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相遇 ◎吳方芳
8月25日,我帶小女兒以樂赴多倫多上大學。
飛航途中,我與以樂促膝談心,女兒再三提及高中時期,利用春假赴菲律賓孤兒院短宣 時認識的無依孤雛。令以樂繫念牽掛的孩童之中,5歲男孩Deo是以樂姐姐最最惦記的小寶 貝。我們母女倆在機上同心為Deo禱告,祈求主趕緊為Deo預備愛他的養父母和家庭。
15小時的飛行之後,我們安抵了多倫多機場。冗長的出關手續加上出關後的細細瑣瑣, 終於推著行李車來到計程車等候區。
正要趨前排隊的時候,以樂突然放下推車,邊喊邊招喚的奔向前方。我驚訝的看著女兒 奔過對街,奔向一對菲裔夫婦和一名身軀瘦小的男童。喧囂的街市和車水馬龍掩不住對街 傳來的以樂的高聲歡呼和男孩的雀躍身影。
原來,對街的小男孩正是以樂揪心掛念的Deo,Deo被一對愛主的菲裔加拿大籍夫婦領 養了。這真是一次奇妙的相遇,是天父安排的天衣無縫的巧妙相逢。
神掌權,祂預先知曉一切,祂知道以樂一回頭會在熙攘人群裡撇見小男孩的背影,祂知 道這兩路人馬將在多倫多機場的一角交會相遇,祂知道以樂的掛念,更知道急需安慰的Deo 面對新局的孤單怯懦。。。。哈利路亞,我們的主何等信實可靠,投靠祂吧!祂是奇妙、策士、 全能的神、永在的父。。。
最美的祝福~親子關係父女篇 ◎吳方芳
秋日黃昏,沈默卻心急的月姑娘等不及天光褪去,就早早把自己掛上了天際。
臉蛋兒像月亮般清麗姣美的秀秀,在那個日色斑駁月色也還單薄的向晚時刻,嗚嗚咽 咽的在電話那頭向我訴說一刻鐘之前才發生的歡喜與悲傷。秀秀泣不成聲的感嘆:「原來我 爸爸是愛我的... 我抱著他送來的禮物跌坐在地上,痛苦的哭了好久....」
從事護理工作的秀秀是我所陪伴認輔的案主,持續兩年的定期晤談雖然對她的身心靈 重建多所助益,然而,秀秀內心最深的痛點──「與父親的關係」,卻始終是個僵局。為了打 破僵局,我要求秀秀每隔一段時日就得向父親討一件禮物。只是素來與父親不是疏離冷漠 就是劍拔弩張的秀秀,遲遲沒有完成我所交待的功課。
直到秀秀廿七歲生日前夕,她刻意買了一瓶老酒與父親對飲,借酒壯膽的女兒鼓起勇 氣向父親要禮物。沒想到阿爸的回答卻是:「妳是怎麼了,賺的錢比我多,想要什麼就去買什 麼,為什麼要找我麻煩?妳最好滾出去,都是妳害的,自從妳出生後,沒有一件事是順利的, 滾,滾遠一點...」
其實秀秀是個工作認真待人誠懇又人緣甚佳的好女人。只是不知怎的,老是遇人不淑, 才廿七歲就歷經兩段失敗婚姻。孤單的秀秀和父親決裂後愈加孤單了。
夏日晌午,秀秀寄出了遣詞用句歷經斟酌刪改的第四封致父親信函。秀秀決定為自己 的需要負責,她知道內心裡那個深沈的傷痛和無止境的空虛,必需透過與父親的修復和好 才能得醫治,不論父親的回應如何,秀秀定意以各種方式與父親溝通。對秀秀而言,父女之 情值得努力一百次、一千次。
愈來愈認識自己,也學著關照自己的秀秀,終於知道孩提時候老是把糖果點心讓給兄 姐弟妹,又不敢開口要生日禮物的自己,後來落得滿腹委屈,並非全是父母的疏忽。一路走 來,習慣沒有真我,總是成為他人俘虜的秀秀,跌跌撞撞之後,方才明白自己理當為自己的 需要負責。為了安撫自我內在受傷的小孩,秀秀堅持在每封信中向父親索討生日禮物。
就在秀秀廿八歲生日當天,阿爸騎著摩托車守在女兒下班必經的路徑,還來不及意會 過來,阿爸一邊把包裹扔向秀秀,一邊喊著:「拿去啦!」就呼嘯揚長而去。
撿起地上包裹,秀秀赫然發現阿爸丟擲過來的正是她渴望多年的生日禮物芭比娃娃。 翻開包裹中的信函,秀秀早已泣不成聲。阿爸的信這麼寫著:「阿秀,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傷害 妳那麼深,我也不知道我的禮物對妳那麼重要。因為愛喝酒又不懂得怎樣做父親,害你吃很 多苦。如果我早點覺悟,也許妳就不會那麼早談戀愛急著結婚又離婚....」
就這樣,秀秀展開了與父親的和解之旅。不同於以往的是,爭執之後,秀秀的心情是篤 定的,她知道父親雖不懂她卻愛她。找回安全感的秀秀愈來愈開朗,她調皮的說:「我現在很 穩妥,不會因為空虛而投向不合適的感情,現在的我可不好追唷!」
放眼望去,像秀秀那樣在兩性關係中掙扎著載浮載沈的女孩真是不勝枚舉,缺乏父愛 的女孩常會提早渴求異性戀情。只要男性稍微示愛,空虛女孩總是義無反顧奔向對方,即使 對方的品格、個性多有瑕疵,渴求愛的女孩為了被愛,一次次飛蛾撲火在所不惜。
父親之於女兒,影響所及除了品格、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建立,更決定了女兒的兩性關係 與婚姻模式。父親原該是女兒的最美祝福,可惜許多女性因為父親而擁有著失敗的人生。
2007年暑假,好不容易團圓的我們一家五口,各據客廳一角或聽音樂或閱讀,只有活潑 調皮的小女兒忙這忙那的在眼前晃來晃去。丈夫再也耐不住的對小么女說:「樂樂,妳成天 跟著媽咪,怎麼沒有向媽咪學點愛看書的好習慣?」
正當丈夫叨唸么女的時刻,我瞥見一旁閱讀雜誌的大女兒顯出不安神色,她嘆口氣對 爸爸說:「爸,您唸妹妹的時候,我很耽心自己是不是也沒讓您滿意,爸,您有責怪我的意思 嗎 ? 」 丈 夫 趕 忙 回 答 :「 女 兒 , 怎 麼 會 呢 ? 妳 這 麼 認 真 負 責 , 我 怎 會 責 怪 呢 ! 」
此時,紮著兩條麻花辮子的小女兒捧著一本厚厚的工具書爬上了外子的肩膀,她把攤 開的書本往父親頭上一擺,嬉鬧著說:「老爸,學老婆多唸書,頭髮會長多一點...」哭笑不 得的丈夫一把抓住小女兒做勢要管教她,父女倆又笑又鬧又搔癢的玩了起來...
顯然,十一歲小妹妹與父親的關係,比廿四歲姐姐與父親的關係更自在、更有安全感。 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年輕歲月把工作擺第一而疏忽親子關係的外子,期許自 己在大女兒尚未出嫁之前,加倍建造更滿足美好的父女親情。
九十四高齡臥病在榻的父親尚能言語之時,面對我這個也有一把年紀的女兒還常常叨 唸著:「女兒是生來疼的!」父親心滿意足的凝視讚美、情詞懇切的祈禱祝福和賴在父親懷裡 磨蹭撒嬌的點點滴滴,猶如天際微笑的星斗,恆常的、堅定的照亮我的人生。
感謝上帝賜下最美最深的祝福──父親。
謝謝坦然面對我的你◎家立立老師 2015年7月
一天,我和女兒走進日式餐廳,看見一對父子舉杯暢飲啤酒。這樣開心的情景,讓我想 起了你。
剛到家立立兩個星期左右,得知我得進入少年觀護所服務。這讓身為社福機構新人的 我,心情頗為複雜:進出少觀所的孩子應該都很有個性,不是能好好說話、好好溝通的吧?我 懷疑自己是否可以勝任這樣的事工。
但你是如此坦然地面對自己和我這個新手關懷員,讓我對少觀所的孩子有了不一樣的 看 法。 在少觀所與你相識的日子很令人難忘。初進少觀所的我,懷著「少說多做」的心情進行 生命教育課程。表達能力好、反應快、觀察力敏銳,容易理解他人心情的你,剛好分在我這一 組,你一開口就穩住了全場,每個人都願意注視你、聽你說話。我靜靜地聽你敘說為何進入少觀:
從小就沒有母親的你,由父親一手帶大。忙著工作的父親,沒什麼時間陪你。於是孤單 的你,身邊有了一群帶著你到處吃喝玩樂的朋友。他們都是好玩、愛喝酒、吸毒、逞兇鬥狠的 人。不過你覺得他們有更多時間陪你,比爸爸更像家人。15歲的你自己在工地打工,用搬鐵 條掙的辛苦錢買了機車。無照駕駛的你,總是穿梭在黑夜的車陣中,陪著朋友去追他們的仇 人。有一次你邊騎車邊罵髒話,被路人誤以為你在罵他,你道歉,他並不接受,於是惱怒之 下,你和路人起了衝突。一陣鬥毆之後,你因傷人入獄。。
好心疼才15歲的你無助的經歷,但你卻是不急不徐地、像是說著別人的故事一般地講 述自己的事,沒有太多的情緒。
你出獄當天,我們在餐廳巧遇,坐著的你並未看到我,我不知道你是否願意和我相認, 所以從你身邊經過時,我輕拍了你的肩膀,便走進餐廳。沒想到你回頭看到我,開心地大叫 :「老師,我出獄第一天就遇到你耶!」我很感動很用力地頻點頭,並介紹我身邊的女兒給你認 識,你邊笑邊點頭說「: 我有寄信喔!」我回:「好棒!你說到做到。」你身邊的中年男子問你我是 誰「? 裡面的輔導老師。」你露出牙齒愉悅地笑著,拿起整罐啤酒和中年男子乾杯。
我很感動你能如此自然地向身旁的人介紹我,完全坦然面對在獄中認識的我。 親愛的孩子,願 神守護你未來的腳蹤充滿祝福。
子女聊天◎吳方芳 2015年4月
我經常問周遭親朋好友:「你跟子女聊天嗎?聊些什麼?」 得到的答覆通常是「孩子跟我講的話愈來愈少了」、「其實也不是聊天啦,大都是父母單方面的
責罵、命令或說道理」、「孩子小的時候還有話聊,國中之後就話不投機半句多了」。
父母子女相聚聊天,本應是極自然尋常的事,可惜,親子聊天的場景在現代家庭愈來愈罕見 了。一家人人手一機,低著頭和外人LINE來LINE去,聊個沒完;抬起頭面對家人,卻無從談起,甚 至相對無言。
許多父母花時間盯孩子的功課、才藝,只有少數父母願意花時間照護子女的心靈。想要孩子善 於待人處事、聰敏又有好品性嗎?和孩子聊聊天吧!聊天可以交心,可以與孩子的心靠在一起。陪 孩子成長的路上,聊天是一帖萬用妙方。
和子女聊天會帶來什麼祝福呢?
帶來幸福的人際關係
親子不交談,就無法創造幸福的人際關係。在家裡能夠與家人分享心情,暢所欲言的表達情緒 、期望或失望的孩子,面對同儕自然也能夠透過語言來表達自己。在親子對話中,充分被鼓勵和同理的孩子,將擁有巧妙讀取對方心情,或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溝通能力與智慧。這麼善於表達又貼 心的孩子,當然也將擁有好人緣。
親子聊天該怎麼營造呢?
聊天不是叮嚀,也不是藉機教訓對方。如果不認為聊天很有意思的話,任何人都不會想要聊天 。趁著孩子年幼,要盡力與之交談。談繪本裡的情節、電視節目、小貓小狗、耽心的事、期盼的事、快樂的事、家族長輩的趣事、鄰里間發生的事、每日新聞....
總之,要讓孩子覺得和父母聊天是值得期待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即便變得叛逆或悶不吭聲, 只要有過與父母溝通的愉快經驗,必要時,孩子仍會對父母敞開心門。
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親子間的聊天是培養孩子說話能力的訓練時間。「這句話,換個語氣講,可能更有效果」、「啊! 那時候如果改用另一種問法,他一定會說出心裡的感受」。父母與子女交談間,發現孩子用了不當 語詞,或不合宜的用字遣詞時,適時的提醒、引導和鼓勵,是兒女不可少的生活教育。
「傾聽的耳朵,價值非凡。」不論孩子的話題多麼瑣碎、微不足道,父母全心全意的傾聽,是親子 溝通的金鑰匙。倘若家人無法傾聽,孩子一旦把鐵門拉下,要再重啟溝通之門就要煞費苦心了。
懂得傾聽別人說話的人,自然懂得與人相處。「傾聽」意指與對方產生心靈共鳴,並能適時回應 對方,使對方更樂意表達真我。
培養孩子擁有傾聽之耳,最佳場所就是家庭。讓孩子親睹父母的榜樣,實際感受到被傾聽的滿 足愉悅,才有辦法造就孩子擁有傾聽的能力。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親子交談可培養子女解決問題的能力。猶記我兒以寬就讀幼稚園大班的某日下課時分,一臉 不悅的抱怨:「好生氣,坐我旁邊的秀秀沒有問我,就把我的擦子和鉛筆拿走了。」「哦,那麼不禮貌的行為,真的是讓人生氣,你一定很不開心吧!」
接著,為人母的我又問:「你想,秀秀為什麼要拿你的擦子和筆?你想不想拿回自己的東西?你 覺得用什麼辦法才能要回擦子和鉛筆?」
小男孩想了一想說:「可能是我昨天沒借她擦子,她才乾脆先把擦子和鉛筆拿走,明天我會先 告訴她,如果她有禮貌的跟我借東西,我會借給她,請她趕快把我的文具還給我。」
摸摸兒子的頭,我驕傲的說:「你真有辦法,就試試這個辦法。你要加油,別再難過哦,不要忘 記,媽媽是你的啦啦隊喲!」
當子女對父母道出難題或求助之時,多數父母都會搶先一步為子女解決困境。面對上述情境, 媽媽們大概會說:「好,媽媽去找老師評評理,叫秀秀還你鉛筆。」然而,設法讓孩子自行思考、讓孩 子尋思解決方法,耐心等候著孩子的思索和回應,才是對子女更有助益的對話方式。
傾聽→ 產生共鳴→ 一起思考→ 給予鼓勵四步驟,能在親子聊天中有效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 能力。
和你的孩子聊天吧!心動不如行動,爸媽們加油!
我與阿遠的拔河◎吳方芳 2015年3月
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三上午十點,是我與阿遠的定期會面時間。十歲的阿遠近半年來終於 願意向我開啟心門,他把心愛的各式火柴盒收藏拿來給我看,也認為我是個值得信任的好朋友。
阿遠甜甜的酒窩背後,有個很辛酸的故事。
前年冬天,阿遠的父親因外遇離家與第三者同居,毫無經濟能力的母親過度傷痛而罹患憂 鬱症,母親自顧不暇之下,只好把么兒阿遠寄放親友家中。兩個月後,八歲的阿遠回到了自己的 家。
父親走後,阿遠曾經哭鬧過一陣子,之後就不再哭也不再提及父親。此趟返家,阿遠益發沈 默不語,與家人的對話索性只以嗯、啊、哦作答,更奇的是,小男孩竟然公然吸吮嬰兒專屬奶嘴。
愈來愈不樂意上學的阿遠在母親恩威並施下,勉強上學、勉強吃飯、勉強答話,也勉強捱過 每一天。他把心門緊緊關上,拒絕與人與環境建立關係。
一個炎熱晌午,男孩始終停駐遠方的眼神和嗯、啊作答的態度惹惱了不明究理的老師。走廊 上罰站的阿遠引來同學圍觀,同學看到的不是八歲的男孩,而是手握奶瓶、嘴銜奶嘴的小娃兒。
因為無力承擔嚴重創傷而選擇「退化」機轉的的阿遠,寧願回到無憂無慮的嬰幼兒期,也不願 活在痛苦的當下。外表乖順的男孩這回鐵了心,任母親、兄姐、老師使盡力氣,也不願重返今天。
苦楝迷迷濛濛開滿紫色小花的季節,我與阿遠展開了一段漫長艱辛卻奇妙的拔河。不願回 到現實的阿遠娃娃不論我如何賣力召喚,他就是篤定滯留在三歲的位置。唯一可見的曙光是,阿 遠對這段定期卻毫無進展的會面並未排斥。對我而言:「信靠耶和華的人不著急」(聖經),著實 時刻提點著我。
隔年初秋,我發現阿遠的塗鴉裡,那個向來擱在角落處的爸爸,漸漸放大並移到畫紙中央。 內在逐日增強的男孩,似乎準備好面對父親背叛的傷痛,也有意願回到現實了。於是,我守候、覺 察、引導並更深祈禱。
一個難忘的星期三早晨,阿遠拿起遊戲室裡的布娃娃,自言自語的演起了昔日父母爭吵、母 親遭受拳打腳蹋、父親摟著新歡,怒斥苦苦哀告的阿遠滾開的戲碼。演到激動處,男孩阿遠突然 淒厲的嘶喊起來,他憤怒的哭叫著扭斷了扮演父親的布娃娃,還毫不留情的把布偶的頭手腳分 屍埋在沙箱裡,可憐的孩子聲嘶力竭的喊著:「爸爸為什麼不要我、我恨你!」.......
與阿遠會面的日期尚未來到,阿遠卻不尋常的吵著要來見我。這一天,天起了涼風、風來了 又走,就在晨風進來小坐的時刻,男孩急匆匆的奔向三樓遊戲室。緊隨在後的我,只聽見男孩狂 喊著:「爸爸、爸爸你在哪裡?我不是故意要你死、我不是真的討厭你......」
男孩從我手中接下補綴好了的爸爸布偶,放聲號啕:「爸爸,我是愛你的,你走了之後,我每 天躲在棉被裡哭,你答應要到親戚家接我,我每天等,。。。看見別人有爸爸就會想起你,為什麼 你不要媽媽也不要我們了,快回來,我一定會更乖......」
那個令人鼻酸、眼淚成行的轉折之後,我著手整理諮商進程中的錄音帶,徵得阿遠同意,把 帶子寄給了他的父親。
就在秋冬交替的季節,阿遠的父親回電了,電話那頭傳來無言以對的哽咽和漫長的低泣,我 回應道:「雖然你已再婚,能補救的有限,但是你欠前妻和子女一個很深的道歉,你的道歉和關心 能使家人從愛恨糾葛的苦毒與扭曲中走出幾乎要滅頂的黑暗,阿遠需要與你對話,請務必面對 這孩子.....」
台灣每四對夫妻就有一對離異,爭鬧不休、掙扎痛苦的家庭更是不計其數。深究原因,其實 是早就有問題的兩個成人結婚並製造更大的問題。
家立立所陪伴的個人、婚姻、家庭裡,有無數個阿遠和類似阿遠父母境遇的婚姻家庭。透過 一對一心理諮商、婚姻會晤、家庭會晤、兒童遊戲治療等服事,家立立的心理師、輔導與主同工, 以專業和愛心進行著「陪他一段贏回一生」的幸福希望工程。
懇請您常在禱告中記念家立立的心理諮商輔導事工,求主賜下醫治的大能和福音的果效。
約書亞的名字 ◎李天皓 2015年1月
「陪他一段,贏回一生」是家立立基金會一直以來秉持的信念。去年耶誕節,聽到同工分 享了這麼一個故事,恰恰可以反映「陪伴」工作的價值。
每週二下午,家立立老師會到台東的少年觀護所替孩子們上生命教育課程,課程中,我們 不說教也不批判,而是用陪伴、鼓勵、引導的方式,讓非行少年們知道他們在神的眼裡是有價 值的,並且值得被愛。少年觀護所的孩子一旦被法院宣判以後,就要馬上離開觀護所,進到法 院指派的感化院、安置中心或者返家,所以每週家立立老師們陪伴的臉孔往往有所不同。
約書亞〔化名〕是我們在少觀所陪伴了半年的非行少年。每次小組分享時,他總是安靜地 坐在角落。去年底的聖誕週,家立立老師們在少年觀護所舉辦了聖誕活動。小組時間時,每個 人要抽一個題目分享。約書亞抽到的是「我最感謝的人」。他說,他最感謝媽媽給了他「約書 亞」這個名字。原來約書亞並不叫約書亞,他的親生父母分開後,母親信了基督教,便讓兒子 從母姓,並改名為約書亞。之後母親再嫁,約書亞便改從新爸爸姓,但沒有更名。他原本非常 討厭約書亞這個來自聖經的名字,因為很多人會以為他是基督徒。常常犯錯的約書亞,覺得他 根本不配成為基督徒,這個名字總帶給他沉重無比的負擔。「可是這半年來,家立立老師都對 我們很好、很愛我們,我覺得,成為基督徒應該是很好的事,現在,我很喜歡我的名字了!」 約書亞如此說。
那天的分享,家立立老師一面陪孩子們聊著自己的家人和過往,一面和孩子一起掉淚。最 後,我們帶這些孩子們做了決志禱告。「我,某某某,願意信主耶穌為我的救主⋯⋯」孩子們 在主面前堅定的禱告著,一個比一個大聲⋯⋯。
一月,約書亞離開了少年觀護所。家立立老師偶然間得知,約書亞的母親又要和現任的丈 夫離婚,約書亞又要再改一次姓了。小小年紀就改了四次姓,約書亞破碎的家庭生活令我們不 捨,雖然不知道他的未來如何,但我們知道,不管改了幾次姓,不改變的是,現在的約書亞有 一個讓他引以為傲的名字,並且在天上有一位永遠愛他的父親。
〔我們〕陪他一段,〔耶穌〕贏回一生。約書亞加油!家立立老師加油!
Sindy 老師與男孩阿力 ◎ 吳方芳 2014年12月
Sindy 是家立立校園認輔事工的志工老師.童年少年期在日本成長,流露著溫柔,溫暖氣質的Sindy,年復一年致力於家立立的認輔志工行列.
無論多麼忙碌,Sindy 和志工們總是排除萬難,每週一次分別進入社區和部落的八所小學,針對學校老師所篩選出來之行為脫序,人際困難,親職功能欠缺,衝動控制不佳,家遭變故等需長期陪伴的孩子,以一對一方式進行陪伴與認輔.
校園認輔事工所秉持的信念是:
生命影響生命 -- 引導而少教導
愛的恆定對象: 陪他一段贏回一生。認輔老師在這樣的信念下,需對這份任務及所託付的孩子至少委身兩年,若非特殊狀況,所認輔的對象不會更換.
盡心盡力陪伴頑皮男孩阿力一學年後,Sindy 認為即將升上小六,身心發展進入另一階段的阿力應該由其他老師繼續帶領.於是,小敏老師接手成為阿力的認輔老師.
新學年開始不久,小敏老師分享了令人感動的認輔點滴,小敏表示Sindy 其實對阿力影響深遠,阿力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和內化了Sindy的美好言行.最具體的例子是阿力變得有禮貌,向老師問好時,還會誠懇的90度深深鞠躬. 每當小敏老師脫下鞋子要跨進木地板教室,阿力也總是默默趨身蹲下,拎起老師的鞋子,把鞋頭反轉向外,妥貼安放.男孩的種種可愛行徑,讓小敏老師覺得開心安慰,期待Sindy老師能從中獲得鼓舞.
某個週末晌午,我在超商巧遇了阿力.話匣子打開後,小男孩表示從現在開始到念大學之前,都不想再交女朋友了.我讚嘆: 「哇,好有智慧的決定,為甚麼這麼決定呢? 」阿力回答: 「Sindy老師說過,她是上大學才交男朋友的,我想要像Sindy老師那樣聰明. 」小男孩接著又說: 「我以後不要當流氓,我要當日本料理店的廚師,還要跟很溫柔的女生結婚….」
與阿力的一席談話,讓我既安慰又感動,令人熱淚盈眶的滿足和喜悅,鼓舞我們在這件溫柔卻勁道十足,耗時費力,成果難以量化的幸福希望工程上,繼續向前.
春天的盡頭,我在街角遇見與朋友共騎單車的阿力,阿力大聲喊著: 「方芳老師,你不要變老喔!家立立老師都不要變老喔….」清風吹來,站在街角的我深深感恩,深深感到幸福….
陪他吃一碗麵 - 家立立社福基金會/吳方芳 2014 年11月
少年阿志是我長期陪伴的憤怒小孩.
阿志是小五時因為遭父親家暴及長期暴凌的一位弱勢,個性內向的同學,而被安排到家立立接受輔導.
阿志在我面前總是表露一副漠不在乎的模樣,每週一次的會談也老是藉機遲到早退. 我知道阿志無法敞開,是因為尚未準備好來面對自己的心靈傷口.於是我們把每週一次的會談,改為每十天一次,一起共進午餐或晚餐.
沒想到定期陪阿志吃一碗麵的功效如此卓著,短短半小時的陽春麵,榨菜肉絲麵時光,雖然平凡,不經意,卻為男孩注入了暖流. 知道自己被接納,被關懷的阿志漸漸敞開心懷表露真我,對於陪伴者的建議,提點也較能虛心領受.年復一年,小小一碗麵的陪伴時光,讓原本自稱'"噴火龍"的阿志,愈來愈長大成熟,面對家庭的翻騰與困頓,也愈來愈展露勇氣與平安.
「陪他一段.贏回一生」,家立立對非行少年.破碎家庭,困頓婦女,與受虐嬰孩的陪伴,也許只是一碗小小的陽春麵;然而,一碗麵加上愛心和上帝無限的恩惠慈愛,所成就的美好卻另人驚嘆雀躍.
某種程度來說,阿志是幸運的孩子.在自我發展的階段,有一位天使用基督的愛來陪伴他,但有許多阿志卻因為缺乏陪伴而誤入歧途. 請您替我們禱告,求 神加添我們夠用的愛心,耐心與智慧來陪伴這些行為偏差或進出少年觀護所的青少年,賜下夠用的資源,並求 神親自醫治,安慰這些青少年傷痕累累的心靈.