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産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不僅有助于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
猶太裔德語詩人Paul Celan,經歷過悲慘的納粹大屠殺,雙親皆死於集中營。戰後,他成了一位詩人,諷刺的是,他是一位不得不用德語寫詩的詩人,這對他造成極大的內傷,時時刻刻展現在他的字裡行間。
1946年,他寫信給行動報總編輯李希納,內容說道:「我要告訴您,一個猶太人用德語寫詩是多麼沈重。我的詩發表後,也會傳到德國;允許我跟您說這麼可怕的一件事,那隻打開我書的手,也許曾經與殺害我母親的劊子手握過手......但我的命運已經註定了─用德語寫詩。」
這是一個時代悲劇,不僅種族遭迫害,連文化的根也被粗魯拔起。然而,語言正是我們自身的反射,它正反映了一位說話者的人格特質與成長歷程。
母語更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鑰匙。
1952年2月21日,當時仍隸屬於巴基斯坦的孟加拉,當地學生發起遊行運動,爭取孟加拉語的語言權,結果慘遭警察的無情射殺,事後,國際社會為紀念這群鬥士,稱這些受難者為「語文烈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資產的重要性,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及語言、文化多樣性的價值,以避免世界大部分的語言消失,乃將這個具有意義的日子訂為「世界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為營造友善、尊重學習與使用環境,教育部邀集社教機構、 縣市政府所屬公共圖書館及學校,於111年2月響應辦理母語日相關活動,共同響應推廣面臨傳承危機之本土語言,喚起各界對語言保存之意識。
讓我們一起觀賞「現在開始,說我們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