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十年代---松山街王姓宗親

張貼日期:2020/9/21 上午 04:47:12

台灣的居民當中,“王”姓在前十大姓氏中位居第六。閩粤地區「陳林滿天下」的俗諺,跟著三百年來絡繹不絕的移民潮,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根據內政部統計(中國時報載94.07.04)第一名陳姓宗族,高達總人口十分之一強,佔了11.06%,林姓為第二佔8.28%,而王姓則為第六佔了了4.12%。

在台北市迪化街二段二四三巷二號有台北王氏大宗祠,台北市王姓宗親會,其成立以闡揚祖德、敦親宗誼、增進族人福利、樹立團結、互助精神為宗旨。王金連老宗親(創立連結鑄造廠),連任多屆宗親會理事。從民國二十六年(1937)鄉親們發起組織王姓宗親會,但同年七月,中日戰爭爆發,台灣所有具有民族意識之社團,均被日本政府禁止活動。台灣光復後,民國四十年四月台北市王姓宗親會正式成立,興建王氏大宗祠,供奉開閩王氏始祖三尊神像:王審潮、王審邽、王審知。民國四十七年附設太原幼稚園,民國六十五年設立獎助學金基金會。

宗親會歷任理監事,祖籍福建省為多,有安溪、龍溪、晉江、同安等縣市。曾任松山國小老師王貴龍先生退休後在本會擔任多年的幹事而盡心力。

拜讀松友會刊第四期李龍雄文(媽祖宮口),把四十、五十年代媽祖宮口的人們生活,風俗習慣描述的歷歷如繪,依他所列表六十多家店面中有王姓十多家,難怪他提出要寫「住在松山街的王姓」。

把居住松山街王姓分為媽祖宮口、松山街內即頂街經過市場至下街南松山及後車路即八德路三部份來談。

~ 媽祖宮口 ~

從松山火車站為起點,東邊松山國小宿舍,住有來自中坡王厝的王子儀,服務於松山國小,其長孫廖湘靈為校友會現任理事。經過松山派出所,往學校正門走,轉彎處有王福長的七星照相館,老校友王福長民國十年畢業,與鄭水源區長同班。後來把店轉給寶島照相館,再賣給松山鴨肉店創始人王添福,由其長子王炳煌與次子王明仁里長兄弟經營。廟左側小巷子裏住有松友足球隊的王文玉(第十四屆民國四十八年畢)與和我同屆的王文交。過去第四家王金獅經營貨運行,再隔二、三家為王乃恭醫師診所,女兒王淑美為松山國小第十六屆畢業生,成績優異並於當屆畢業典禮上代表畢業生致答詞,也是民國五十年松山國校校內第二次市長選舉的當選人,副市長的當選人則是王校長最小兒子王益智,而離第一次選舉已七年咦。松山國小東邊圍牆外宿舍,第一家王遜雪老師居住,日據時代留下的老舊日式房屋,可是有前後院,前院與西側有幾棵大榕樹,李龍雄醫師就讀松山國小一、二年級時,王老師在隔壁女生班級教學。她在民國四十七年離開松山國小,在媽祖宮後廣場創設私立慈祐幼稚園,從事幼兒工作二十多年,因基隆河建堤防而停辦。她很感謝媽祖宮給幼兒提供了好場所。對面草店巷內有松山鴨肉店創始人王添福家,世居松山,早在民國八年第十六屆畢業於松山國小,同班有林玉田老師。王添福有四男六女,據女兒王碧蓮說,小時候每當清明節,都到松都戲院後方,晇過鐵路那邊「過溝仔墓地」去掃墓,父親會告訴他們這是福建「唐山祖」的墓,應該是指遷台時的祖先。

王添福夫婦在媽祖宮巷內擺攤子,賣當歸鴨、蝦仁羮、鹹肉圓。味道好,吃的人多,小桌子一張一張靠著廟牆壁往巷子內接著擺,後來開了松山鴨肉店,子女多人手足,經營得法,生意興隆,接著又開了分店,現在八德路四段松山市場邊的海順樓王丞洲是王添福之孫。

學校正對面為王仔賢雜貨店,女兒王秀玲老師服務於松山國小,再過來有二家木器行,其中之一是中正路71號王阿火所主持,其孫王東央校友(民國54年畢)現也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媽祖宮東側巷子過去第二家為王新發(民國二十一年畢)的腳踏車店,是王金連之叔父,與王子榮同宗,由中坡筆架山山麓遷來,其子為王憲祐校友。派出所對面王查某,比王子榮早三屆,第十屆(民國二年)畢業,該屆畢業生僅三十二名,同班有溫俊長之父溫水連老師及吳成校友(內湖人、游彌堅市長好友,光復後任職台北市府),王查某女兒王繡卿(郭淑幸老師、郭明男校友之母)及公子王福智,都畢業於松山國小,光復後皆回母校任教職。台灣大學畢業的王福智老師服務一年即至日本求學,他與松小同事邱瑞霞老師結婚後同赴日。據本刊二期旅日校友陳榮生提到:在異鄉遇到鄉親倍感親切,每年一月二日日本過新年都到王福智老師家中做客,幾十年如一日,王教授待人相當誠摯,是日本亞細亞大學客座教授,松山的鄉親子弟留學日本,大多數先到此進修一年日語再考大學。王福智母親,開店賣壽司與紅豆湯,每天頭髮梳的一絲不苟,店內非常清潔衛生,受年輕人的喜愛。再過兩家,八德路四段,轉角有從中坡王家遷來的三兄妹,王品主持禮品店、王錦堂開設洗衣店、王錦楓經營照相館,再過去一家,早期有王土開設撞球場,後面有王三美織造廠,王土為曾任松山吉仁里里長的王志堅校友叔父。松山火車站西側樓房,中坡遷來的王古井洗衣店,王蓮鋒老師也住此處,轉彎至朱連興家後面,日式房屋有校友王金珍、王金枝、王金標三兄弟,王金標公子王棟樑(第十四屆民國四十八年畢)曾任國策顧問,為傑出校友,現經營一財務管理公司,同班有建和西藥房的林建華,現旅居美國中西部。

~ 松山街頭至南松山街尾 ~

從媽祖宮口進入松山街內,頂街有王江山,與後山坡王家有血緣關係,王江山現為慈祐里社區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再近市場些有王鳳女士(約饒河街176號)經營米店,子女有王阿蘭、王阿桂等,隔兩家有觀光夜市管理委員會會長王李魩,現在住址饒河街168號,當時與先生開文具店,對面有王志堅里長(民國五十七年二十三屆畢)之父親與其伯父開糕餅店,叔父有王土、王溪清(民國十八年二十六屆畢),志堅堂兄王金波(民國三十年畢業)與顏森桐同期。松山市場往下街走幾家王東海(民國二十九年畢)老師,服務松山商職,並與松山國小老師黃秀琴老師結婚,其子為牙醫,其父兄弟二人在松山市場銷售肉品。

松山街的大大小小都熟悉「苦力扁」雜貨店,賣的是人人需要的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本名「王扁」,店名「順利商行」,其孫王炳賜為佰龍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家四代皆為松山國小校友。祖父王扁民前六年第三屆畢業,該屆僅二名畢業生,另一名郭國燦同學,王子榮校長就讀松山公學校時的老師,後來在派出所正對面開代書事務所。王扁家族世居松山長達二百多年,從唐山到台灣一直住在饒河街。王炳賜校友光復後第三屆民國三十九年畢業,白天在店裡幫忙,晚上則在開南商工就讀。雜貨店是曾祖父時代開始經營,每日從早上六點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才休息,全家總動員,一直保持勤儉刻苦的良好傳統家風。民國六十六年成立公司初期,員工只有五人,現在員工一百七十多人。另外又成立三家公司,都以針織機器為主,可算是針織界的龍頭老大,他為了學子對針織更了解,長期贊助大學推廣教育部之設備,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他說成功不是偶然的,成就除了努力外,還要歸功於曾經教過他的老師們。國小時的許山東老師、林清波(互助營造董事長)老師與蘇水木老師(百歲人瑞),常告誡他做人要「問心無愧」、「盡忠職守」,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他對於恩師教導都銘記在心,平日除了熱心地方公益,松山國小百年的慶祝活動出錢出力不少。

「苦力扁」斜對面靠市場邊有校友王阿招(民國二十九年三十七屆畢)與陳寶玉老師同班,成績優異擔任副級長,下街張媽興醫師對面一棟二層樓住有王淵明,樓上住王有諒一家人,王有諒祖籍福建省安溪縣上場鄉下巷厝,經營煤礦業,擔任松山農會理事長,公子校友王澤鑑曾任職大法官。張媽興醫師後面,從饒河街61巷進入,住有校友王清河(民國二十二年畢),在曾以標醫師診所幫忙當藥局生,之後任職松山煤礦,同期有謝窗乾、陳文彬與周永壽。

從松山街尾分叉路,右邊進去有周王玉老師(周英英議員母)的老家──古早紅瓦厝,與好友王林參助產士,在松山國小同班,同為王子榮老師的學生。民國十五年畢業,同年考上台北第三女高。周王玉老師在松山街基督教長老會附設幼稚園任教,與周東生(松山國小第三任家長會長)結婚赴廈門。在廈門開旭瀛書院附設幼稚園,台灣光復後回台,而松山國小也於民國三十六年商借松山教會為教室成立附設糼稚園,由她出任主任。民國四十一年離開松山國小後,在南松山她家的大厝內(現在水福宮附近),創辦松山區第一所私立幼稚園─「南松幼稚園」,後來在大厝附近興建樓房專為幼稚園用的活動室。可惜五十九年建基隆河堤防被拆除,而搬到新生北路德惠街附近,她一生為兒童學前教育奉獻,是位可敬的長輩。

光復初期大家生活相當辛苦,她把十個子女教育的個個優秀,周滿滿由北一女保送台大醫學院,周文輝出國留學,是太空航空工程博士,如議員周英英,多屆立法委員周文勇,為地方服務,是位成功及典型的模範母親。其妹李王善松山公學校小學部(民國十七年)、高等科第六屆(民國十九年)畢業,為助產士。在大厝附近開設「正安產房」。其弟王家珍民國三十八年畢業,後來有一段時期任職於華南銀行。周王玉老師家的隔壁厝,住米粉寮另一大家王姓,校友王妲民國二十四年畢業與陳秋連老師同班,曾任松山國小老師、大哥王火地先生民國十五年畢業,二哥王錦全十七年畢業留學日本,小弟王萬河是民國二十八年畢業,與他同期有林贊後校長。

~ 後車路八德路 ~

轉到後車路,路名中正路,馬路拓寬後改為八德路,從下街過來中正路與鐵路中有一排房子,其中有由中坡遷移來的王自明洗衣店(後因都市更新改建更新大樓),在本期“行天宮的効勞生─王自明”一文中有詳細介紹。華南銀行斜對面,「伍百租」(田地多可收到很多田租的意思)姓王,其長女王素琴民國二十五年畢業,同年考上台北第三高女,次女素鴻因送溫金坡區長為養女姓溫,與許玉霞老師同班。在台大醫院當護士督導長,其編制下有三位護理長。與余瑞雲醫師結婚,開設余內科診所,「伍百租」的長男王淼焱與顏森桐理事長、王蓮峰老師同班,畢業於民國三十年第三十八屆。

黃眼科隔壁「王合興飼料行」──市議員王昆和兄長所開設,生意興隆,因當時許多家庭盛行將養雞當副業,王昆和曾任松山國小第四任家長會長,女兒王雪峰也曾任台北市議員及立法委員,公子博煜也當選過市議員。再隔兩家,中正路183號,民國五十三年,王校長在此興建透天厝四樓,並將「松山產房」從松山市場東側中正路153號(現在海順樓)舊遷此,據說該址於清朝是郵局,拆屋時房屋上還看得到約便當盒大小的長方形防禦用的槍孔及隱約有砲彈打過的痕跡。松山街有三家產房一為李王善「正安產房」,另一家媽祖宮口,松山派出所正對面的林不「健生產房」。松山衛生所洪剪絨助產士在中崙,校友林張月裡「中興產房」在三張犁。校友王林參助產士,第三高女肄業就參加高敬遠醫師的產婆學校,接受實習訓練。日據時期政府曾企圖訓練很多新式產婆來改革台灣婦女生育的過程,因為當時婦產科醫師並不容易接觸到女性,於是由婦產科醫師來訓練「產婆」,1920年開業的第一位婦產科醫師高敬遠,就有幾百位的產婆學生,散布在台灣各地。王林參就是其中一位。接受台灣助產士的正式教育訓練後,依政府證照制度要參加考試及格後取得助產士證照才能開業。遷移新產房後「接生」率提高,一個月接生的新生兒有時高達百名,也有一晚上接生十多名新生兒的記錄。從內湖、南港地區來的產婦也不少。當時的助產士,在「人性化、自然化生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虎林街口旁快到蘇水木校長家,有王 ,惜壯年時因夏天天氣炎熱,半夜起來修電風扇,不幸觸電過世,子王長壽、王長興均是校友。半過了松山市場,第二家是王金連老校友的「吉川腳踏車店」,民國二十年第八屆畢業後,到老松國小附近腳踏車店當學徒三年四個月,攢下一百二十日圓,做為自己開店的資本,由修理腳踏車開始。他母親在腳踏車店後頭織麻布袋,有一台木製機器。王金連於民國三十六年開設了連結鑄造廠,並擔任大豐水泥製品董事長多任,現任連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連傑油壓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等。從松山國小百週年籌備會慶開始出錢出力,又為松山校友會顧問,以九十高壽還常來參加校友會活動。王金連與王子榮校長是同宗同輩,同為遷台第七代,祖籍為泉州安溪。他說:務實的,一步一腳印,路是要靠長期有恆心有耐力的人走出來的,連結機械公司有今天之成就便是大家學習對象。腳踏車店後面,有一家製造香的也姓王。松山市對面虎林街口校友王國良民國十年畢業,與同班鄭水源區長是好朋友。

王子榮校長在民國二十四年為了長女要入小學一年級,買了王金連腳踏車店與漢文老師陳明來中間的空地(中正路153號),建一磚瓦平房(舊松山產房),子女十二人均在此完成小學教育。

俗語說:「人不親土親」,更何況同是松山街上王姓的宗親,僅就記憶所及與收集得來資料敘述之。因饒河街、八德路的拓寬,更有的是職務或家庭的因素,許多已搬離了松山,但是偶而遇見宗親還是格外親切溫馨,而他們對松山的懷念、關心都是永遠不變的。

王、游、沈、葉是一家

何以說「王、游、沈、葉是一家呢?」

據傳:當開閩王朝覆亡之日,南唐、吳越兩新政權,為安撫散佈在八閩的王氏子孫,故王延雖被遷於金陵,並未遭遇到歷朝王孫慘被誅掠的厄運;但王氏子孫,畢竟迫於時勢,紛紛改姓以避禍。有的改姓游,自承是家破國亡,王孫們如魚一般的游來游去,居無定所。有的改姓為沈,沈者與「審」諧音,示乃王審知公的後代,子子孫孫不忘其所自耳。葉者,如樹葉飄零,不知所止,故以葉為姓。所以福建台灣的游、沈、葉,原是王氏子孫的改姓,因此說:王、游、沈、葉是一家!而台灣嘉義、花蓮,且有「王游尤沈宗室親會」的設立。

近來有自台灣游姓族譜,找出其記載,說:『開閩三宗之長王審潮之子延釭公,唐末任漳州刺史,因家於漳,其子孫蕃衍於漳州及閩西一帶。五百年後,其後裔王念八,傳子益,諱七十七,於明成祖永樂年間,自汀屬寗化,遷至漳屬詔安秀篆埔坪開基,並改姓為游。自游益又十二傳至游列章,於清乾隆四十二年,由詔安遷居台灣。距游益自寧化遷詔時算起,又已三百餘年矣。』

據此,海外古城會館,以劉、關、張、趙的「三國故事」而結親,而我王、游、沈、葉,怎反可以「本同一源」而疏遠呢!(本段取材於台北王氏大宗祠創建卅週年紀念特刊)

1.西操場遠望慈祐宮松山人的宗教活動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