次活動透過學校精心設計活動課程,除了配合教育局環保議題「單車成年禮、海洋環境教育」、「水域安全宣導」政策之外,學校規劃坐享騎乘特色課程,學生平時定期接受騎乘訓練,透過單車成年禮活動,讓同學在「體能、經驗、心智」等三方面達到成熟的境界。除了欣賞沿途美景之外,教導學生學會自行車安全常識,藉由單車、海洋生態體驗及水域安全宣導活動,讓學生學習團隊合作、勇於挑戰的特質,養成其對於海洋環境之珍惜與使命感,進而達到教育、傳承及成長洗禮之目的。
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362601647207337/posts/1951561661644653/
在5月30日臺北市中正高中的師生們來到東北角的龍洞四季灣,進行「海洋遊憩運動」課程,活動內容包括海岸探索與自救、浮潛體驗及立式划槳的操作。學生藉由實地觀察,充分認識海岸地形的變化,從自救課程中,體會海流力量,從浮潛體驗中,就近觀察海膽、水母及多種魚類,同時也更能留意具安全風險的海洋生物。最後階段的立式划槳體驗,提升了學生水上技能的操作。
這堂為高一學生所開設的探索式選修課程,由體育科李世雷老師及生物科李智翰老師共同指導,以「提升水域活動能力,學習水上安全與救生技能,學習海洋物種辨識,留意海中的危險生物及感染源,探討環境教育議題及推廣台灣海洋文化」為學習目標,課程除了在教室傳授理論知識外,也到校外進行實地踏查,讓生物及地理知識不再是課本裡的無感內容,而是貼近生活,與素養能力緊密結合的體驗。
參與課程的鄭同學說:能夠參與這項活動,真是太幸運了!在陽光下、涼爽的海水裡,把一切煩惱都忘記了,而且學到很多,感謝學校課程的安排。
中正高中表示,臺灣四面環海,這獨特的地理優勢造就了豐富的海洋資源及文化教育機會。在新課綱的引導培育下,新時代的高中生擁有比過去更多元的課程選擇。適逢全民防疫期間,健康與學習缺一不可,這類的課程,將是新世代的趨勢—-確實是培養學生面對生活、發展自我生命力的素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