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坡耆老─王盤銘老師母親王玉老校友

張貼日期:2020/9/22 上午 04:58:05

某個週日,和表姨王素美學長到中坡佑德中學西側王家田地上興建的公寓二樓,拜訪她母親王玉女士,九十一歲的王玉是中坡王家最高齡長輩,她梳裝衣著整潔,臉上與年輕人一樣,沒有縐紋,大大的眼睛,顯得聰明伶俐,記憶力奇佳,娓娓敘述出許多古早故事。

~ 受教育的養女 ~

她於民國五年(大正五年)出生於松山中陂庄九十八番地的旗官厝(位置約在今廣慈博愛院東北角),取名林氏玉,為林紅番先生次女。三歲時遷到樟腦寮林厝,住了兩三年,虎林街當時還是條泥土小路,樟腦寮出入到松山街上得走它。六歲因長得伶巧,被中埤腳王厝中陂庄保正的王永全(兼三張犁派出所書記)以60元收為養女,入籍台北廳大加蚋堡中陂庄一四五番地,並改名為王氏玉(光復後全國女姓名字中的「氏」字全部取消),而當時的田一甲才幾塊錢,故轟動了全中坡庄。

隔年到了七歲養父就讓我上松山公學校,每天上下學,得花一個小時,走一條蜿蜒且有些高低起伏的泥土小路。路上還有住樟腦寮的林寶及林謹兩位同班女同學偕行,同班還有松山許家金定的長女許招治,連結鑄造廠王金連先生的姐姐王英。班上一年級至三年級的老師是徐春金女士(許世通先生姑媽),四年級為日籍阿南女士,五六年級是日本籍中原女士,且在民國十八年畢業於松山公學校。

王玉是王家四房王永全的養女,但嫁給了二房王再添次男王子富。王子富進小學唸書已十一歲,是松山國小光復前廿三屆(民國十五年)畢業的。民國十年他就讀小一時,同年級的還有當過台北市市長的高玉樹,那年王子榮校長剛好完成南港國小的一年實習調回松山國小。

王子榮是民前十一年(明治卅四年)出生於中陂王厝,瓦茸土塊造三合院護廊,約廿多坪,父王永福為採礦工屬王家第三房,於民國元年過世,母林氏足為后山陂(後山坡)林厝人,平日和藹且樂於助人,王家子侄輩均尊稱她「三嬸婆」,曾任松山國小校長的林宗源是她娘家的侄子。當時農業社會都是大家庭式,王家大家長王水源(王子榮祖父)為戶長,四大房的戶口均報在台北廳大加蚋堡中陂庄百四十五番地,民國九年(大正九年)改隸台北州七星郡松山庄中坡。

~ 中陂庄的學生路隊 ~

王子榮於民前二年入學錫口公學校(松山公學校前身),為王家中上正式學校的第一人。民國五年第十三屆畢業後,接著民國六年有堂弟子立,下一屆有東興、火木畢業。到了民國十三年後有王祿、子富、吳秀英以及王玉等畢業。民國二十年畢業的王金連與其下一屆的叔父王新發從筆架山下走路上學。

當時公學校老師到了四月開學前就下鄉招生。據裴厝裴進福校友(民國廿四年畢)說他與裴天來入松山公學校就讀,是王子榮老師到他家辦理登記,填報名表。後來王子榮的侄輩,從中坡上松山國小,可以成一路隊。一直到民國四十四年八月設五分埔分校,四十六年五分埔分校自立,成立永春國小,之前的中坡的小孩都是松山國小畢業生。當然王玉的兒女也不例外。從此文墨不通的農莊有了新局面。

中日戰爭最熱烈的時期,松山青年於成立了青年團組織,王子榮校長曾有率團至日本訪問,回來送了王玉一把日製的剪刀為贈品,六十餘年後她還保存如新。此外印象深刻的是美軍炸彈炸到僅隔一條五分埔水圳的林厝旁的稻田,濺起的泥漿蓋滿了房屋旁的竹林,幸好那次沒人傷亡。

王玉的長子王盤銘民國卅六年國小畢業,曾任松山國小教師,任職中出車禍昏迷四、五天不醒,其弟自能為他禱告,如能醒來,他一定學醫救人。中原物理系畢業的他,也在哥哥醒來之後,改念醫學,是件不容易的事。在德國學醫時,公費留法國的大姊素香(民國卅九年畢)也到德國協助他修完課程。聽完這一段手足情深的故事,很是感動。後來自能到中國大陸暨南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二位兒女也在德國學醫。

王盤銘之大伯王子立,曾任中坡里里長,熱心服務鄉里。與蘇水木、陳金含是同期同學,常常到松山街與堂兄王子榮坐下來長談。王子立之長子王錦秀民國卅一年光復前第卅九屆畢業。同班有堂弟王錦楓,同為王子榮老師一至四年級學生。錦秀在松山國小畢業馬上就業,為幫忙一大家人的家計而努力工作,他大半生從事鋼鐵業,經營義和鐵工廠,後改稱永明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更是發展到海外,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近八十歲的他在忙碌的工作之餘,為王厝王家祖先留下的「祭祀公業王水源」繁雜事務貢獻心力,親族都很感激。其弟王錦祥民國三十九年畢業,從醫而遠赴美國開業,可惜因病去世,與堂兄益壽,堂妹王素香同期。

~ 織草蓆、編草鞋 ~

王厝分為三塊厝──上塊厝、中塊厝及下塊厝,王玉家是較東靠近山邊的上塊厝。祖父王水源與四個兒子,萬居、再添、永福、永全三代同堂,過著勤勞節儉純樸的農家生活,除了種田外,以織草席為副業,每個小孩從小就練習拿乾稻草搓繩子,再以繩子做經線,稻草做緯線,編織草蓆。織好的草蓆藉上學順道挑到松山賣給在後車路松山圖書館旁開草索仔工廠的周毝(第十五屆民國七年),再將扁擔寄放到斜對面王子榮母親「三嬸婆」處,才去公學校上課。原先「三嬸婆」還未搬離中坡王厝時,均以「打草鞋」為家庭主要生計,而讓人感動的是子侄們每當「三嬸婆」身旁的稻草快用完時,都會自動將補充上稻草,可說稻草從沒斷貨過。當時都以木柴或稻草當燃料,唯品質較好的稻草得留著織草蓆或草鞋,大伙需要上山到處撿柴,王水源為了子孫避免到處去撿柴,買下四獸山中的虎山山林地約五甲,種植相思樹。明治三十八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水源七十大壽時登記為「祭祀公業王水源」,為使子孫代代相傳,團結合作。慎終追遠,緬懷祖先,至今已過一百年。

祖父王水源重視子女教育,管教甚嚴,讓他們上私墊學習漢文,祖母林氏乃(週美林厝人),上山採一種果實稱「金英」(台語發音)賣給中藥店。「金英」皮有刺,成熟時由青藍色轉變金黃色,可以生吃。祖母省吃儉用,賣「金英」存下的錢,兩塊錢買了虎山及中坡山所夾山谷的六分田地,現在為出租停車場。

王水源三弟王紅番、四弟王鬧,因子孫多住不下,在厝後又蓋一座三合院,為中塊厝。王紅番為奉天宮主委王君相曾祖父,王鬧有子田土,田土的三男王條根經商,為遷台第七代,他的侄子王清海(已退休)曾任台北市國宅處處長,王紅番、王鬧的子孫滿堂,台灣光復後多從商,非常成功。他們也有山坡地,曾經種植茶葉。竹圍內下塊厝為王蓮鋒老師與他叔父王古井居住。三合院內的大家族生活,給人留下難忘的濃厚親情。

~ 安溪尋根 ~

錦秀家中供奉一尊尪公,說是祖先遷台時帶來的。當時初抵台北盆地的大陸閩籍祖先因受瘴氣瘟疫侵襲,與水土不服影響,乃紛紛尋求神祐而得以慢慢適應定居下來。唐山過台灣王厝王家,遷台第一代就落籍中坡,歷代風水位置記載,遷台第一世祖「王宗」,第二世祖「王燕」風水都在小湖仔埤(永春埤大小二水塘之一)嶺頭。遷移來台時間,第一世祖「王宗」之長子「王燕」出生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此推論第一代「王宗」遷台與泉州人沈用,乾隆十年(1745)入墾松山中埤、永春埤一帶,時間差不遠。王家每逢祭祖要排十一個小酒杯、十一雙筷子。比一般多出四雙。這是供當初來台沒有帶眷屬,也因沒有結婚而無子嗣的四位祖先。

王厝的王條根(民國三十八年第四屆畢業於松小) , 王家遷台第七代,民國八十三年三月,條根偕同其三男隆豪,到泉州安溪。據他所寫尋根記得知,現在王家祖籍的住址為「泉州市安溪縣西平鎮大龍格村坑仔頭」。「坑仔頭」現在住戶24戶,同為王姓,共1000多人,多為種菜、茶、稻等農作物。年輕人多在外謀生。

大寶山山脈下,坑仔頭一世祖「王明秀」於四佰多年前所建之「石鼓居」,目前無人居住其中,只放有土地公小小塑像及爐位,有祖先爐位但無放祖先牌位,屋內尚有些晒茶葉竹篩而已。「石鼓居」是在年久失修,幾近破爛,宗親王金連與王子榮同為遷台第七代,同供奉遷代第一世祖「王宗」,他也到過「石鼓居」尋根。

~ 阿環仔嬸婆 ~

王家的子侄輩稱呼王玉女士為「阿環仔嬸婆」。她從松山奉天宮創立初就參加誦經組當志工,奉獻多年。王厝的晚輩每逢祭祖或祭拜禮儀有不懂處均向她老人家請教。

一家人和氣、兒孫女孝順,國外的兒孫也每年回來探望她,委實是個和樂的家庭。雖然是人家的養女,那時代能受教育實在是集萬千關愛於一身的她,也不吝地將此「愛」轉為關懷四周的人,讓人感受到她是一位慈祥溫馨的老校友。

王子榮校長故居--中坡王厝

王家親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