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彭英芳米行

張貼日期:2020/9/18 上午 04:48:38

不管是開米行,或擔任里長,位在永吉路、松山路口的「彭英芳米行」,都可以用「老」字來形容,歷經五代經營,擔任里長也有卅八個年頭,百年老店加上老里長伯,譜出一段段台北東區發展故事。「彭英芳米行」崛起五分埔,全盛時期五十人用餐 像在辦桌。

早期搬來五分埔一帶經營時,沿線除了成衣加工行逐漸成形外,附近還是一大片稻田,四維里里長彭炳義娓娓道來發展過程。

~ 代代相傳 祖業興旺 ~

擔任里長卅八年的彭炳義說,原在饒河街的彭家米店,從他曾祖父彭江潭就開業,祖父彭添泉、父親彭祥林克紹箕裘,再傳到他為止,就已四代,賣米歷史超過一百年。

「彭英芳米行」第五代「掌門」,是彭炳義的長子彭長成,彭長成、曾嘉慧夫婦學、經歷都不錯,原來都有穩定工作,但為承祖業,加上擔任里長的父親,有意專職從事鄰里服務,決定提前交棒,彭長成夫婦於是放棄工作,捲袖賣米。

彭炳義說,「彭英芳米行」前身,最早是在饒河街碼頭旁,當時是家規模頗大的米糧行口,賣場加倉庫及輾米工廠門面,幾乎是同排店家門面五倍寬。

彭炳義說,父親曾告訴他,當時因祖父彭添泉曾擔任相當於現在農會理事長的「農會社長」職務,店內稻米來源不愁,全盛時米店工人曾多達四、五十人,店內開飯時,至少也要五桌,熱鬧不輸現在拜拜請客。

彭炳義指出,在他曾祖父和祖父時代,米店本來都沒有冠上家族姓氏,只叫「英芳米行」。「英芳米行」改為「彭英芳米行」,要從台灣光復初期說起。

他說,當時台海兩岸情勢緊張,政府誓言「反攻大陸」,父親擔心萬一發生戰爭,政府施行米糧配銷,因此另行申請「彭英芳米行」行號,希望增加配售額度。

後來局勢趨穩,彭父擔心的事既沒發生,彭母又看上當時五分埔成衣加工區逐漸成形,商機不錯,乃另在永吉、松山路口,買下現在這片店面,先兩地營業,最後索性結束饒河街老米店,數十年來,「彭英芳米行」也就成為彭家百年米店店名。

~ 店名由來 細說從頭 ~

彭炳義說,彭家米糧早期幾乎都是來自附近五分埔稻田,原因是當時台北地區稻米產量幾可自給自足,彭家米店自然就地取材。不過經銷地區一度遠及汐止、三重一帶。

彭妻詹吉環說,米店生意經營很辛苦。原來當時的輾穀機功能不如現在,且以麻布袋盛裝的白米送到店裡後,又得再經人工撿篩。

所以每次米店進、出米糧時,彭炳義和工人們為了上下白米,總是弄得汗流浹背。

彭炳義回憶,大約是二、三十年前,五分埔地區人口漸多,稻田慢慢被住宅取代,彭家只好改向雲嘉地區米商進米。

賣米大半輩子的彭炳義,從廿四歲起,就開始擔任里長至今,已有卅八年。

~ 童叟無欺 建立口碑 ~

過,最令彭炳義夫婦欣慰的是彭家數代相傳,堅持賣米要憑良心的理念。六十二歲的彭炳義表示,到現在都還記得父母當初在把米店交給他時,曾特別交代他要有生意道德外,遇到窮人買米,更要比較便宜,儘量給人方便。

也因為這樣,幾年前彭英芳米行所賣的白米單價,每台斤一定都比市售小包白米便宜十元左右。直到最近幾年,因為工資運費等人工成本漲價,以及各大超市、量販店大賣場紛紛出現,米價差距才逐漸拉近。

此外,彭家米店每個月都有愛心民眾默默訂米,分贈市內多家育幼院、慈善機構。

彭家米店生意未縮水,彭長成、曾嘉慧夫婦功不可沒。看在彭炳義夫婦眼中,不但十分窩心,老里長更打從心裡,希望彭家第六代還願意繼續經營這家百年米店。

1.彭家大家長---彭添泉先生

2.彭祥林校友

3.永吉路口的彭英芳米行

4.彭炳義校友立於米行傳樺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