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第一次定期大會「市政重大議題問政」:李柏毅

Post date: Sep 22, 2015 7:05:40 AM

議題名稱:支持《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落實工業管線管理

問政發展歷程:

日期(年/月/日)

104/06/21

問政事項

(提案、質詢、公聴會、記者會、或其他)

*請註明佐證資料

參閱附件(連結

效果說明

三讀通過

議題名稱:左營區 盼保留更多綠地

問政發展歷程:

日期(年/月/日)

104/05/14

問政事項

(提案、質詢、公聴會、記者會、或其他)

*請註明佐證資料

效果說明

市府都發局表示將重新檢討左楠地區的公共設施用地問題。

李柏毅(市政總質詢):左營、楠梓地區地方發展深受國防部、經濟部影響,市府態度要硬起來、並尋求對策因應。建議市府考量進行左營地區都市計畫變更可能性,為眷村及地方保留更多綠地及公共設施用地,並介入中油高雄廠宿舍區土地處理案,要求中油向市府提出土地整治計畫、並正視總公司遷址高雄議題。(附件連結

議題名稱:「支持《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落實工業管線管理」附件

1. 高雄設管線 石化業總部須南遷(李義、林宏聰、吳江泉、李明賢)

高雄市議會昨三讀通過《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既有管線的石化業者必須在明年底前把公司設籍高市,並依規定提送年度管線維運計畫及線納管監理檢查費,否則將不得使用既有管線。若石化業都南遷,每年可為市庫挹注約25億元,管線監理檢查費收入約5000萬元。

對此,行政院長毛治國昨表示,各縣市對各種資源應互補共榮,遊戲規則訂定要從國家整體利益考量,沒有任何一個縣市可獨立處理這類問題。

高雄市89條工業地下管線,分屬中油、中石化、李長榮、台灣塑膠、台石化、長春樹脂、大連、亞聚、台聚、台橡、中纖、國喬、和桐等13家石化業者,產值達9024億元,占全台石化產值1/3,高雄從業人口有1.5萬人。

除榮化、台塑、國喬已設籍高雄,其餘10家未設高雄的石化業聞訊反應不一,中油反彈最大,質疑工廠所在的各縣市都提出相同要求時,「公司不就要拆成好幾家?」關處長黃仁弘強調,對管線安全的維護本來就是企業社會責任,但對「地方是否有權限訂自治條例,強制企業遷總部仍有爭議!」他呼籲中央出面釋疑,若合法一定依法辦理。

仁武工業區不願具名的石化業者則表示,總部設在哪裡都無所謂,只是繳稅給不同政府而已,認為此條例就是想爭取更多稅收,正本清源是中央、地方應進一步討論,將稅賦收支分配辦法訂清楚,要不然業者就只能棄管線、改以油罐車在街上趴趴走運輸石化原料。

此條例是否會引起各縣市群起效尤、爭食石化業稅收大餅的漣漪效應,也是業者不斷反映的心聲,尚待觀察。

高市經發局長曾文生篤定地說:「業者多慮了」全國僅宜蘭縣及高雄市有「工業管線穿越住宅商業區」的問題,且宜、高兩地業者並無重覆,業者不會有設籍兩難的問題。

昨日議會審查過程,藍綠經過一番攻防,綠營最後挾人數優勢,以35至37票過半人數,在5次表決中獲勝,三讀通過該條例。

攻防過程中,前市長辦公室主任、議員李柏毅不諱言,條例第4條「公司設籍高雄」條款,就是「李長榮或中石化或中油條款」,因為去年高雄氣爆到了第6次防災會議、也是災變發生40小時後,才從中石化與會人員口中得知地下還有40噸丙烯未清除。這就是總公司不在高雄,不能第一時間完全掌握資訊的結果。

2. 議會通過 石化廠總公司明年未遷高雄 禁用管線(王榮祥、葛祐豪、張慧)

〔記者王榮祥、葛祐豪、張慧雯/綜合報導〕高雄市議會昨天動用五度表決後,三讀通過「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明年底前,在高雄設有管線的石化廠都得將總公司遷至高雄,否則就不能用管線。同時業者需提出管線維運計畫,並繳納管線監理檢查費,才能繼續使用管線。

高雄市長陳菊表示,高雄不反對石化,但希望石化高值化、減少污染與提升,「我是高雄市長,有責任維護城市安全,這無關藍綠,請大家支持管線條例,支持高雄安全」。但因自治條例沒罰則,將送中央備查,若遭中央函示無效(可能局部、可能全部),市府會提憲法官司。

13家86條管線 3總部設高

高市經濟發展局長曾文生指出,目前高雄共有八十六條石化管線、分屬十三家業者,其中台塑、李長榮、國喬三家總部在高雄。條例生效後,依管線長度計算,每年約可徵收五千萬元管線監理檢查費,將專款專用,支付相關檢查人力費用等。

中油發言人張瑞宗表示,中油是國際公司,不少往來客戶都在台北,企業南遷有困難,中油會再評估與考慮;至於維護石化管線安全的理念,中油和高雄市府一致,只要自治條例走完所有法定程序,就會遵守法律規定。

中油:南遷有困難 會評估

長春人造樹脂公司強調,該公司在全台多個縣市都有設廠,擔心各地政府比照高雄辦理。

高市副議長蔡昌達昨天卯上市議員陳麗娜,指她一直講一直講、不斷重複;陳麗娜也強力反擊,強調在議會發言本來就是議員職責。經李柏毅、蔡昌達陸續提案要求表決,歷經五回合表決,自治條例終獲通過。

高市議會國民黨團痛批,自治條例未討論就表決,若造成不可預知的後遺症,議長及支持議員負完全責任;民進黨團反批,國民黨議員惡意杯葛,數次拖延議事進行,迫使民進黨提案進行表決。

高雄大學財經法律系教授簡玉聰表示,工業管線經市區的只有高雄市和宜蘭縣,此部分屬於無法可管的立法空白地帶,高雄市立法管轄有其正當性,既不違法,也不違憲。義守大學教授吳明孝則說,如果將管線視為工廠的延伸,那麼「高雄就是個大工廠,大家都住在工廠裡」,高雄市制定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絕對可行。

3.明年底前 管線公司應設籍高雄 高市議會審查通過管理自治條例(中央社╱高雄二十一日電)

高雄市議會今天審查通過「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及「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規範管線所有人公司應於明年年底前設籍高雄。

高雄市議長康裕成期許市府確實執法,保障全體市民安全及重建高雄的環境正義。

穿越高雄市區地底的石化管線終於「有法可管」,議會審查通過「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其中最受矚目的內容是規範管線所有人公司應於明年年底前設籍高雄,讓管線所有人公司為共同繁榮高雄及承擔管線維護的責任,踏出歷史的第一步。

其中,議會審查「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過程中,針對議員張豐藤版本第四條規定,有關總公司設籍高雄及增修如有自治條例施行前曾發生重大工安事故者、原道路挖掘許可已經道路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者及依第十條規定停止繼續使用者,不得繼續使用既有工業管線等相關內容,引起熱烈的討論。

國民黨議員陳麗娜表示,除中油表達無法設籍高雄外,仍有其他業者不同意設籍,顯見經發局的溝通仍有不足,重大工安事故亦未明訂標準。同黨議員許慧玉也說,針對管線進行管理及增加市庫收入均有利於高雄,但草案仍有疏漏之處,強制設籍恐有引起其他縣市杯葛之虞。

民進黨議員李柏毅則指出,氣爆發生已逾九個月,期盼以立法力量對氣爆受災者及家屬有所交代,建議停止討論並逕行表決。康裕成認為,已有十九名議員對第四條內容進行發言及討論,當場宣布停止討論進行表決,經表決有三十六人贊同通過。

4. 高市通過 管線公司應設籍高雄 中油:走完程序 中央同意就遵守(吳榮偉)

〔記者吳榮偉高雄報導〕高雄市議會昨天在朝野攻防的氛圍下,審查通過「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自治條例」及「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兩項攸關高雄發展及市民權益的重大法案,規範管線所有人公司應於明年年底前設籍高雄。中油公司表示,只要自治條例走完所有法定程序,且中央政府同意,就會遵守法律規定。

昨天的審查會中,在野的國民黨採取允長的發言議事技巧,試圖杯葛議事進行,民進黨看準國民黨的杯葛伎倆,強力動員黨籍議員出席,以優勢的議員席次破解國民黨的杯葛,議事廳聞到朝野黨團對峙的煙硝味。

在審查「高雄市既有管線管理自治條例」過程中,針對張豐藤議員版本第四條規定有關總公司設籍高雄及增修如有自治條例施行前曾發生重大工安事故者、原道路挖掘許可已經道路主管機關撤銷或廢止者及依第十條規定停止繼續使用者,不得繼續使用既有工業管線等相關內容,引起熱烈的討論。

陳麗娜議員表示,除中油表達無法設籍高雄外,仍有其他業者不同意設籍,顯見經發局的溝通仍有不足,重大工安事故亦未明訂標準。蕭議員認為法案應有放諸社會皆準的適用性,建議通過第四條內容。許慧玉議員則說,針對管線進行管理及增加市庫收入均有利於高雄,但草案仍有疏漏之處,強制設籍恐有引起其他縣市杯葛之虞。

黃紹庭議員強調表達百分之百支持市府管理既有工業管線,但應加強輔導廠商管理管線的安全,過去涉及重大工安事故不能使用管線的規定,恐造成廠商有關閉之虞。

李柏毅議員指出,氣爆發生已逾九個半月,期盼以立法力量對氣爆受災者及家屬有所交代,建議停止討論並逕行表決。針對李議員提議,議長康裕成強調已有十九位議員對第四條內容進行發言及討論,她宣布停止討論及進行表決,經表決有三十六人贊同通過。

副議長蔡昌達表示,高雄市許多行政區域均有管線穿越,市民非常期待儘快立法及實施,以保障市民安全;張勝富議員認為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已進行二天的審查,各種意見均充分發達,建議停止討論及進行逐條表決。最後,在三十五比九的表決下,多數議員同意進行逐條表決,一一審查通過所有條文。

此外,議會也延續二十日有關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的審查,並針對是否將既有工業管線納入規範進行討論;後經表決及進行逐條審查,完成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的二三讀。

5. 環境管理條例議員交鋒 納入既有工業管線規範空氣污染 部分議員反對法案複雜化 疊床架屋或雙頭馬車(吳榮偉)

〔記者吳榮偉高雄報導〕高雄市議會昨天審議「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為管理有害物質洩露造成的污染,議員邱俊憲提議納入既有工業管線及天然氣輸氣管進行空氣污染的規範,但部分議員憂慮與「既有工業管線管理維護自治條例」有疊床架屋之嫌;由於尚未取得法案修正共識,議長康裕成裁示要求環保局加強溝通,再行審議。

市議會在進入法案條文審查前,議長康裕成要求環保局先向大會說明法案的必要性及架構。另鑑於去年氣爆案的發生,邱俊憲認為,為妥善管理有害物質洩露造成的污染,建議將既有工業管線及天然氣輸氣管線歸納在法案有關空氣污染的規範。

李雅靜則表達反對立場,她說,市議會已召開公聽會及進行一讀會的審議,不應貿然再將既有工業管線納入,避免法案的複雜化;李柏毅議員則表示,有毒氣體外洩通常是由消防局和環保局進行處理,為使「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的立法更為完善,應將之納入規範。

邱俊憲說,由於目前的法規無法規範及管理既有工業管線洩露有毒物質的污染,才增訂相關內容,期盼市府有效管理。周鍾戰議員主張法案的制定應週延、可行、客觀、實際及簡潔,不要重複,市府既然已提「既有工業管線維護管理自治條例」,就應避免疊床架屋或雙頭馬車。

法制局則強調「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與「既有工業管線維護管理自治條例」所規範內容並不相同。陳麗娜議員認為,法案應著重於二氧化碳的管理,不應包羅萬象;蔡金晏議員也建議將既有工業管線的規範回歸到「既有工業管線管理維護自治條例」。

6. 高雄管線自治條例 藍綠審議意見不一 明再討論 石化總公司遷高市 闖關卡住(楊濡嘉、陳宏睿╱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訂定工業管線自治條例,要求石化公司將總部遷到高雄才能續用在地石化管線,市議會昨審議,討論到最關鍵「石化總公司遷高市」條文時,因藍綠意見不一「卡住」,明天再討論。

高雄去年七月卅一日發生氣爆,造成卅二人死亡,市府今年三月提出「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草案,要求石化業者將總公司遷至高雄,否則禁用管線。

市府經發局長曾文生昨指出,到目前為止,八十九條石化管線所屬的十三公司,台塑、李長榮和國喬總公司已設籍高雄;另十家公司,中油明確表示有困難,不會將總公司遷到高雄,其他九家公司有的董事會已在討論。

自治條例共九條,市議會昨討論第四條「既有管線所有人應於一百零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將其本公司所在地設在本市,並依規定提送年度管線維運計及繳納管線監理查費,始得繼續使用既有管線」時「卡住」。

國民黨籍議員表示,支持市府為維護市民安全提出自治條例,但草案中有許多不周延處,應修得更完備。市議員黃柏霖、李眉蓁說,如果內容不完整,即使議會通過,也可能被中央以違憲等理由打回票。陳玫娟、李雅靜擔心若石化總公司不遷高雄遭斷管,到時改用槽車送石化原料,對道路交通和用路人安全都有威脅。周鍾讚認為要求管線業者設籍高雄,其他縣市可能比照辦理,恐窒礙難行。

民進黨議員則全力支持,蕭永達說,不必擔心中央不支持管線自治條例,明年「換中央執政政府」就可以了;邱俊憲、李柏毅批評中央對石化管線管理一直拿不出具體辦法,高市府有必要提出具體方案管理。

法界人士說,所有法律、條例不得牴觸憲法,憲法明文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在高雄市埋管、並將總公司設籍在其他縣市的業者,也在憲法保障範圍內。

議題名稱:「左營區 盼保留更多綠地」附件

8. 軍方賣地自肥 議員要市府管管 李柏毅批國防部及中油地賣建商未留綠地、公設 有礙地方發展 市府允都計檢討(邱英明高雄報導)

【本報記者邱英明高雄報導】市議員李柏毅指左營、楠梓地區長期受到國防部軍區和中油煉油廠切割,阻礙整體發展,他要求市府硬起來拿出骨氣以公權力反對中油自行處理土地。都發局則表示,用地機關在不需用地時應將土地還給國有財產局,不應自行標售,市府不排除進行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維護地方權益,都發局將持續進行溝通。副市長許立明則認為,國防部和經濟部都是因公益目的取得土地,不應將土地視為自己的資產進行標售,市府將重新檢討左楠地區的公共設施用地問題。

李柏毅建議市府考量進行左營地區都市計畫變更的可能性,為眷村社區及地方保留更多的綠地及公共設施用地,並介入中油高雄煉油廠宿舍區土地的處理案,要求中油向市府提出土地整治計畫及正視總公司遷址高雄的議題。

李議員指出,陳市長受到市民選票的高度肯定及支持,面對國防部及經濟部阻礙地方發展時,市府絕不能手軟,並應尋求對策積極面對。以左營眷村為例,李議員指出,軍方在左營標售眷村土地,把肉地標售給建商,卻沒有為地方留下合理的綠地及公設土地,市府應主動和國防部進行協商。

他建議市府針對左營眷村進行通盤的都市計畫檢討,採取變更都計手段要求國防部留下綠地及公設用地。李議員並以205兵工廠及新台17線案說明過去歷次與軍方溝通的困難,期盼法制局及都發局研議以非常手段要求國防部正視問題。

針對104年高雄煉油廠關廠議題,李議員說,中油擁有262公頃廠區土地,迄今尚未向市府提送土地整治計畫,卻已著手處理員工宿舍土地,建議市府以因應國防部的邏輯來對應中油公司。他表示,市府在氣爆後向管線所有公司提出最卑微的要求,期盼將總公司遷至高雄給予市民犧牲安全及健康的合理回饋,中油公司卻不願意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