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尋常小學校到雙葉國民學校

張貼日期:2020/9/18 上午 05:20:31

日據時代,松山地區的日人子弟就讀的「台北市雙葉國民學校」(六年制的小學),其舊名依命名先後有「錫口分教場」、「錫口尋常高等小學校」、「錫口尋常小學校」以及「松山尋常小學校」。

~ 學校沿革 ~

日本政府為「鐵道部台北工場」(鐵路局台北機廠)日籍員工的子女教育,據台北市役所編 昭和十五年排印本《台北市政二十年史》1915年(大正四年)設置「錫口分教場」於台北市城北小學校(樺山尋常小學校前身)內,校址為樺山町39番地,學生數31人。翌年四月創立「錫口尋常高等小學校」,兩個班級,學生數46人。同年五月把校舍遷移台北市松山412番地(號),松山火車站旁,即靠松山公學校西廁所旁之木造教室,並有游泳池於民國五十年後填平。1918年(大正七年)改稱「錫口尋常小學校」。1920年(大正九年)行政域名稱「錫口庄」改為「松山庄」,因此於1921年(大正十年)四月,該校名也改為「松山尋常小學校」。1941年(昭和十五年)一月校舍新建竣工,遷移至現在興雅國小所在地,改稱為「台北市雙葉國民學校」。留下的校舍交由隔壁松山國小使用。日本政府為了名義上要「一視同仁」,教育制度上,取消小、公學校名稱,統稱為國民學校。松山公學校改稱「松山國民學校」,松山尋常小學校也改稱「台北市雙葉國民學校」。其實它是換湯不換藥,雖然同樣稱國民學校,因種族不同,而照舊分別使用第1、2、3號表。松山尋常小學稱「1號表」,公學校為「2號表」,3號表是原住民國語傳習所,用2、3號表者要補強日語。

雙葉國民學校的成長與「鐵道工場」(鐵路局台北機廠)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原來位於市中心的鐵路機廠面積有限,不敷使用,乃於1935年將該廠遷移至松山區東興街現址,也在附近興建日本式「鐵道部西館舍」,做為日籍員工宿舍。他們的子女就讀松山尋常小學校。後來「鐵道工場」規模日大,員工日增,工廠旁「鐵道部西館舍」不夠居住,於是在五分埔增建「鐵道部東館舍」,有一條通至七條通之多。日籍員工子弟也因此增多。舊有校址空間有限,因此遷移至現在興雅國小所在地。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第二次大戰結束,戰敗的日人返國後空下的校舍,由光復後新成立的興雅國民學校使用。

~ 內台共學 ~

日據時代將台灣人稱為「本島人」,日本人稱為「內地人」,小學也分為「公學校」與「小學校」;一般說來,本島人就讀公學校,內地人就讀小學校。出生於台灣的日人,竹中信子女士在她的著作《殖民地台灣の日本女性生活史》中,談到「內台共學」一事。1920年(大正九年)台灣總督府通告,今後台灣人可與內地人小學生共學,內地人亦可以入公學校。但要入小學校者條件嚴苛,申請者必須是「有力者」,即有地位或有影響力的社會人士之子女,家庭日本化,本人當然要優秀,日語課要完全跟得上。因此於1921年(大正十年)全島共准二百零八名台灣人為「共學生」。

入學「松山尋常小學校」台籍學生,第一人是松山庄長陳茂松的公子陳鏡波,1922年(大正十一年)畢業,僅八名畢業生中唯一的台籍學生。1929年(昭和四年)畢業的陳啟南與下一屆陳拱北是是松山區長陳復禮的二位公子。陳拱北是松山公學校肄業轉學到松山尋常小學校,(參閱《松友會刊》第二期「台灣公共衛生醫學之父陳拱北」)陳復禮為光復後松山國小第一任家長會長,陳拱北為第二任。陳復禮的二位侄子陳雨亭與陳錫五,分別於1931年(昭和六年)與1936年(昭和十一年)畢業。陳雨亭民國卅九年當選為台北市(省轄)議會議員,民國卅一年與鄭水源議員開設「新和興炭礦」(煤礦)。松山基督教會徐春生牧師子女四人:長公子徐謙信(與陳拱北同班),《松友會刊》第二期「松山教會簡史」作者;其弟徐謙受(與陳錫五同班)民國廿五年畢業;徐謙迪晚三屆畢業;其妹徐兼金1941年(昭和十六年)畢業,為松山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後來在鶯歌創辦私立幼稚園獻身幼兒教育。徐春卿(徐春生胞弟)的長公子徐世通,1935年(昭和十年)畢業,為「雙葉國民學校在台同學會」會長,又為松山國小校友會顧問,熱心公益。

1932年(昭和七年)畢業生詹梅璧,是曾任松山公學校老師詹定國先生的公子,世居饒河街。詹梅璧日據時代服務於「旭興業會社」,該公司持有發放食物配給票卷的許可證,其中包括有猪肉配給票。光復後在松山市場經營肉品銷售,也大批供應軍中所需猪肉。錫口街有名的張笑如,世稱金榜仙,為前清末科舉秀才,松社(詩社)首任教席。金榜仙的孫女張林罔市,1938(昭和十三年)畢業,同年考進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女。光復後服務於興雅國小,與同校蘇八達老師結婚,蘇老師轉任松山國小總務主任,現在為中醫師。同屆畢業生十三名中,台籍生二名,另一位是郭詩雅老師,曾任教內湖及濱江國小,以上是被准許入學的一部分台籍學生。

據台北市役所(市政府)1938年(昭和十三年)統計,松山尋常小學校三個班級、四位教師、學生數:內地人125人、本島人僅有17人在學。

~ 插班考試 ~

1937年七七事件,1941年太平洋戰爭,特別是從七七事變開始有所謂「皇民化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首先要求學校教師及孩子在唸「小學校」的家庭支持。1939年(昭和十四年)首次全面舉行「編入試驗」即插班考試,讓公學校的台籍學生入小學校。台北市的考場在「建成小學校」(台北市政府舊址)舉行。松山公學校蘇水木、王子榮、陳文慶、周進財、林水坑、林玉田以及朱寶玉等老師們的子女參加考試。還有松山街上許家、張媽興、潘迺賢二位醫師、鄭水源區長、運輸業朱連興先生以及針織成衣(日語メリヤス──meriyasu)工廠老闆柯頭先生等他們的子女。除了成績要及格外,「國語家庭」的認定,改姓名等條件也被考慮。因此在「小學校」時改姓名的同學,光復後馬上回復原來姓氏。主要轉入「小學校」,是考慮到將來的升學考試,可能較有機會。當時「公學校」與「小學校」的國語課本,內容程度上有差別。因此把子女送去參加插班考試,而轉入松山尋常小學校。民國二十七年首次舉行的插班考試至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前,台籍畢業生二十多人,未畢業的台籍學生在光復同年就轉入松山國民小學,大約二十多人。

~ 台日同學會 ~

雙葉國民學校畢業生在台及日本分別成立「同窗會」﹝同學會)。興雅建校八十週年紀念專輯《薪傳八十載》中,日籍校友返校聯誼的三張照片,是「第5回松山小學校同窗會」(民國八十四年),同學們感謝宋校長豐雄及鄭教務主任邦吉的接待。美國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那一年再度來台訪問母校。同學們每人的感言中,有一位同學說:「世界各地不安全,來台覺得很安心,因為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成長的地方,來幾次都不嫌多」。這一次仔細參觀,在同一校區內的興雅國中七十九年遷出後,校園擴大,舊大樓的改建,新「教學大樓」的完工,校門也改向基隆路一段八十三巷九號。

一行人看松山市場及基隆河後,到有名的鼎泰豐吃小籠包,坐捷運到淡水去了。

各別來台觀光的同學,分別由各期個別接待。都會到母校興雅國小或松山火車站邊的舊校地,也到饒河街媽祖廟,虎林街口城隍廟等。也有到五分埔「鐵道部東館舍」看自己住過的房子已改成樓房,拜訪七星醫院張媽興院長。

民國八十三年十月廿三日雙葉國民學校台日合同同學會,於日本原鶴溫泉,泰泉閣開會,台籍同學會長徐世通,二十六屆朱武雄、蘇東波、陳淑女,二十七屆張逢祺,二十八屆林忠一與陳麗嬌以及鄭義和(肄業)同學的出席。日籍同學從日本各地方也來了二十多人。翌日台籍同學到九洲豪斯登堡荷蘭村,並專程訪恩師永倉月則先生夫人,惜永倉先生已早作古。二十八屆朱富子夫婦與二位妹妹芳子、節子也到了鹿兒島探望師母。

~ 小學時的回憶 ~

電話裡,訪問了幾位老同學。徐兼金回憶三年級時,第四節課快到中午,只有她一人,被阿南先生大聲叫到「兼金桑趕快回家」,當她從媽祖廟前,街頭一路到她的家松山教會,整條街彌漫了濃濃的白煙,看不見四週。不久死傷者被抬到教會來,後來才知道中國的飛機要來轟炸台北松山飛機場,卻炸到松山街上。是1938年(昭和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的事。

1942年(昭和十七年)的畢業生,台籍同學有徐世光、王昭男(舊姓有吉),柯光信(信夫)、朱武雄、蘇東波、陳淑女六人,級任藤井先生。徐世光同學,在松山公學校三年,肄業後,經「編入考試」轉入雙葉國民學校四年級。曾任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化工組兼任經濟部工礦計劃小組專員、行政院美援會第一處及行政院經建會部門計劃處組長、專門委員、代理處長等職並兼任經濟部產諮會審議委員。

到了1944(昭和十九年)民國三十三年畢業生較多五十九人,台籍同學七人,潘以洽、林忠一兩位為醫師,國良旅行社林茂源(父林玉田老師),住松山國小對面的周文仁(父周進財老師)、女同學朱富子、陳麗嬌以及黃惠瑛。三年級至畢業,級任為永倉先生,校長是小山田校長,麗嬌提供二十八屆畢業紀念照與五年級在新校舍前合照。她母親收藏的小學遊藝會其姊淑女穿和服跳舞的鏡頭,背後幕中央有學校校徽。另一張是陳文慶,周進財,兩位西松前後校長,與其子女淑女、麗嬌及周文仁的合照,當時小學校有冬夏二季制服與帽子,低年級女學生穿著白圍裙。有一張運動會照片,拿著日本國旗跳舞,背景圍牆外為松山火車站鐵道部宿舍。

徐世光、富子、麗嬌等同學們都提到,小學暑期舉辦的「林間學校」(暑期夏令營)印象深刻。離開家參加一星期住宿的生活訓練,每年選不同地點,如淡水、基隆、澳底等海邊,主要每天有游泳課。一覺醒來,從床上抬頭看日出,染紅了閃閃發亮的海水,早餐味噌湯也特別好喝。

鄭水源區長女公子鄭娩娩,民國三十四年三月畢業,為松山地方考上台北第一女中的第一人,而第一女中是為內地人女子所設立之學校。鄭娩娩小學同班有饒河街許家許明德及在台灣省擔任國民中學校長的鄭榮壽(松山國小肄業,林水坑老師學生),還有一位李仍洲四人台籍同學,是尋常小學校光復前第二十九屆畢業生七十名中,有台籍同學的最後一期畢業生。1941年遷新校舍首屆畢業第二十五屆同學,每人種一棵樹做為紀念,低兩屆的舍王妹吟香說:「在運動場的竹圍牆邊,種萞麻,為了飛機所需要的潤滑油」,當時各中學也種過萞麻,好像是不久以後的事。

雙葉國民學校,從日據時代創立,至台灣光復期間三十年,接著興雅國小的設立,去年四月已慶祝九十週年,無論什麼年代,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育及師資對學生的影響,同樣重要。雙葉國民學校畢業台籍同學人數很少,但各個成就不凡。大家已七、八十歲了,回憶著小學生活,感謝師恩外,數十年後的昔日同窗之情,更是溫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