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傳統鄉土情懷與現代專業的新知識份子—吳建民

張貼日期:2020/9/22 上午 05:11:42

~ 談松山、寫松山 戀戀松山情 ~

大約是在1998年(民國87年)年初,為慶祝松山國小建校一百週年,成立松山國小校友會,理事長鄭義和和總幹事許英昌決定編輯松友會刊紀念百週年,並為松山歷史尋根。這樣的重擔,我們自覺擔當不起,但覺得這事早晚該做。當時即有前輩建議找吳建民教授,我去經濟部拜訪他時,吳教授剛卸任水資會主委職務,在經濟部擔任顧問,我被引進辦公室時,巧遇吳教授外出,卻意外看到教授書櫃裡擺滿的書籍,絕大多數都是台灣文史相關書籍與資料,讓我大開眼界。而在與教授見面並說明來意後,他一口答應校友會刊的事務。松友會刊在這幾年能夠連續出版四期刊物,正是由於建民教授的主持參與,才能使刊物內容更加的完整豐富。除主持編輯會議之外,每次與吳建民教授見面,他都帶來厚厚一疊電腦打字整理好的松山文史資料(即為松友會刊「松山探源尋根」)給我們看,令我們不得不加緊腳步,進行採訪編輯工作,好讓書籍早日出版。因此,不論是松友會刊的內容或是出版時間,都是受到吳建民教授的支持與影響。

會刊裡的「松山探源尋根」,內容從松山街的媽祖宮、霞海城隍廟、昭明廟、福德宮到石泉巖;也從松山街延伸至中崙、興雅、五分埔、坡心到塔塔悠;從基隆河談到四獸山、永春埤、後山埤;從麻里錫口社一直延續到大安、大直,從政治、交通橫跨到松山的經濟、教育、文化、鄉里人文互動等不同領域。這樣豐富的內容,涵蓋了我們所認知的各個層面,並不僅僅只是一部文史記錄而已。我從未見過一個學工程出身的學者,又曾是台灣水利資源最高階的官員,對於台灣及松山的事情,能了解如此充實詳細。這除了主動蒐集的史料之外,更包括了教授親自與林衡道先生一起或他個人拜訪在地的前輩耆老,而得到的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真的是非常難能可貴。

大概在第三期以後,我們討論到松山歷史應有一個大綱簡表呈現出來,沒過多久,教授的「松山大事紀要」就寫出來了,並於2002年的校友會新春餐會上親自發表,紀要中詳盡羅列出松山的大小事件,自1632年西班牙人在後山埤建置修道院、日據時期成德學院演變成現今的成德國中的故事,談到歷史建築的拆除,以及對於現今國人無歷史觀的感嘆。就像吳建民教授的文章一樣,我們可以感覺到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想要與人分享,周建春說的對,教授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每次他上台致詞時,總是那樣的滔滔不絕,欲罷不能,深深表現出他對於故鄉的熱愛與珍惜。

我們每次聚會先一起討論會刊事務,然後出去吃飯,吳教授、許英昌、周建春還有我,有時候蔡哲茂、張馨丹也來,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組合,年紀相差三十年以上,並且身處不同領域行業,只因為同為松山校友,共同擁有一份對於松山鄉土的認同與關懷,而讓我們這一群不同年紀、行業的朋友成了「忘年之交」,讓我們每一次的聚會都有著高昂的情緒與快樂的氣氛,無論是通化街的日本料理店、信義路的涮涮鍋、南洋自助餐等等,都有我們的足跡,都留下我們對於松山事務高談闊論的神氣。吳教授談起從早期跟隨陳拱北教授到台南研究烏腳病地區的地下水、松山煤礦史、高玉樹老市長的老師、台灣早期歌謠的創作及其與松山的關係、姚讚福在松山、後山埤鄭家的歷史,或是民國廿七年中國空軍誤炸南松山事件,以及二二八事件時松山的故事等等,幾乎什麼事、什麼人他都能夠信手拈來侃侃而談,每次大夥聽教授談到這些事蹟典故,無不聽的津津有味。直到時間已晚,大家才依依不捨的分手,回程的路上,由於同住內湖,使我又有機會與教授暢談,我們在車上常會談談家裡的事,我的堂兄與建民二哥是同學,然後再談到他岳父,還有二位公子,甚是得意,有時亦會談到吳建堂醫師,他是台灣醫界的傳奇性人物,與陳拱北教授都是令人景仰的鄉賢(見松友會刊第二期),也同是「松星會」的創始人。就這樣一直談到內湖民權東路的圓環,相約下次再談。我想,許英昌、周建春都和我一樣,覺得與教授在一起是很有趣的,這真的是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美好時光。

之後,有好一陣子未見到教授,後來才知道他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還好吳忠勳兄在台大醫院服務,教授得到很好的照顧。然而,或許是教授天生樂觀的性格,我們在他生病後去探訪時,他談論自己的病症,好像是講別人的故事一樣的輕鬆自在,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開始為他的健康擔心。

~ 追求知識不遺餘力

探查真相親力而為的實踐家 ~

談到教授的性情與個性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我想用印象中十分深刻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吳建民教授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亦為一位知識份子,在日據時代即在成德學院任教,在當時是十分高階的職務,民國四十年代初期時,當時就讀成功高中、台灣大學,儘管已是高中生、大學生,但都沒有什麼架子,再平常的事也會親身而為。記得我母親回憶道,當時,每到過年過節,年青的台大學生吳建民,都會自己拿米來到我們居住的頂錫里里長陳呆家中,跟鄰居婦孺一起排隊用石磨磨米成米漿,再帶回去做甜粿、菜頭粿等食品。展現出他那種完全鄉土內涵的知識份子的純真。

他還說過一個關於味素的故事。早年台灣的味素都需要從日本進口,因為早期製造味精需要的細菌,台灣無法培養,吳教授有位高中同學是學化學的,有一次參觀日本工廠時意外得到難得的機會,藉機摸了一下培養皿的細菌,馬上塗抹在鼻腔(人體容易培養細菌的地方)裡面,三、五天後回台灣鼻子腫了起來,這位同學十分開心終於培養起來了,終於得到味精製造所需的細菌。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小故事,更可看出他們那一代人的機智反應。

校友會有一次安排內湖碧山岩健行,他請了一位地質學家同行,一起介紹碧山路沿路山。

開朗的吳建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