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驗室(Seismo-electromagnetic Lab)致力於研究地震與電磁現象之間的耦合關係,透過觀測、實驗與理論建模,探索地震孕育與發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電磁訊號,發展具備科學根據的地震預報模型,並推動地球科學跨領域整合,提升社會防災減災的能力。此外,在地球物理探勘方面,震電探勘方法(seismo-electromagnetic exploration method,簡稱震電法)是一種結合地震與電磁學原理的新興地球探測技術。它觀測地震波在地下傳播時所激發的電磁信號,以推測地下的導電性結構、含水層、流體活動或破裂機制。隨著感測器靈敏度提升、數值模擬與 AI 技術發展,震電探勘將在地下水資源、火山熱液活動、地震前兆、構造成像等領域展現更大的研究與實務應用價值。
來源:Pre-Earthquake Proces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Studies.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New Jersey, U. S. A., 2018).
來源:Jouniaux, L. & Zyserman, F. A review on electrokinetically induced seismo-electrics, electro-seismics, and seismo-magnetics for Earth sciences. Solid Earth 7, 249–284 (2016).
自 2024 年成立地震電磁實驗室以來,我們積極投入臺灣地區震電信號觀測與機制探討,並與日本千葉大學及瑞士 ETH Zurich 展開國際合作。至今,我們已發表多篇關於自電位異常與地震活動相關性的研究論文,並建置多站同步觀測系統,有效提升資料品質與解析度。我們亦參與多項科技部與中央地調所合作計畫,致力於推動震電探勘法在火山監測與地下水調查的應用。這些成果不僅強化了臺灣在地震電磁研究的能量,也為未來的地震預警與地下結構探測提供了嶄新視角。
博士後千里馬計畫
博士班千里馬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