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在歷任校長的帶動下,發展過相聲教學,推廣過剪貼作文教學,及每月徵文活動,也在家長會的資源下推動奧瑞岡辯論教學,每每在語文競賽上成績頗為亮眼。就因為這樣的傳統,使得語文發展一直受到全校師生及家長的重視。 目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我國現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核心,學校本位課程鼓勵各校依學校本身及週遭資源發展各具特色的課程內;鼓勵教師主動參與課程設計,以提供孩子多元的學習模式。 社口國小雖非九年一貫實驗學校,然而在前任校長林太福校長前瞻的教育觀帶領下,於八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鼓勵老師們創新與突破,著手推動校內課程改革。九十年三月校內成立編著小組,特別為傳承及發展語文教學設計一系列的單元活動,內容貫穿一至六年級,總共二百四十節的彈性課程。教學主題是~「社口兒童能言宣讀」,各年級教學內容分別為: 一年級:我會說故事 二年級:我會演童話劇 三年級:我會演生活劇 四年級:我會參加讀書會 五年級:我會辯論與議題分析? 六年級:我會自編自導自演 希望透過課程教學能使學童將看到的美好說出來與人分享;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感覺、不壓抑自己,健康成長;能理性表達委屈,涵養公平公正之正義;能懂得說話的藝術,進行豐富創意的人文之旅。並進一步展學校特色,達成健康、自信、關懷、創意之四大願景。這是社口國小的本位課程之一,於九十年九月正式實施。 九十一年六月,在多位老師歷經一年的努力之下,校園植物圖鑑~「社口國小花言草語」精采問世。將社口國小的一花一草,融入教育和生活中,為社口的孩子開啟另外一個自然與人文對話的學習舞台。接著,九十二年校內教師團隊與台中師院黃嘉勝教授合作,利用本校社區人文特色,擷取藝術元素,利用行動研究的方式發展社口國小的藝術與人文補充教材~「社區術地圖」,成果卓著,連續兩年獲選為「教育部創意教師行動研究第二、三波研究方案」,並於九十二年榮獲教育部九年一貫推手─標竿一百跨社區、教師團隊的肯定。目的在開發結合社區與生活的教材,這創意的展現是社口國小學校本位課程之三,而此時也提供了「寫作教學補給站」豐富的寫作內容。其課程架構如下(請點選底下檔案連結):
綜觀以上,社口國小已慢慢建立了課程發展的文化及學習型組織。因感於上述教學現場裡作文教學的困境、需求和有待突破的課程整合問題;以及教師作文教學專業能力的提昇,在校長的鼓勵下,觸動了本校教務處及校內語文領域教師組成團隊,進行寫作課程與教學研究的動機,「社口國小寫作教學補給站」課程發展的構想於九十二年十月開始醞釀。 而台中教育大學楊裕貿老師,在作文教學指導上不僅有專精的理論學識,更有實務的教學經驗。其所設計的「主題統整式國小作文教學課程」計劃,曾多次在台中縣的九年一貫課程研習會上分享給國小的老師們。課程設計以九年一貫課程寫作能力指標為依據,寫作教學涵蓋一年級至六年級,課程安排由淺入深,具有邏輯性及系統性,深受本校老師們的認同。當校內團隊進行籌備之初,特地前往中師向楊老師請益,楊老師亦不吝指教,才讓我們從茫然趨向聚焦。 「寫作教學補給站」的課程發展,結合和統整過去本校經驗的養分,寫作元素除了取材各學習領域外,還融入「社區藝術地圖」、「花言草語」、「兒童能言」等本位課程中的題材,學生的寫作視野由校內擴展至社區。 現況 語文是一切學科之母,也是歷史文化的薪傳。而「作文」是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學生是否具備寫作能力的重要性,不可言喻。長期以來,國小的作文課程與說話相結合,傾向於「講述法」和「產品導向教學」。傳統的寫作指導強調的是製造產品。寫作過程是以學生對指定題目的寫作然後交出作文,老師再拿紅筆評估文章,圈改錯誤後打個分數。這種「指定題目/批改/評分」的系統並沒有教學生如何寫作 近年來,「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漸漸受到教育學者的重視及倡導。主張由產品導向移轉到過程導向,漸進式的寫作指導在強調學習如何寫作的過程,而不是製造一個成品。漸進式的寫作指導目的在於學生能夠專心地為有意義的目的而寫。然而現階段本國語文面對九年一貫新、舊課程因素的衝擊,以致於產生寫作教學時數不足、一綱多本等問題;兒童所處e化大環境因素、教師專業素養不足等瓶頸,使得寫作教學無法落實。社口國小「寫作教學補給站」課程發展計劃就是本著這個「重視歷程」的理念應運而生,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開發具體的課程,協助本校教師進行有效的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